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天地由来自造成,
漫言斧凿奏升平。
愿将秃笔删陈史,
留与时人仔细评。
天地人谓之三才,有天地,即有人。荒古之世,未尝无人类,不过起呿呿,卧吁吁,茹毛饮血,与鸟兽无别,听其自生自灭而已。后人称之曰浑沌时代。或以浑沌二字,训为蒙昧,其实不然。小子管见,以为浑沌二字,左旁从水,含有洪水意。谅以开辟之初,江海虽成,未加浚凿,有时大雨浸淫,山水暴发,则平原皆成泽国,居民易遭沉溺,以此死亡相继,孳生不蕃。相传伏羲之时,洪水乃退,世有居人。至于帝尧时所记洪水,乃泛滥之余波,非水之极盛也。
西国最古之史,存犹太国,名创世纪,抱残守缺之士,珍若连城。今耶稣教旧约,亦多本此书,内载天主创造天地人物等事。谓首造一男曰亚当,取亚当之肋,和土造成一女曰夏娃,为亚当之配。其说不经,未足取信。惟云亚当数传至诺蔼,诺蔼生三子,曰生,曰冈,曰亚弗得。其时大雨不息,洪水横流,人多淹毙。惟诺蔼一家,以预避高山得免。水退后,下山分居,复将所携动植各物,散布四方。于是生居亚细亚洲,冈居阿非利加洲,亚弗得居欧罗巴洲。斯言似非无因,中国所谓盘古氏,疑即指诺蔼言。所谓天皇、地皇、人皇,疑即诺蔼三子。当时人寿甚长,要皆八九百岁。但文字未兴,不知载笔,只赖记忆流传,久而失据,故西史所载,亦在疑似之间。
中史谓大荒山中,受天地灵秀,蕴日月光华,遂孕有灵通之性,内育人胎,生下盘古,龙首人身,长百尺,遍体皆毛。偶寻得一斧一凿,皆先天金石之精,各一千斤。盘古右手持斧,左手执凿,斧之凿之,砉然一声,天地两分。轻清者上升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故后人称之曰开辟。小子以为天地未分,山河自载,所生盘古,何自立足。是与西史所载亚当、夏娃之造作,同一虚诬,不待辩而自明矣。
天体太空,浑穆无际。前人言天有九重,或言有三十三天者,全属臆造。天之上无所谓天,天之外亦无所谓天。不过附丽天空者,有行星、恒星两种。恒星常居一处,永不变易;行星随时行动,周而复始。世人常见之日,一恒星也。恒星不止一日,经天文家查得者,谓约一百五十兆有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皆自能发光。惟日为最大,亦最远。行星随时环行,有绕恒星者,有绕行星者。绕日者谓日之行星;绕行星者,谓行星之行星,数不胜数。各行星本体,皆不能生光,须借日光以为光。其绕日而行者,有八大行星。最近为水星,在第一层。次层为金星,第三层为地球,第四层为火星,第五层为木星,第六层为土星,第七层为天王星,第八层为海王星。近日者过热,远日者过冷,均无生物。惟地球在第三层间,冷热适均,万物由此生焉,人亦一动物耳,既生物,自生人。
地形椭圆,南北两极,平凹如橘,中心如轴,为两极枢纽,安然不动。外体自能旋转,如车轮然,轮转而轴不转也。每日地球绕轴一周,称为自转,适合二十四小时,成一昼夜。每岁地球绕日一周,称为公转,适当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成为一年。当地球旋转时,常自右向左,故早见日轮出于东方,晚见日轮下于西方。至地球再旋而左,右首不能见日,遂为昏夜。然此处正当昏夜,对面适在日中,如吾国处东半球,对面为西半球美国,吾国昼,则美国夜;美国昼,则吾国夜。游历外洋者,多能言之。若如从前日出日没之说,则大地以上,昼夜从同,何有中美之分乎!
