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也是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对自我的要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一是要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内涵;二是要明确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意义;三是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路径。
第一,社会责任与大学生社会责任。责任,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指向的是社会个体分内应该做的事。这种分内之事既可能来自社会个体对于他人的承诺,也可能来自社会个体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还可能来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等。而社会责任则是相对于个人责任而言的。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指的是一定的个人或团体对他人、其他团体、单位乃至整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使命,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社会成员的需要。事实上,人都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在阐述人的本质时说,从其现实性来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般而言,社会责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的要求,即要求个体必须服从社会的要求,此时的社会责任更多体现为社会义务;第二个层次的社会责任中,社会对个体不具有强制性的要求。个体能够依据自身的意愿和判断来进行行为选择。此时的社会责任需要以社会个体的高度自觉来作为支撑。本书所阐述的社会责任主要也是指的第二个层次的社会责任,而大学生社会责任则突出了社会责任中的大学生这一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集中体现为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融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崇高使命感。
第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指向的是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品质,这是一种社会向前不断发展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意识和品质。因此,社会责任担当和意识往往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社会个体实现社会理想,同时也不断促进社会个体自身的发展,如,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知识领域的拓展、个人能力的发展,等等。一般而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指向的是心理因素。例如,对社会责任担当的认知,对于社会责任担当所拥有的情感,关于社会责任担当的意志以及在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指引下的社会责任担当行为等。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则是立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指向的是大学生对他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情感倾向。其往往表现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自觉意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意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的约束下,个人的社会行为会更加合乎社会规范。同时,在合乎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则侧重于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就内容而言,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包括政治责任担当意识(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生命责任担当意识(如;珍惜生命、助人为乐)、学习责任担当意识(如;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环境责任担当意识(如爱护家庭、爱护学校、爱护环境)以及网络责任担当意识(如;文明上网、培育和践行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引和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凝心聚力,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滋养。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领域的具体体现。如,以热爱祖国为代表的大学生政治责任担当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富强、个人爱国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又如,以勤奋学习为代表的大学生学习责任担当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敬业等领域的具体体现。
第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思想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个别大学生出现了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差异化以及诉求多样化等倾向,尤其一些错误思潮、一些错误观点可能对大学生的认识、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脚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上,落脚到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上。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理想信念是最根本的责任,民族复兴是最重要的担当,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总的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毛泽东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不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着眼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全面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以崇高理想信念铸魂的基础上,以优秀公民素养立身,使大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个人总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离开了一定社会,人也就根本无法生活。而社会则是由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如果离开了无数个个人,社会也就不再是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区别。个人与社会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同时,个人与社会又是不同的。个人一般指的是微观的社会个体,而社会则是由许多个微观个体组合而成的宏观的社会。人的社会性是根本属性,因为人只有在持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在持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才能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从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到只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才能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担当意识、学习责任担当意识、环境责任担当意识、网络责任担当意识,使得新时代大学生真正达到“思想端正、专业过硬”的境界和水平,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高水平文化素质的有用人才,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实上,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再一次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把小我与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的进程中使自身得到持续的成长进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有利于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是由每一个社会个体所组成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位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新时代不断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知。要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得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只有对这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才能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迈好第一步。
其二,新时代不断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和条件,认同是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如果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知比喻为感性认知的话,那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就是理性认同。只有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理性认同,才可能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的自觉行动。
其三,新时代不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推动大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认识终归要落脚到实践,认同终归要落脚到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知和认同,终归要落脚到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的自觉行动中。大学生要将心中的担当意识、肩上的社会责任转化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持续奋斗中,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落脚点在于探寻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因此,在明晰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内涵、明确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意义的基础上,还要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路径。
第一,把握课堂教学,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势与政策等五门主干思政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而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的良好效应。寻求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路径,就要把握课堂教学,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的教育,并将其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在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中筑牢社会责任感、夯实使命担当精神。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坚持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的相关素材,并将这些相关素材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
第二,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活动的目的,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深化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集中体现着理论联系实际,集中体现着知行合一。只有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才能形成对理论的真正把握,理论也才有可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而在实践中锤炼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其一,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深度嵌入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环节中所阐释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的理解。其二,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深度嵌入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开展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包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等元素的微电影拍摄、实践调研活动等,努力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其三,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深度嵌入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在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纳入教学的范畴,同时采取举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观察法和体验法等,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精神于国家富强、于民族振兴、于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
第三,做好教学服务,全面做好“管理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育人”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命担当精神的树立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是一种隐性育人的方式或手段。而“校园文化育人”也是高校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校园文化育人”往往是通过所营造的独特校园文化来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同时,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等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感知社会责任感,感知使命担当精神。例如,河北农业大学深入推进校园文化育人。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建设“太行山道路”暨校史展览馆、碑廊、文化园等,同时加强对“太行山道路”实践和“太行山精神”内涵的研究,整理出版《农大史话》《农大印记》,开通微信公众号“农大老故事”,充分发挥校史文化育人的功能。事实上,“太行山精神”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本身也包含了师生对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包含了师生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使命担当精神。河北农业大学依托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和主题党日团日等,让“太行山精神”融入全校大学生的血脉和灵魂。这就是通过“校园文化育人”培育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担当精神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