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三个倡导”作为它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鲜明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并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层意义上,它超越了抽象僵硬且被教条化的西方主流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后者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纲”已失去指导和规范人伦的意义,但“五常”仍需秉承和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当中,“诚信”是对“信”和“仁”的继承,而“友善”是对“义”的扬弃。“五常”当中虽然没有敬业方面的内容,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敬业思想。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这句话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十六字心传”,其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有专心致志、不偏不倚的意思。古代设立学校培养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礼记·学记》)。这就是说,第一年考查学生句读经文和明察圣贤志向的能力,三年以后考查学生是否一心向学并与同学和睦相处。其中的“敬业”就是指专心于学业。在传统文化当中,爱国与忠君紧密相连,爱国就要忠君,而忠君就是爱国。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早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热爱祖国仍然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责任。此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礼记·礼运篇》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这是历代读书人的最高政治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们对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公正和谐的追求。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价值思想的总结与继承上,而是在内容与含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继承传统价值观中已有的富强、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外,还倡导民主、平等、文明、自由和法治。后者是我国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或不是很重视的内容。在含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各族人民提出的价值要求,所涵盖的领域和范围要远远大于传统社会。例如,爱国不再是拥护和忠诚于某一家族主宰的封建王朝,而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敬业在古代主要指的是专心于圣贤之道或传承家业。现在,职业的种类细致而繁多,但不管干什么工作,敬业就要求人们热爱并专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通俗地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传统价值观主张个体道德的生发是一个由内而生、再由自我推向他人乃至社会的过程。这一点在《大学》一书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三纲领”。然而,“三纲领”过于抽象,还需要具体化,这就衍生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通过对“八条目”的专一用功就可以实现“三纲领”,从而成为儒家所表彰的圣贤。这一思想概括了儒家修养德行的基本步骤。与之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非常重视个人德性的养成。众所周知,单靠外在的道德灌输和说教,个体不会真诚且自愿地践行道德要求。行为个体只有将内在德性的生发与外在道德的说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价值标准的强调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视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重视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诉求应该指向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这些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相互影响、普遍联系的观点。具体来说,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离不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更离不开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国家和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单个的人组成的,但又不是全体国民的简单组合。反过来说,单个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和国家而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与国家的人也就脱离了社会关系,从而就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正是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画了人们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价值理念体系。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活动。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现实层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党中央也没有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会的快速变革和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使得许多人在理想信念上发生了动摇,在价值追求上产生了偏离。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一心一意赚钱,忽视了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一些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陷入精神空虚和价值混乱当中;有一些领导干部在金钱和美色的诱惑下放弃了党性与原则,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赚钱不讲诚信、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最新战略决策,是平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只脚走路”的重要部署。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和践行都不能脱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实践活动价值取向的理论总结和提炼。高于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理论高于具体的实践,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理论,因此,它高于实践。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反过来促进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需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培育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在把人们的潜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努力构建公平自由的社会秩序,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十二个价值目标。这些目标有些指向国家、有些指向社会,但归根结底还是指向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个人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德性不仅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有序和国家的富强,更是为了个人自己的成长成才。建设富强文明的国家、公平自由的社会最终还是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强调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诉求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是对后者的提炼和浓缩。它以非常简洁、严整的语法结构囊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这样的实践活动提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而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本身就表明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们的价值取向指向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这里的国家是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个人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员。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落实到一个个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身上去。这些都确保和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为共同理想增添了时代内涵,确立了时代表达。“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通过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其中,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因此,爱国就内在要求人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道路。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倡导大家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化在自己的具体内容当中。此外,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它本身将逐渐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价值理想。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像诚信、友爱、敬业这样的传统道德思想,更将爱国视为个人首先要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西方优秀的价值思想,如自由、平等、法治,并将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团结统一、和平相处的思想,这突出地体现在“和谐”一词当中。追求国家层面的和谐就是确保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各民族团结进步,在与其他国家相处时秉承和坚持独立自主、友好相处的理念,共同营造“和谐亚洲”“和谐世界”。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党中央先后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这就说明我们党敢于面对问题,能够创新思想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时代精神。其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不同思想来源的价值观念整合在一起作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这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得当、如何做出道德选择以及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方向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扬弃,它吸收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中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把它们凝练为爱国、敬业、友爱、诚信、法治。此外,又增加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并进一步将其区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这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方便。相比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正面、积极的价值取向,对假丑恶的反对不再明确提及。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加抽象、丰富,这就使其涵盖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人们做出各种类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提供了简单易操作的标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进行了凝练和概括;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更为细致的层面上对价值追求目标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化和完整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便于人们掌握和遵循的价值规范。
西方价值观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不同的西方国家,其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就核心价值观而言,美国确定为“自由、民主、人权”,法国则强调“自由、平等、博爱”,英国的核心价值观比较宽泛,主要强调“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概言之,主流的西方价值观包含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理念。西方学者不断鼓吹这些价值主张,并把它们视为普世价值或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然而,任何价值观都不能脱离具体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特殊的国情,超越一切差别的抽象价值观看似具有普遍适用性,实际上毫无指导意义。只有将抽象的价值观与具体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大众乐于接受且能指导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西方主流价值观。
首先,就内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西方主流价值观更为丰富和全面。它不仅包含作为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而且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囊括了富有社会主义特征的价值追求,如富强、民主、和谐。相比于简单抽象的西方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本质上说,西方主流价值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是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博爱既可以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也可以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规范。但是,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仅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联系,而且要生活在具体的国家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还包含社会层面的价值规范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可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活动。此外,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要求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领悟,进而将其作为规范自己行为举止的标准。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凸显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因此,它不是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具体生动的价值追求和行动目标。
再次,西方主流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忽视了社会群体的自由和公正。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在财富占有、社会影响、个人能力、机会拥有等方面存在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就会导致其他人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层面的不公正。与之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先强调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在此基础之上,个体才能享受较高水平的自由和平等。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置于由群体构成的社会和国家当中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平等,从而使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变得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最后,西方主流价值观自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忽视了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性与发展实际。然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目标也不一样,如果西方主流价值观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那它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但是,所有证据显示西方国家没有调整或变革其主流价值观的意愿和想法。与之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进步不断充实与发展的活的理论。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核心价值观本身绝不会消失,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不会停止,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仍然需要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并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为各族人民确立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出的重要决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活的理论。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它超越了自以为是“普世价值”的西方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