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总体来看,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进步,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高度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客观上都要求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较高的水平,要求社会成员获得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四有”新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需要,又为社会发展到更高文明创造了条件,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求。
第二,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其根本任务、工作中心的确定必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就要致力于培育“四有”新人,因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乃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放到首要地位。可见,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
第三,培育“四有”新人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需要包括经济、政治、科技、资源、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代新人。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这一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才能实现又好又快且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人的因素在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现代化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表明,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一代“四有”新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现代化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只有培养出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开展道德教育,要按照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进行,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使道德教育既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方向,又具有多样性。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已解决的“理想信念问题”,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遇到了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包括党员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影响。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感到迷惘困惑。其表现是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知所解,面对多变的社会状况不知所向,面对多样的社会因素不知所选,其实质是缺乏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标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爱国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受主体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的,有一个不断自我概括、内化和拓展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以爱国心理为基础,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帮助青少年从历史逻辑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同时,要站在面向世界的高度,对青少年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关联,从理论上升华朴素的爱国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把感性的、分散的、不稳定的爱国心理,上升到理性的、集中的、坚定的爱国信念。
因此,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的精神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激烈的变化。适应和推动这种变化,帮助人们转变观念、冲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和建立新的、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