其所以有寒暑之别者,地球绕日,有一定之轨道,其轨道成椭圆形。地球依轨道而行,距日近则日光直射球面,气候自热;距日远则日光斜射球面,气候或温或凉,寒暑自此分。春夏秋冬四季,亦自此异焉。
地面又分五带。言地理者,尝虚设经纬线,以作区画。直为经,横为纬。全球经线,画为三百六十度,劈分东西两半球,各得一百八十度。纬线亦如之,中为赤道。自赤道向北二十三度半,称夏至线;自赤道向南二十三度半,称冬至线。此两线间,为日光往返之处,终年恒热,称曰热带。自夏至线向北四十三度,自冬至线向南四十三度,日轮未尝正射其上,亦不至一日无光,故气候温和,称曰温带。在北者名北温带,在南者名南温带。若自北温带以北,及自南温带以南,各二十三度半,各半年不见日光,寒冷最甚,称曰寒带。在北者名北寒带,在南者名南寒带。吾国在东半球之北温带内,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
至于月,则为地球上之行星,绕地而行,即所谓附丽行星之行星者,月体小地球四十九倍,离地七十二万里,不能生光,借日光以为光。月与日地相掩映,人望之若有盈有亏。当月在日与地之间,人在地面,正见其背,故其光晦而为朔。迨月行至地球之左,人望见其半面,光向西,魄向东,名为上弦。月行至地球之后,明面对于地球,光即圆而成望。月行至地球之右,人又只见其半面,光向东,魄向西,名为下弦。俟月又行至日与地之间,其光全晦,复为朔矣。吾国所用阴历,即以月光之晦明一次,谓之一月,历十有二月而成一年。凡月光晦明一次,约二十九日有奇,不足三十日,故阴历月建有大小之别,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适符其数。惟月光晦明十有二次,地球绕日犹未毕一次,积有羡余,三年余一月,五年余两月,故有归余于闰之制。阳历从日不从月,有闰日无闰月,盖因地球绕日一周,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阳历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留其余数以为积,积至四年,适得一日,乃置一闰,遇闰之年,都三百六十六日。中国近时,亦仿行之。日月之蚀,恒在朔望。其遇望也,月与日隔地相对,有时日为地掩,是为月蚀。其遇朔也,月在日与地之间,有时日为月蔽,是为日蚀。日蚀有见有不见,因月体较小,不能全掩地球,故所见有不同。月蚀则四海同观,不过时刻有先后耳。古人以日蚀月蚀,视为灾变,不过借以示警,其实理所当然,无足怪也。
若夫风云雨露,雷电霜雪等类,皆经空气变幻而成。空气因热上升,他处冷空气流来补之,即成为风。风之大小,由于空气补让之徐疾,徐则风必小,疾则风必大。旋风飓风之起,无非因空气补让之过疾,冲荡搏击所致耳。云之由来,缘地面之水,为日光所蒸,化气上浮,遇冷凝聚,弥漫氤氲,即为云。冷愈甚,凝结愈密,密则重而下堕,即为雨。云厚雨大,云薄雨稀。夏日多奇云,亦多狂雨,盖热多汽重故也。春秋二季,水在日间饱受日光,入夜热退,冷空气触之,凝为水点,着于草木及瓦石之上,点点如珠,是谓之露,露遇冷,又凝成冰点,是谓之霜。雨下坠时,如与最冷之空气相遇,则凝成冰颗形,冰颗形与冰颗形相遇,则凝成白花,形状不一,大抵多成六角,是谓之雪,故雪必极寒而始下。若雷电之作,夏季最多,春秋二季亦间有之。其故因雨云之中,含有电气,两电相遇,迸发生光,即为电;轰动成声,即为雷,雷电实一物耳。人物触电则立毙,俗呼为雷殛是也。他如虹为雨气映日而生,霞为日光隔射而成。云之低掩为雾,雪之初凝为霰。雹则多降于暑天,热气骤升,忽遇冷气,凝为水粒,降为雹点。此皆天文中应有之现象,昔人未明原委,睹天地间之形形色色,辄以为有神主之。好事者且创风师雨伯,杂雷神电母,素娥青女诸名目,以证实之。于是术数家,谶纬家,卜筮家迭出不穷。齐谐志怪,干宝搜神,皆就历代相传之杂说,附会成书耳。
