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3
第3章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新工业革命——自动化:科幻和现实——什么是自动化——观念性原理,而不是方法或装置——自动化和工人——自动化、计划和垄断——对管理者的要求

一场名为“自动化”的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管理层会面临第一次能力大考和最艰巨的任务。

今天,关于自动化的“科幻小说”已经很多,“按钮工厂”算是其中最不异想天开的描绘(尽管基本上还是胡说八道)。这项新技术(自动化)的诞生唤醒了20世纪30年代“计划者”的各种口号。它还催生了新一批廉价惊险小说,试图勾画出那个可怕的场面——那里是技术专家的天堂,不需要人类做出决策、承担责任或施行管理,“电子大脑”自行控制按钮工厂,就能创造和分配丰裕的财富。

具体说来,这些缥缈的烂漫故事告诉我们,这项新技术需要庞大的资本投资,因此只有大企业才投得起。我们听到有人讲,竞争消失几乎是必然发生的,由此产生的大型垄断企业不仅有可能而且必然走向国有化(在欧洲的可能性比在美国更大)。我们听到有人讲,未来的按钮工厂几乎不会有工人(可是,既然人人被迫无所事事,那么谁来购买从工厂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这始终无人讲给我们听)。将来只需要纯技术人员,例如电子工程师、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看门人也许还需要,但管理人员是不需要的。实际上,各路预言家无论在其他方面的观点多么不同,但对于不需要管理者这一点似乎都坚决赞同。

这类猜测大多出自管制经济和中央计划的倡导者,在欧洲尤其如此,不是偶然的。这些预测每一项都直接出自计划者昨天开出的处方,是他们一直催促我们咽下去的药。由于我们这些身处西方世界的人,如今不再相信计划者开出的处方对我们是有益的,他们便企图以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为借口,让我们咽下以前那些药。

什么是自动化

然而,所有这些论断、结论和担心跟这项新技术的意义恰恰相反。实际上,自动化的例子,我们身边足够多,例如在炼油厂或合成橡胶厂就能找到,因此不需要去凭空臆测。自动化是什么以及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讲清楚。

自动化的性质不是“技术”。就好像每一项技术,它主要是一套观念,而它的技术方面,是观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第一个观念是形而上的: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稳定而可预测的基本模式。第二个观念关乎工作的性质。这项新技术不像早期的单件生产那样,强调把技能当作整合工作的原则,也不像亨利·福特的大规模生产观那样,强调把产品当成组织工作的原则。它强调的是流程,把流程看成一个整合而协调的整体,旨在找到最佳流程——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努力,以最大的稳定性,生产出最多样的产品。实际上,流程的变化越少和波动越小,可以生产的产品种类可能越多。

最后,这项新技术包含控制的观念,以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在产出和努力之间保持均衡。自动化要求把重要的东西预先确定下来,并把它预设成能够自我激活的流程调节器。

控制机制可以极其简单。

在某人寿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由于文件不全、数据缺失、受益人不明、权利不明确等原因需要特殊处理的保单,每一份都要直接挑出来,交给另一位职员另案处理。至于如何挑选这些特殊保单,任何人只要几天就能学会(也可以设计一部机器来处理)。如此一来,约98%的常规保单能够平稳而连续地处理完毕,尽管这些保单的理赔方式、受益人之间的分配等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情况。用一个简单的拒绝动作进行控制,就足以确保流程顺畅。

控制有时候需要复杂的机械。它可以采取“反馈”的形式,把流程的结果反馈到前一个阶段,以保持流程的顺畅,并在必要的时候调节流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蒸汽机的“安全阀”。锅炉中的蒸汽压力增大,推动安全阀上行,直到气孔打开,把过量的蒸汽释放出去,于是气压降低,安全阀降回原位,气孔关闭。动物体内的腺体发挥功能,也是这个原理。高射炮的电子控制系统,利用的也是反馈原理。

不过,控制机制对于技术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关键是流程内部始终设有控制,把流程无法处理的状况剔除出去,或者对流程做出调节以产出预设的成果。

只有在把这些观念思考清楚 以后 ,使用机器和装置才能取得成果。

然而,在这样重新思考过理念以后,对那些重复性的作业实行机械化便有了可能性和经济性。机器可以用来给另一台机器喂料、改变物料在机器上的位置或者把物料从一台机器上移动到另一台机器上。所有物料搬运工作都可实行机械化作业——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物料搬运是主要的不需要技能的重复性工作。机器设置的调整和常规判断,例如判断机器是否过热或刀头是否太钝,也都可以实行机械化。

