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空间、大学生自身五位一体的立体化协同培育合力,最终落脚到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最终落脚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首先要明晰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意义;最后还要探寻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有着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规定。具体而言,要理解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内涵,首先就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其次是要理解“人民美好生活观”的内涵;最后是要阐释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内涵。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要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的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括丰富的内容,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宗旨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的历史动力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民利益至上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的民生观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等。
第二,“人民美好生活观”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容呢 ? 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精辟的阐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构成了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人民美好生活观”。“人民美好生活观”勾勒了什么是“人民美好生活”,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及更美好的生态环境、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等等。
第三,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内涵。总的来说,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动力,是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励大学生自觉承担这一使命担当。具体而言,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其一,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其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而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其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而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其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其五,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而奋斗的一种使命担当。
我们要在 205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包括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文明、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而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代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一是能激励大学生建设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需要;二是能激励大学生建设政治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三是能激励大学生建设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四是能激励大学生建设社会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五是能激励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一,激励大学生建设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需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深厚的基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基础的是对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追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能够激励大学生建设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离不开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更需要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接力奋斗,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的需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就能够为大学生的接力奋斗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激励大学生投身于伟大祖国的经济建设之中,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支撑。
第二,激励大学生建设政治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依然需要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的需要。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能够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接力奋斗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激励着大学生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事业之中,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提供支撑。
第三,激励大学生建设社会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积极文明成果的总和。而狭义的社会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并列的,指的是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一般讲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上的社会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极大提高,全面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决胜脱贫攻坚,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人类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等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社会建设的成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依然需要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致力于建设社会文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能够为大学生建设社会文明的接力奋斗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激励着大学生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提供支撑。
第四,激励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和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时、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人们更加关注更干净的水、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环境,对良好生态和美好环境的需要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依然需要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人民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的需要。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能够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接力奋斗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激励着大学生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的需要提供支撑。
新时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不断培育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将真挚的人民情怀转化为推动自己成长成才、担责克难的不竭动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归根到底还要落脚到探寻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培育路径上。一般而言,这一培育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提供根本保证;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三是立足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一代代致力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主体。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提供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根本保证。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对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也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为人们干事创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进而才能为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加强党对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实际行动的领导。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不仅是一个认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和行动层面的问题,这一价值追求离不开一代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实际行动。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同样地,党的全面领导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能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保证。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其为全民族、全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提供了清晰的价值追求,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
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不懈奋斗。国家富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根本一致的,国家富强为人民不断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了根本的前提。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自觉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人民的美好生活总是处于一定社会之中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在地包含着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自觉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激励大学生为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其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为引领,激励大学生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树立了大学生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深刻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从而深刻认识到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是自己心中应有的担当。
第三,立足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一代代致力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大特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集中体现为培育一代代拥有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价值追求的新时代大学生。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要素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的行为方式,所遵守的一定规则,逐渐发展为大学生的“人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塑时代新人,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实践人格、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进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一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实践人格。培养实践人格的关键在于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一代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奋斗。要推动大学生自觉将理想信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在实干中梦想成真。二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政治人格。要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对政治理念的认识,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三是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要推动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大学生树立向上向善的观念,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道德楷模学习,从而为大学生自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奋斗提供道德观念的支撑和动力。
第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成为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类共同理想,不断成为指引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世界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是举世人民共同的心愿。因为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彼此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局面,世界各国人民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因此,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牢记马克思的伟大理想,为人类幸福不断奋斗。
一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志存高远的人生格局。青年时代是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古往今来的历史和现实也清楚地印证着一个道理,即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伟大成就,并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都是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鸿鹄之志,并不懈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大学生要学习革命先辈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树下雄心壮志,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二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感。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互动的日益加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境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人民共同处于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之内。马克思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事业,希望建立起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想也激励着有识之士树立胸怀天下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谋大同。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接过属于自身使命的接力棒,培养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为世界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奋斗的本领。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指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志向再高远、理想再远大,没有脚踏实地地真才实干,也只能是空想或幻想。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立下鸿鹄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要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和本领。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勇于挑战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科技难题,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才干为全人类的幸福、为世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贡献自身的青春和热血,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