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也必须相应承担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负面效应——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地质灾害频发……即使如此,现代化建设带给物质世界的时空转换力度,还是不及对人们主观精神领域的影响。改革和发展实质上是一场社会各层次人群利益关系的再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改革和发展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满足物质欲望的需求。表现在社会上,就是经商热、创业热、赚钱热,迫切想要成功,梦想一夜发财致富,在心态上轻浮、急躁,急功近利。折射到大学校园,就表现为大学生追求金钱至上、享乐人生,不重视打基础,无法静心读书,学习动力不足。在部分大学生看来知识只是充实脑子空虚的精神食粮,却不能填补肚子的空白,钱才是第一位的,因而放松了对知识的学习,导致了大学生中厌学情绪的盛行;还有部分大学生只关心眼前利益,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兼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有个别学生,贪图眼前享乐,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拿青春赌明天,做起了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一切价值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求富实践,既引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也接纳了西方文化背后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国际与国内的融合,导致国内出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多元格局。同时,随着社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阶级、阶层等利益主体逐渐分化,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思想观念多样、阶层利益多元、文化环境多变的复杂社会结构。在如此结构作用力下,渐渐衍生放大出许多对大学生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私有化思潮,以及低俗文化享乐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裹挟着各形各色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涌向了“三观”尚未确立的大学生,使他们善伪不分,真假难辨,在人生观的选择方向上迷了路。在多元化文化轮番冲击下,很多大学生不经过理性思考、调查研究,就轻易放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理念,盲目选择皈依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虽然只是小部分人的个人行为,却也值得引起我们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警醒。
社会思潮之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点及校园环境所决定的。首先,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学生基本上都具有反传统的叛逆精神,敢于挑战正统、挑战权威意识,追求刺激的心理;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某种社会思潮。
其次,大学校园和大学文化的特征也有利于社会思潮的登陆。比如,大学所特有的某种批判精神,大学生活的独立性,大学校园和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等。这些都适宜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成为某些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家园,甚至对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或传播某种社会思潮已成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各类社会思潮抢滩高职校园,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正负交织,意义重大,关键在于引导和交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忽视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象和现实,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镜鉴作用;也不能忽视各种消极有害的社会思潮冲击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成果。只有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才能顺畅地与大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准确地掌握大学生当前的思想动态。如果偏执某一方面,势必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交流隔阂,乃至于情感障碍。
存在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存在方式是指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通俗理解就是生活方式。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全面变化,对此,马克思的概括是从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下,企业和个人成为独立主体使得人们从以往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平等意识加强,主体性日益突出。这一现实趋势势必会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如今的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独立意识加强,自我意识凸显,视野更开阔,法律意识更强,同时冲破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追求前卫,个性张扬。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或是做兼职赚取外快来贴补生活,合开店铺或是倒买倒卖的经济行为在课堂外屡见不鲜,大学生的经济自主化日益突出。但这种由经济独立换来的人格独立,很多时候,并没有给大学生带来如约而至的幸福,或者说获得过多的不可驾驭的自由权利只会徒增不必要的负担和痛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发了人们生产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放,带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谋生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国家的依附关系,使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和自由,同时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崇高变得世俗,由理想转而功利。当利益成为行为、动机、效果的考量,便会使得人们更趋于务实,以前的崇高理想色彩的价值取向逐渐淡化,追求生活实际价值,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逐步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的主流,并且有一些学生坠入了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生活享受的低层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知识获取方式。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其成为一种时尚的信息传递方式,作为新兴科技助推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大学生势必会站在时尚生活的最前沿。他们第一时间适应了新的生活、沟通、学习方式,对计算机、手机中涵盖的各类软件驾轻就熟,对于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型商务方式推崇备至,并将是否会使用 QQ、飞信、微信、微博等不断推陈出新的交互手段,作为评判时尚与否的标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然而,自网络媒体兴起以来,由于其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导致网络上良莠不分、藏污纳垢,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猖獗,网络文化泥沙俱下,净化网络环境对于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大学生所崇尚的时尚生活方式也日益走向虚拟化,虚拟生活、虚拟世界、虚拟角色正把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带向虚无的深渊,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简单地遵循着快乐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大学生越来越“宅”,越来越缺乏面与面的对话、心与心的沟通,网络道德移位,人文关怀缺失,大学生们内心深处自由开放与明目张胆的性格特点被无形地放大,越轨行为频频发生。这些都呼吁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呼吁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成为广大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新空间。
需求是人类有意识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指向,不同时代、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人们的需求层次不同,理想是在现实反思的基础上对于现实需求的超越,属于高层次需求,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分类,应该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的层次决定理想的高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实现全面发展的角度说,主要功能就是提升大学生的理想诉求层次,为理想诉求的实现提供精神援助和动力支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家庭、学校、社会高期望值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各自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志向兴趣、人际关系、生活境遇因素的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奉不同,对国家、社会、学校的感情不同,对自身的定位和要求不同,选择了不同的需求满足方式,难免会相应分化出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的学生上学期间,接受过国家或是社会的资助,便会对社会、对国家怀有感恩之心,与自己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或许将来会将爱心回馈社会;有的学生本来就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不公现象颇有微词,当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现实质疑时,由于理论认识不深刻,难免会出现动摇和曲解。鉴于大学生怀有不同的理想诉求和心路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采取精细化的处理态度,一方面认识到不同效果存在的客观性及合理性;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对于不同群类加以引导教育。
从一般的经验来看,创新是人们的一定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刻的表现,而能量积累总是需要一定的时期和条件。同时,个体还存在着创造力衰竭的现象,这一经验在个体身上表现得比较充分,但有时在群体与组织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集体无意识”可以看作对这种经验的一种不太直接的描述。尽管个体之间的创新特征可能大相径庭,而群体或组织的创新与个体的创新更不能简单相类比,但我们不能忽视群体和组织也可能存在着创新的周期性问题。我们在此简明扼要地说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周期性,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至于说到这种周期性的表现,不能简单用时间的视域所能表征,并且精确到多少年一个周期的程度。如果从创新体系的三大方面的分类来看,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随时都在不断地出现。但如果从综合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创新则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既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创新大格局的制约,又受到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制约,因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常量,有人可能是先发,有人可能是后发。从代际交替和代际接续的状况看,这种综合创新可能表现为 20 年左右的周期。
如上所分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这种创新的多样性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做不同的归类。除了本书开头所说明的层次、类型等分类外,还可根据创新主体分为个体创新和集体创新,根据创新的影响力分为本义性创新和延展性创新,等等。本文比较关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创新。这里所谓的延展性创新是指某种创新具有巨大联动效能,从而带动其他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发生及进展,这种创新通常居于创新活动链的高端或创新活动系统的中心。至于这种延展性创新的表现,可以体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各方面。正如马克思当年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时,曾经认为“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资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资产阶级创造出资本运作方式,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又衍生出许多新的东西,不仅有剩余劳动,有严格纪律、致富欲望、普遍的勤劳、节约劳动时间以及普遍财产等,而且创造出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样道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延展性创新,其联动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如 20 余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除了自身能量的不断增生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正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推进作用,而实务工作的进展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工作理念方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不断探索,注意将教育规范与充分满足学生的成才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产生了一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论和教育方式,如这些年来所提出的生活德育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