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设置都直接指向人,指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它们在目标的最终指向属性上都回归到政治属性上。这体现了二者目标的一致性。除了在目标设置与指向属性有着一致性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在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相通、相合之处。而二者在教育模式方面的不同,则使二者有了很强的互补性。这些都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之间相融合创造了重要的可能性条件。

一、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基本内容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也为我国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德育教育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就是要以个人的发展需求为本,教育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教育方法要尊重个体差异,教育途径要吸纳隐性教育的优势等。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的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崇德善仁、贵和持中、进取包容、谦敬礼让、忠公重义、求真务实等内涵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这正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之一。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与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相契合之处,这也是二者之所以能够相融合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所有价值观念都是正确且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德育教育状况的,因此,我们应该秉承批判与继承的态度来区别对待、使用它们。

二、目标的一致之处

我国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一根本目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这是我国德育教育的内在目的。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德育教育的终极目的。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和旗帜,直接规定了德育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

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故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即是在阐明,思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使人人都能主动去除污染而自新,最终达到并保持完美至善的境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对圣贤人格的追求,按照儒家经典《论语》的划分原则,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圣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孔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必然是实现道德圆满的统治者,是圣与王的统一,也即内圣而外王。第二个层次为君子,即对美好道德的自觉追求者和体现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第三个层次为士或成人,即能遵守礼仪规范者和注重人格尊严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基本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品质的理想追求和总体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标设置上都指向人,指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放在首要核心位置上。注重对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体现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

此外,我国德育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不论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这也说明了,政治属性是我国德育教育的根本属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也特别注重培养个人与家族、国家、社会的良好组织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格物致知之诚意正心”之人的最终目的毅然回归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属性上来。因此可以说,我国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最终都指向了政治属性,这也体现了二者在最终目标指向属性上的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之处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各自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也存在着许多相通相合之处,二者之所以能相融合,与两者之间存在着的这种相通相合之处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德育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之间存在着相通相合的关系。德育教育中的理想教育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理想教育。在正确指导方向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产社会公有,人人地位平等;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性得以充分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德育教育中最根本性的教育内容也即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之间也有相通相合之处。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一贯重视“经世致用”,着眼于从物质生产条件,以及民心向背的角度来思考历史的兴衰更替,从人民的物质生活出发来研究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认为社会物质条件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基础前提。孔子提出的“庶之、富之、教之”的思想,则解释了人口的繁衍、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的富足和道德教化取得的成效之间的依次决定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观点,其实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着相通相合之处。

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间的这种相通性,才使二者有了相融合的可能性,进而使德育教育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历史土壤中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

四、教育模式的互补性

德育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其中,理论灌输法是德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德育教育自然需要通过理论灌输法,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渗透而非灌输,强调“以文化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个性品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一旦形成就会内化、积淀、渗透于社会成员的灵魂深处,很难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引导人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引导人们通过“自省”“内省”“慎独”等内在自省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足与过错,进而使人们在认识上达到真正的“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不断接近圣人的道德境界。不过,以自觉内省方式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是为了付诸道德实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可以说,“知行合一”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所形成的极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系统。

因此,我国现当代的德育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和践行的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自觉的内在自省,以及“知行合一”等教育模式,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自觉地反思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我国当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W7lZ+QX6tQ8bnfBfVPbF7b6/yrsIVFHLLBvQW21ePX/jFAsFS1sK4VMElo0eSL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