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关怀的旭日心灵抚慰的月光
——毛为桂散文集《人间有味》披阅

半岛

1

这是一本以初心为底蕴编织而成的生活的书,贴近地气,贴近世相,贴近焦点,更贴近心灵。

这是一本以关怀为力量铸造生命的书,挟带生活,挟带时光,挟带思索,更挟带精神。

书中的各辑专栏,令人回味无穷。“点滴泉涌”中的记人叙事,折射出时代精神;“境随心转”中的亲历所闻,释放出人生思辨;“心由景动”中的文化之旅,披露出探索意识;“虚实人间”中的生活戏剧,充满着反思力度;“纸短情长”中的家园掌故,流露着人文关怀;“家有珠宝”中的亲情表述,跳荡着天伦之乐。

作者毛为桂,我们惯称为桂子。她早年离开长江边的村庄,随父到江宁县城读书,考进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精神病医院工作。几经曲折,考进了政府机关,相继在老龄委、乡镇政府、妇联、民政局、残联等供职,当过副镇长、副局长、会长等领导职务。不难发现,她从事的职业基本上与社会弱势群体密切相关,比如老人、妇女、残疾人、身心受伤人、穷人、底层人等,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其创作上素材占有、题材选择的优势。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主要不是看有多少成功的富翁、官员,而是看对不成功的人如何包容,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常态化尊重和机制化帮助做得怎么样。

桂子的这本书,至少在通过关注"特定人群"方面打开了一道口子,扩大到对人的生态的关注、人的命运的感悟、人的生活的体恤、人的心灵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或许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的阅读启示。

2

初心是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地。坚持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有过特殊职业生涯、心理专业资质的女作家,桂子的散文围绕初心、抓住人心展开,彰显了此类题材驾轻就熟的写作能力。

让我们从《初心》这篇开始吧。此文描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男青年郭海平,曾经在团市委主持青春热线,三十多岁时在艺术界小有名气、大功初成,原本在仕途上或文化商业上颇有前途,但他中途放弃了当官发财的机会,转向从事扶助特殊群体的康复事业,把创造的原生艺术尽可能推向精神病院的平台,为此,他殚精竭虑、四处奔波,等待他的不是经济利润、社会地位,而是一些难以超越的难关。作家以电影分镜头的方式,再现了从青年到中年与郭海平相遇的几个片断,让我们看到了岁月变化中人的变化,黑发中多了白发,眼角多了鱼尾纹,但初心未改,事迹未灭。

《大走访日记》中的女主角官长村的任莉书记,她作为一个村的领头雁,在一些社会场合的出现,少言寡语,多听多看,做好引路协作工作,不张扬,不夸耀,不演说,显得比较沉静从容,却给人以亲切感和信任感,乡亲们对她为村民办实事有口皆碑,做到这样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说需要智慧,我却认为需要初心的坚守。

桂子的作品,在初心的展现与开发上一以贯之,让生命有光泽,让生活有温度,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3

近闻维纳斯的断臂可能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不是艺术家出于所谓“残缺美”的设计有意为之。我不能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但我可以肯定人们在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等等,一方面是外因的限制,另一方面更多是内因的使然。这就需要从人性、人品、人格、人道等内质上多做剖析。桂子毫无疑问以其细腻、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又从本质中梳理出现象,对此进行了探寻、捕捉、展览和解构。

《不要被“应该”牵着鼻子跑》一文取自家庭素材,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家庭成员对亲人的所谓建议、批评、沟通,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指责,甚至是语言暴力。“你应该对我和家庭无条件负责”“你应该在房产证上添上我的名字”“你应该给我更多的财产”“你应该当官发财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你应该听我的”“你应该学弹琴、画画、武术、背唐诗三百首”,等等,不一而足,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不应该的“应该”,感情生活受到污染,家庭生活浮躁动荡,契约意识支离破碎,幸福指数跌至冰点。《真想撒泼一次》似乎暗示了自由的向往,然而纵深一看,便被“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便撒泼的”一句议论打了脸,可见作者的思维摆脱了平面走向了立体,对缺乏相应的实力和条件自由的行为进行了制约。《脾气好的老公突然要离婚》一文,仅从字面就可读出后面的悬念,其实是无悬念可言,这仍然延续了搁弃本分、妄抬情分的“应该论”,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问题,更是一种人性异化。

