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内涵最为精辟地表述。其意思是:首先,要善于把握对实际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其次,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最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
“中国道路”实践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是:理论与人们所处的时代性实践指向要求相结合,理论与人们所处的当下现实的具体空间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人们解决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是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和内容,更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理解和运用对实际具有方法论意义或直接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二是要搞清实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对实际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不仅要有对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三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不仅要求切实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求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自我党正是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才走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自始至终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为人民大众所认识、掌握、使用,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同时通过理论的创新促进实践的创新,从而真正保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满足实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通过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人民群众拥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思维品质,并成为人民群众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作用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曾说:他的理论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是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本本”,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自我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的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自我什么时候背离理论联系,就会导致失败、挫折的悲剧。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能以掌握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人民大众从事“中国道路”实践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对它的认识要做到:其一,放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去认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其二,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来认识,不能把它看成到此为止的既成结果。要避免用静态的、片面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时代背景和经济全球化与新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特征的背景下认识,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入发展黄金机遇期和攻坚克难阶段的国情中认识,放在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认识。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中心,以自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研究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与群众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为人民大众所认同、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活动才能卓有成效。
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逐步使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进一步的“中国道路”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从整体的观点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不断深入、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也是复杂的,要把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与实践一次结合的成功,不能说明下一次结合的成功,新的成功需要新的努力、新的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理论的威力,必须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就当代中国来说,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纵然你把马克思主义读一千遍一万遍,也还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就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离开客观现实去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必然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苍白无力的教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成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持续推进,获得理想的效果,必然要求大众化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内容,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够永葆其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与时俱进地拓展与完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题,在回应时代课题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为了回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时代课题而产生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回应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武器。这种理论创新是在立足改革开放的实际与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结合中向前推进的,是在顺应当今世界时代的深刻变化与当代中国发展内在要求的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因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和实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人们的新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它之所以具有强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各国实践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实践的不断开拓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并且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并把传承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处于不断地实现其理论自身的创新,并以开放的体系吸收入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确立了人民大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本质、最真实、最实际的需求,因为人民需要的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给人民带来最真实的利益福祉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贴近大众生存发展实际、贴近大众思想认识实际、贴近大众学习生活实际,真正说出人民心里话的理论;需要的是能够为“中国道路”实践中所遇到的“深水区”“险滩”指明方向的理论。
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深刻变革调整下的各种矛盾以及热点、难点问题亟须理论来解疑释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回答……这一切都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回答,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指导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才能凝聚人心、凝聚改革共识,推动进步与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这就要求自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指导其大众化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保障。如此,才能引领思想多元化、利益复杂化、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走向稳定繁荣。
第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生动化。在思想多元化、阅读浮躁化、生活娱乐化的现实环境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强调载体的丰富、形式的创新,创造出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功范例。运用大众常用语言、结合大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采取多样化形式等有效方式,与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俗化。加强对经典原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上重要人物的唯物辩证地解析研究。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马克思主义,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上重要人物的唯物辩证的解析研究,有助于自我了解历史,更有助于自我面向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第三,回归马克思主义人性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摒弃将马克思主义教义化、呆板化、混乱化,应突破照本宣科、固定模式的禁锢,才能真正还人们以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回归人性,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无疑是亲近、亲密接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桥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动教材。
第四,强化理论回应现实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群众理论需求的有效对接,就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解释力,针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人民群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和引导。关注入民大众的需要和诉求,维护人民大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合法权益,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出科学、通俗的解答,积极主动、深入持久地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使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真诚信仰,万众一心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贴近”原则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贴近“中国道路”实际、贴近当下社会生活、贴近人民大众需求,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中国道路”实践和当下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道路”实践中真正行之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贴近”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的体现,是自我党理论宣传工作的一条历史经验。“三贴近”原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贴近实际。所谓实际,就是“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立足于“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只有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且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同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才能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贴近“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要求自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贴近“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要求自我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能超越阶段,用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贴近“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就要贴近中心,贴近大局,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搞“两层皮”;贴近“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就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能只求场面上的轰轰烈烈,搞外在繁华的形式主义。
二是贴近当下社会生活。所谓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追逐“中国梦”的实际生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落到实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真正地深入到广大人民大众追求“中国梦”的“中国道路”实践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从而更好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并且不断地使其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贴近当下社会生活,要始终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贴近当下社会生活,就要求自我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不能用抽象的概念裁剪生活,不能违背生活现实,闭门造车;贴近当下社会生活,就要抓住生活本质,解决生活难题,不能停留在社会表象解读和形式主义说教,要满足人民大众在“中国道路”实践中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要求。
三是贴近人民大众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落到实处的主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讲广大人民群众想说的话、办广大人民群众想办的事,使人民大众切身体验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贴近人民大众需求,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人民大众需求,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民大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不能把群众当成被动接受的对象;贴近人民大众需求,就是要高度重视实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所有工作都是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眼于为人民大众实现美好生活。
“中国道路”实践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错综复杂的状态中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状态。只有按照“三贴近”要求,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扣群众思想脉搏,引导人民大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发人民大众共鸣,才能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人民大众坚定走“中国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实践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之源。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科学的显著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便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转化为推进“中国道路”实践的物质力量。
“中国道路”的实践,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不仅是“中国道路”正确性的有力证明,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晶。随着理论不断地被用于指导实践,以及理论不断地被实践所检验,理论本身也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达到内化其心灵,外化其行为,也即达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然,自我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又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把正确的理论与“中国道路”实践的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中国道路”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科学理论。所以,“中国道路”的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