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政策法规的影响往往会超过本国本地区的边界,波及境外企业,因此有必要了解和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政策法规,尤其是美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的相关政策法规。
以欧盟为例,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政策和法规,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转型,并实现2030年和2050年的气候目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政策和法规。
1)欧盟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欧盟绿色协议是一项旨在使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该协议涵盖了从清洁能源、可持续交通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广泛措施。
2)欧盟气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欧盟气候法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正式将欧盟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写入法律,并设定了到2030年至少减少55%的温室气体排放(相比于1990年的水平)的中期目标。
3)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涵盖了欧盟内大约40%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为碳排放设定上限并允许排放权交易,EU ETS旨在以成本效益最高的方式减少排放。
4)可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该指令设定了欧盟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目标,要求到2030年,欧盟至少有27%的能源消耗来自可再生能源,促进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5)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Eff iciency Directive):能源效率指令旨在改善整个欧盟的能源效率,设定了2030年之前至少提高32.5%能效的目标,通过促进能源节约和效率提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6)欧盟气候适应战略(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该战略旨在提高欧盟和其成员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韧性,包括通过改善知识、推动投资和实施具体适应措施。
7)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CBAM是一项新提议,旨在防止“碳泄漏”,即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排放标准较低的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的碳含量征税,CBAM将确保欧盟内外的生产者在碳成本上处于平等地位。
欧盟的气候政策和法规有可能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欧盟境外企业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与欧盟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往来的企业。例如,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旨在对进口到欧盟的商品征收与其碳含量相对应的费用,以避免碳泄漏现象。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企业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产生了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它们可能会面临额外的成本负担,像钢铁、水泥、化学品、肥料和电力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都可能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