桂子熟悉生活,更熟悉生活中的人。

4

巴尔扎克狂喝咖啡,在房地产投资失败还债和赢得富婆情人伴侣动机的驱动下,创作了四十部长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其实,其中的悲剧、正剧似乎更多。

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或者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表现手法,都不可能让形式决定内容。本书中不乏表现悲剧的篇什,在审美教育功能上更有针对性、批判性,体现出反思的力量。当然,桂子虽然是一个有思考、有情趣、有包容、有文采、有担当的女能人,但不是圣女贞德、花木兰、穆桂英、红楼梦王熙凤、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那类女强人,也无意做秋瑾和鲁迅。不过,在反映人生悲情的篇什中,她以理性主义的方法,尽可能冷静地客观叙述,在事物的反思方面进行了比较勇敢的尝试。

郭小川说:“但愿每一次回顾,都没有负疚。”我重点要提怎样面对人生的遗憾。《芳华的多事之秋》是“虚实人间”专辑中的一篇,几个卫校女同学历经岁月的冲刷、世事的洗礼、人心的叵测、友情的荆棘,有的是甜尽苦来,有的是雪上加霜,拨开人性的迷雾,呈现同情友爱,也有一地鸡毛。《三十年了,我欠筱莲一个道歉》,是一段起于误解而浑然不觉、也可称执迷不悟终醒悟的往事回忆,文中的筱莲宿友一直被怀疑偷了自己的东西,而且这种怀疑似乎有根有据,逻辑推理天衣无缝。这种“心灵的审判”斩钉截铁,在后来的另一起案件侦破后被推翻了,原来是一位流窜的惯犯,落网后主动交代偷了东西。作者闻之恍然大悟,为自己内心制造“冤假错案”而后悔不已,遂产生了向筱莲赔礼道歉的念头。虽然当事人并未公开撕破脸,对方并无实质上的名誉损害,但这桩子虚乌有的“私案”搅得作者心绪难安。这种我们在雨果、卢梭的名著里见到的忏悔精神,这一人类良知的宝贵财富,又在桂子的文字里得到体现,这不是偶然的,没有觉醒反省的智勇是做不到的。

5

所谓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关于亲情,关于乡情,在《人间有味》这本散文集里占有一定比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构成。《又见洛南》一文“没有诗意的远方之旅”,虽然始于去陕西参观的途中感想,隐约闪现怀旧情绪,则是对原生态故乡眷恋的扇形辐射。《我的摆地摊经历》《我来东山四十年》《偷得周日半天闲》《我家的人世间》等无不从另一侧面暗示了对回不去的乡村的喟叹。经济发展、拆迁建设的变化中,如何坚持“质朴”不变、“乡愁”有据、“魂魄”有根,是一个可以探讨的命题。这样的乡土情结实际上是人生情怀的投影。

《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之后》《雨天送别表姐夫》等文章直视生命的异变,仿佛沉重的翅膀。谁也不能在永远健康的梦呓中消灭疾病的产生,更不能阻止自然规律的步伐。高举《进化论》的达尔文,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推出《战争论》的克劳赛维茨,端出《国富论》的斯密,写出《资本论》的马克思,都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尊重了大自然,他们在人生过程和著作中或多或少、或隐或现表示了对宇宙的敬畏和遐思,这是伟大思想家的品格。桂子在处理生命题材时,更多地放在人情世故上,也使人感觉到了自然的造化、人生的无常,对珍惜生命、顺应自然进行了暗示。

我比较关注《过年》,描写了父母逝世后大家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春节团聚。大哥、二哥、三哥全家及部分亲家,除夕这天汇集在江宁区龙乡双范骑友驿站共度良宵。文中提及看到哥哥们不再是小时候那样年轻力壮,在岁月中变得苍弱,这样的内心活动令人动容。它是发自内心,个体的,也是千家万户岁月嬗变、人生易老的缩影。生命的关怀借助亲情得到释放,然而这与释怀、释然究竟有多少距离呢?

