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被琐事缠身,正寻求解脱之术,周日下午万友约了去他老家悠闲,正合吾意。那里曾去过两次,印象中是目前我区为数不多未被侵蚀的乡野。江宁在大开发大拆迁中丝毫没有掉队,紧跟时代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原先的农业大县如今蜕变为南京主城区的核心区,大片的碧绿的农田变成现代化厂房,即便是穷山恶水的地方,也都在高明设计师的笔下规划为整齐划一的模样,虽然美丽,却失去了野趣,没有了乡愁。而万友的老家山高皇帝远,没赶上开放开发的步伐,却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这里仍然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时值夏至季节,水稻插播完毕,秧苗长势正旺。万友的宝马载着我们几个好友在乡间小路上奔驰,却没有尘土飞扬。这是因为乡村经过整治,泥巴路已被水泥路取代,消除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扰。老远就看见万友的老屋,位居村子边,与一水塘毗邻,共高矮不同的三栋房组合成“万宅”,全被刷成红色,与邻居区分,虽然都是普通平房,但是惹眼。这次是第三次来,相隔三年时间,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
梅雨时节却无雨,天气正好,不冷不热,乡间的气温比起城区又低几度。乡风亲吻,舒适指数陡增。几个好友坐下来,按照惯例就是掼蛋,手气不错,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一局,我和对家以绝对优势取胜。牌屋正临水而居,隔着落地玻璃就可以看见外面宁静的河塘,在微风吹拂下泛起涟漪,不时地有白鹭一跃而起,舞动着洁白的翅膀。这鲜活生动的乡趣实在撩人,劫去我的心思,无心掼蛋。提议去外面走走,谁知一拍即合,原来英雄所见略同,只是碍于情面都不说。特别是几个男士早已蠢蠢欲动,他们的心也飞往河边,立即起身拿起鱼杆去垂钓。临水的一面门外,搭起一个平台,向河塘中伸去,约五六平方米,四周围起白色的栏杆,权作“钓鱼台”。三男士并排站着,提着鱼杆,悠闲自在,如鱼得水。万友的竿子总是不停地提起,一会儿是鲫鱼,一会儿是鳊鱼,一会儿是小青鱼,我们说他是“钓鱼”高手,他说他家的鱼钟情于他;另一位男士不甘示弱,鱼杆也是不断地提起,可每次钓到的都是如餐鱼般大的小青鱼,男士说“这是未成年”,然后抛入水中,放生,如此这般,反反复复不下六七回,我们笑他是“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的”。终于他承认今天就是钓这小鱼的命,于是失望收杆,其他两位也趁势收杆。
万友的亲戚小韩邀我在乡间小路漫步,白色水泥路在葱绿的田野中延伸,她在医院工作,我也有从医的经历,她的话题挺多,语言蛮丰富,比较会来事,她讲我听,比较和谐。偶有骑着摩托的村民疾驰而过,周围的庄稼在缄默声中滋润、在悄悄中生长,此时此地寂静不寂寞。小池塘上空不时有白鹭飞过,不想飞了就在河塘中寻找栖息地,它的身体很轻,水草或莲花即可承载它的重量。河那边寥寥可数几株芙蓉羞答答地开,衬托白鹭更加洁白和灵动。白鹭的感觉非常灵敏,风吹草动它不怕,却对人保持特别的警觉,想拍摄它静立的状态很难,总离人远远的,我举着手机转来转去终究没有捕捉到理想的瞬间。小韩说,听万友的妈妈讲:以前这里没有白鹭,现在环境好了,白鹭就多了起来。不远处有一不大不小的山,小韩告诉我,那叫赤山,因山上是红土而得名,以前村里人常常去山上挖土,现在禁止,山被保护起来。她还指给我看附近的刚修建起来的河堤,大堤外是秦淮河的内河,堤坝上装上了路灯,每到黑幕降临、华灯初上,村里的老百姓和城里人一样纷纷到大堤散步健身,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时尚生活。小韩建议我俩上大堤走走,可惜今天的鞋子不合适,不能远足。于是我俩返回,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小风吹着,也是惬意无比。看到一旁菜地种着各种时令瓜果蔬菜,也颇具诱惑力,走进地里摘下一根带刺黄瓜,在自来水冲洗张口就吃,崩儿脆,新鲜!真的是绿色生态无公害啊。小韩是个有心人,分手前悄悄告诉我,给我准备一些蔬菜放在车后备箱内。万友的家人亲自下厨,给我们准备一桌十足的农家菜,地里刚采摘的蔬菜清炒,河里刚钓上来的鳊鱼清蒸,家里养的草鸡红烧,还有极具厨艺的红烧肉,这一顿晚餐让人回味无穷,几位男士几杯白酒助兴,月色下大家乐而忘忧、乐而忘返。
美丽乡村的建设真的让老百姓受益无穷啊,想想我们小时候身处的一穷二白的农村,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回首时,不能忍受的不仅是雨天时出门的烂泥巴路,更是在家坐马桶、在外蹲茅坑的尴尬。那时的我们拼命想逃离生我养我的土地,一心想过上城里人文明的生活。后来我们如愿了,有了城市户口,用上了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却厌烦了钢筋水泥带来的热闹和喧嚣,不喜欢“家住门对面,相见不相识”隔阂和冷漠。而这些年美丽乡村的建设的如火如荼更让我们徒增几分回不去的乡愁,经过改水改厕、河塘清淤、道路修建、村庄亮化等一系列乡村整治工程,如今的农村既具备城市化的生活设施,又有城市所没有的田园风光,还有不管如何大刀阔斧地变革永远不变的“朴实”的本质,正契合“少小离家老大回”返璞归真的心态,成为我们热切盼望和向往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原始的幸福、最纯真的回忆和最浓厚的亲情。可是家乡拆迁了,村庄没有了,目送她远去的背影,只有怀念在心中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