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一项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对于“育人”而言,不可能离不开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我国的德育教育也离不开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一种研究如何培养人、教育人的文化,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形成了一种崇德尚贤的伦理型“德行文化”,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构建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并相应地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它崇尚德行,注重德教,注重培养人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信笃实、忠贞爱国等道德品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它对于德行与德教的重视与强调,不仅在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德尚贤、公而忘私的仁人志士,还为我国当代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以文化人”的文化语境。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必将促进我国德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知道,崇尚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崇德、重德、德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教育教学科目繁多,早在先秦时代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然而,这种纯知识或技能的教育并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它通过对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意在培养德才兼备,不断接近达到“圣人”“君子”“觉行圆满”等理想品格之人。这种传统在中国整个古代社会一直延续下来而并没有中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崇尚与对个人德行培养的重视。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不断融入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文化素养。
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共同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纽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由于共同的文化心理,每位中华儿女,不论何时何地,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爱国主义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对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有助于我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崇尚道德、重视道德教化以及其注重渗透、自觉自省与践履的道德教化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征,不仅使其具有了浓郁的“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而且也使其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在诸多方面,为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对圣贤人格的追求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着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向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看齐,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进而不断接近甚至达到“止于至善”的道德理想。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的培养,倡导自强宽厚、群体至上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秉持和而不同的社会及人际关系,践行开放融通的创新精神,强调诚信求真的道德品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取向等等。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言传身教。强调教育应该遵循身正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式。强调学思结合、向内自省、身体力行、追求“慎独”等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
因此,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努力挖掘其中与德育教育相通相合的教育资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必经之路。反过来,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不断融合,也有助于我们以更积极主动的意识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德育教育学科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我国建立起,就成为我国特有的一门应用学科。不可否认,德育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功效。然而,通过分析其概念的内涵我们知道德育教育并非我国所特有,它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只不过在其他国家,它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名称存在。
因此,将蕴含着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不断挖掘其中可利用的德育教育资源,有助于拓宽德育教育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视角来对德育教育进行审视和研究,而有助于改变其单一枯燥的话语系统和理论灌输说教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门学科想要有所创新发展,就必须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以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可以说,“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只有以不同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本学科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这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同思想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相互渗透,也是促进学科发展、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门明确指向“人”的学科,德育教育本身就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德育教育要有所创新发展,就必须继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在我国,德育教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爆炸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等,使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受制于传统被动的德育教育理论灌输与说教模式,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这些变化都使德育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对德育教育工作者和德育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自身对道德教育的推崇与重视,及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渗透性等原因,而重新回到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互相交叉渗透融合,拓展了德育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成为德育教育创新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