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育人目标的提出是长期探索的结果。德育指向的是求善;智育指向的是求真;体育指向的是强体;美育指向的是臻美;劳动教育指向的是在劳动实践中经历教育和成长。
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德育是最根本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高校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首先要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内涵;其次还要明确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意义;最后还需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育路径。
第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指标分析。
①德育。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个体在道德、文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沿着广义的德育的理解思路,德育就不仅包括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在社会、单位、家庭、乡村、社区等进行的德育。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包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在道德、文化、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同时,这一活动是有着明确目的的,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备社会要求的道德的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德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②智育。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智”即“智慧”,智育,即增长智慧的教育。一般来说,智育是教育者按照特定目的,遵循特定计划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才能等的活动,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增长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的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还包括思维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和技巧,等等。智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只有不断加强智育,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繁荣社会科学,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体育。体育是教育者通过传授身体发育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推动受教育者不断增强体质,并最终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的教育。一般而言,体育是以知识传播和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充分运用人体发育和健身的基本规律,最终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活动。
④美育。“美”即“审美”。美育是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特定的计划培养受教育者认识美、爱好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落脚点是一种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往往也可以称为审美教育。一般而言,审美教育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认识、感知美的能力,这种美既包括现实美,也包括艺术美;二是这种认识、感知美的能力转化为对于艺术和美的喜爱;三是运用美学规律和美学知识,创造艺术美和现实美的能力。
⑤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正式将“劳”纳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时相比,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在劳动过程中经受教育,而且强调要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在劳动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从而使社会成员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第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整体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一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首先,德育居于统领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在我们国家,大学生的德育除了对于人性中永恒道德的追求之外,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治素养教育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意识形态教育,也就是要通过德育,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智育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们都知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是“德”的重要支撑条件。事实上,只有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才能,不断启迪大学生的智慧,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和才能,才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再次,体育是德育、智育的重要身体素质支撑。只有不断加强体育,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体魄,才能为大学生的德育、智育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大学生接力奋斗,这必然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然后,美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劳的发展。例如,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操;美育可以拓展大学生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大学生的智力;美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健身、运动和锻炼的质量和效果;美育还能够鼓舞大学生参加劳动、热爱劳动,从劳动中发现美,从劳动中创造美。
最后,劳动教育也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参加劳动的过程是对德智体美育人成效的集中检验。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促进德智体美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所强调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中国梦是干出来的,劳动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劳动过程中,会不会劳动,能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一个智育方面的问题。通过劳动,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智慧,从而促进智育的发展。劳动过程实际上离不开体力或脑力的消耗,劳动教育有助于社会个体身心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体育的发展。劳动的过程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劳动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世界。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促进美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内在一致的。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各个环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首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应该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呢 ? 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高校必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要求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为本,首先强调的是德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在德育中,重视指导思想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时代精神的教育、道德法治的教育,突出“德”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总的来说,德育是关系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大事,要通过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立德树人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国家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通过德育,树一代又一代“以德为本”的新时代大学生,树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事实上,《共产党宣言》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亦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实现途径。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内在地包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人的自身素质等都实现全面的发展。例如,既实现人的真善美的统一,也推进人的知情意的发展。培育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样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也内在地包含着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劳动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也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有利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够经得起考验,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同时,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德育会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把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担在肩上,勇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二是智育为新时代大学生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提供智慧源泉。三是体育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为新时代大学生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提供身体素质支撑。四是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为新时代大学生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提供美学支持。五是劳动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形成新时代中国梦劳动美的良好风尚,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在劳动中推进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劳动中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还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育路径。主要包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是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德育,坚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的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建立以德育为统领、以德育为根本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其次要重视智育,不断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建立以智育为重要支撑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此外,还要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体系,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是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锻炼等各个环节,同时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理念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教材编写、教案设计、课堂讲授、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实践教育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新时代大学生全面感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熏陶。
三是要努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都有育人的责任;全程育人指的是从小到大,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指的是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的育人模式。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涵盖育人的方方面面。总之,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制度体系,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等,才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都能感到非常光荣,都能自觉珍惜这份光荣,自觉爱惜这份职业,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培育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标杆,高校教师应该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与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再次,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高校教师往往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但是也应该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学术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科学文化知识,扎扎实实做好智育。最后,在教育评价方面,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教师在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同时,也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第三,努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传统评价体系往往以单一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显现出了陈旧的评价观念和片面的评价内容,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则不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再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是从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反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美学素质、劳动素质等。努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键就在于,评价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要具有现实可行性。例如,要将素质评价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指标,并且要细化分解具体的指标模块,在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同时,具体的评价指标要“可测、可行”,要能够进行量的描述和质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综合测评这样的量化指标之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应该包含一些主客观的评价,如,同学评价等。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推动高校教师在德育为本、以德为先的前提下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