不过,这种机械化不能代表自动化本身。它只是自动化的结果,而不是使自动化不可或缺的要素。有很多例子显示,即使一条输送带都没有,也能实现事实上的大规模生产,例如票据交易所的支票分类。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动化的例子都没有使用哪怕一台“自动化机器”,更不用说使用什么“按钮工厂”了。

所以,自动化与任何技术一样,使用的方法、工具和装置都会因任务而异,并且由任务决定。这几个要素不构成自动化,自动化也不在于对它们加以应用。自动化是一种关于工作组织的观念,因此既适用于工业生产,也适用于分销或行政工作组织。

自动化和工人

很多人认为,这项新技术会使用机器取代人力,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管模拟计算机有段日子了,但现在还是感到很震惊,企业界竟然有这么多人认为,我是被这部机器管着的。”一名学生这样告诉我。

事实上,这项新技术会扩大就业,特别是聘用更多技术高超、训练有素的人员(尽管一定会出现工种取代的问题)。

近20年前,大家普遍认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也就是过去的工业革命,会导致很多人失业。今天我们知道,这场工业革命所到之处,都会导致工作机会快速增加。但是,很多人现在还认为,大规模生产是用非技术型工人取代技术型工人。今天我们也已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举例来说,在大规模生产最普遍的美国,人数和占比都上升得最快的是有技能和受过训练的人。过去那种纯粹贡献体力、完全不掌握技术的体力工人,今天已经成为半技术型机器操作员——他们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更高了,创造的财富更多了,生活水准大幅提升。

目前发生的这些技术变革,会把这个进程再向前推进一大步。它们不但不会导致劳动力过剩,反而会需要大量技术高超、训练有素的人员——需要管理者去思考和计划,需要训练有素的技师和工人去设计新工具,并且生产、维修、操作这些工具。实际上,不管在哪个国家,这些技术变革快速扩散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几乎必然是受过训练的人员不足。

同样,只有大企业才能用这项新技术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称这项新技术会排挤小公司和独立企业,从而导致垄断,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某些行业,它或许会抬高最优经济规模的门槛,但在更多行业反而可能让规模小得多的公司具备经济可行性,甚至让企业有必要大幅缩减规模。粗钢的生产就是一个例子。

最后,这项新技术会导致企业所需资本金额大增的说法也不对。当然,按 生产工人 计算的人均投资会上升。但是,按 员工 计算的人均投资可能根本不会增加,因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会大增。也没有任何经验表明,按 单位产出 计算的平均投资可能大幅增加。

对管理层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不会造成管理者过剩或被纯技术人员取代。相反,新技术需要更多的管理者。它会极大地拓展管理的领域;很多现在被视为普通员工的人,将来不得不具备承担管理工作的能力。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将不得不有能力理解管理是什么,并像管理者一样观察和思考。各个层级的管理者面临的要求,包括对他的责任和能力、对他的视野、对他在不同风险之间做出抉择的能力、对他的经济知识和技能、对他管理管理者以及管理员工和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还有对他的决策能力的要求,都会大幅提高。

这项新技术根本不会让集中计划和垄断变得不可避免,更不会让它们变成理想状况(无论集中计划和垄断是以国有化的形式进行,还是以私营卡特尔的形式进行)。相反,它对分权、柔性和自主管理有极高的要求。在这个新技术时代,任何社会如果试图取缔自主企业的自由管理,从而以集中计划的方式去管理经济,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深度凋敝。任何企业试图把责任和决策集中到高层,结果也会是这样。它会像爬行动物时代的巨型蜥蜴那样灭绝。巨型蜥蜴试图用细小而又集中的神经系统控制它那庞大的躯体,根本适应不了环境的快速变化。

基于以上理由,任何关于管理性质的描述,如果没有考虑自动化,它就是不完整的。我认为,自动化不会像突如其来的洪水那样迅速把我们淹没,而会像涓涓细流般持续地渗透。但几乎不用怀疑,自动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也几乎不用怀疑,最先理解并系统地运用自动化的工业国20世纪下半叶将在生产率和财富创造上取得领先地位,一如美国通过理解和运用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全球领先地位。更加不用怀疑的是,哪个国家的管理者对管理的理解和实践最充分,这个领先地位就会花落谁家。 ESnFrVmR/DzsTVKASjsnOBMcC4UNk742Bz90iGqmYXQx7Y+hIUzhzD8AePmZd0M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