6

文如其人,这未必符合所有作者。但对桂子来说是适用的。

早在1988年初夏,我在江宁县总工会参加文协会议,见到了一个少女模样的人,名叫毛为桂,我当着与会者毛志良老师的面把一张《南汽报》送给他的女儿,即那个少女模样的人,报纸副刊上发表我的散文《父亲》。此后,我们没有联系,久无消息。后来的接触都是在公事公办的社会文化场合,因此我对其生活情况并不了解,或许她了解我比我了解她还多一点。但这不妨碍对她的深度认识,因为在为《毛志良诗文选》撰写家园之歌时,我通读了书稿,对她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对其父母的生活精神、做人品德了解不少。后来先后出版《轻描淡写》《不急,慢慢地》两本散文集,那都是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写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也奠定了她作为作家的地位。

我不太主张评论作品先看作者的身份和历史,像查户口的打听个人隐私,那对阅读鉴赏于事无补,可能是一个不必要的干扰。但我对有益于发现、理解作品真谛,而适当关注作者的履历持认同态度。通过这本书,至少两篇散文提到作者出生于土改分的房子里,这不由使我格外关注。因我近来阅读了反映建国前后土改的长篇小说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我还浏览了黑格尔的《理想国》、克劳利的《财富之城》、王佐良的《英美现代诗论》,回顾一下,桂子的这本散文集涉及社会、经济、心理、婚姻、职场、公益、律法、文艺、医学、教育、自然等领域,多有探索,多有思考,多有感怀,充溢着真善美,荡漾着情义爱,每一篇都是一座精神文化的建筑物,愿意阅读、乐于鉴赏、善于批评的人,可以视之为心灵的“理想国”、精神的“财富城”、现实的“诗意园”。

在人生的旅途上,与灰暗、冷漠相对应,总有不少光明和温暖,且逐步成为主流。感谢桂子写出了《带着珠宝去度假》《不在爸妈身边的日子》《走马观花看合肥》等亲情组合的散文与大家分享,让我们通过夫妻之义、母女之情、隔代之爱,读出了风雨后的人世彩虹、夜幕下的人间温暖。感谢她让我与本地的中国金箔大王、央视专题报道的打工妹诗人、南京乡间诗社的创办者等平时不怎么见面的人,在文字里相会。

在生命的山野里,我们都在感受着什么,寻找着什么。桂子在《方山是个怡人的地方》一文中感谢那儿的一草一木,她在那儿吸纳了纯净、放空了杂质,这种美妙的感受近似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也与泰戈尔的泛灵表达相近。在《跟着小鑫去捡石》一文里,通过捡雨花石,悟出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真知灼见。

有一句西方谚语:“是玫瑰花,总会开放的。”然而,桂子的桂花,无论作为自然植物,还是作为精神劳动的产物,已经开放了,早已开放了。

2022.11.10.完稿于南京东山

作者半岛,本名孙拥君,南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国家商业银行总行特殊人才库入选者,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两报五刊发表作品或被引用文艺观点,曾任全国和地方文艺、作家、诗词、音乐、美术、金融、投资、法律、报告文学、公共关系等社会团体领导或骨干,获得30多个省级以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奖,出版、签约、汇展各类作品12本(部),有作品被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港澳台等地学者媒介点评,个人文化旅程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纪念中国文联50年辉煌图书。 g8w4S9mexTA6PS/0RFADNlq7tRQH6k2V1r4XzK+G7IG9D1tMrNk17eIXBQM5Oz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