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结束以来,经常听投资者、企业家抱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不足”
。最近财政部决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内外一些媒体纷纷将其解读为“政策放水”“中国版的量化宽松”。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它包括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提升经济增长动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社会公正。三个目标分别对应着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工具。本文讨论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货币和财政的逆周期政策工具,让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促进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实现合理的劳动收入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
今天,我基于个人对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观察做一次分享,特意称其为“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是因为与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相比,这个框架确实有一些特别之处。但这个讨论的目的,不是要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学理论。我国的政策框架有特色,主要是因为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或体制性特征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选择、政策传导及其效果产生了影响。这些特点仍然可以在一般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但可能需要改变或者增加一些限定条件。除了简单回顾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这次分享还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比较,我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存在什么样的特点?二是过去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著称,为什么近期市场主体普遍感觉政策力度温吞吞的?三是如果要提升我国逆周期调节的成效,应该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