地球之外面称地壳,为水与陆所构成。水多陆少,大约水得四分之三,陆得四分之一。水之最大者曰洋,小于洋而附近大陆者曰海。海之旁有湾、有港、有峡、有岔。海水为日月所吸,则生潮汐,昼曰潮,夜曰汐。其为洋海之支流者,曰江、曰河。江河之上流,曰溪,曰涧,曰滩。四面皆陆地,中独潴水者曰湖,或曰浸,曰泊,曰荡、曰泽,曰池,曰沼。雨水渗入地中,渐积渐多,流于地面者曰泉。陆之最高者曰山,次曰岭,又次曰丘陵。两山间之洼地曰溪谷。山中有热质蕴藏,破岩石之隙喷出地面,成为火焰者曰火山,地震常因之而起。平地曰平原,较高者曰高原,较低者曰低原。四面皆高,中独广平者曰平地。其有砂碛不能生草木者曰沙漠。其有小陆高出海面,形成孤立,四面环水者曰岛。三面环海,一面连陆地者曰半岛。狭小之陆地,为锐角形而伸出海中者曰土角。两陆相连之处,地形极狭,有似人腰者曰土腰,亦名地狭。江河之间,有小陆可居人者曰小洲。海洋之内,地面甚广,物产繁息,交通便利者曰大洲。全球分五大洲。在东半球者凡三:曰亚细亚洲,省文曰亚洲,五洲中之巨擘也,立国凡十,中国最大。亚洲之西曰欧罗巴洲,省文曰欧洲,立国二十余,英,德、俄、法四国为最大。欧洲之南曰阿非利加洲,省文曰非洲,多外人殖民地,只四小国自立而已。在西半球者凡一:曰亚美利加洲,省文曰美洲,纵占西大陆之南北,地甚宽广,地理家或分称南美洲、北美洲,全洲立国二十余,以北美洲之美国为最大。在东西两半球之间者凡一:曰海洋洲,合大小各岛而成。为欧美各国所分领,最大之岛曰澳大利亚,英属也,往时尝呼为澳大利亚洲。附近南极,别有大地,在澳大利亚之南者,曰墨瓦兰;在美洲之南者曰戈赖罕,世人以南大陆称之,地荒而寒,尚有人迹未到处,无名可述云。五大洲之外,有五大洋:一曰太平洋,介于亚洲、美洲及海洋洲之间。二曰大西洋,居欧洲、非洲之西,美洲之东。三曰印度洋,在亚洲南,非洲东,直至澳大利亚大岛。四曰北冰洋,绕北极。五曰南冰洋,绕南极。五洋面积,太平洋最广,航行颇险,名曰太平,寓颂祷之意焉。
自人种肇生,散处四方,气候不齐,形色各变,于是有黄种、白种、红种,黑种,棕色种之别。所谓黄种者,肤黄色,面平鼻低,颧高目斜,发黑而直,多居亚洲,欧洲亦间有之,人数约六万万。所谓白种者,肤白眼碧,额阔鼻高,毛发卷曲,多居欧洲,近则美洲、非洲及海洋洲等处,尝有移居者,人数与黄种相同。所谓红种者,铜色深目,发疏而黑,面广而平,多居美洲,人数约一千五百万。所谓黑种者,肤黑如墨,唇厚鼻缩,多居非洲,人数约二万万。所谓棕色种者,肤带棕色,鼻阔发粗,口大可容拳,多居海洋洲,人数约五千万。五种之中,白种势力,今为最强,黄种次之,其他三种,已日就衰亡,仅存残喘而已。
本编所述,为中国历史事,于五洲各国情形,不暇详述,但就中国而论,则中国之位置,亚洲东北也。中国之人类,黄色种也,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盘古氏之履历无自考,或谓发迹于帕米尔高原。帕米尔三字,为波斯国语,犹屋顶之意。此高原在中国西偏,系世界第一高原,不啻一屋顶然;盘古氏居此高原,谅因趋避水灾之故,与犹太创世记所传,隐相符合。嗣其后者即为天皇、地皇、人皇,后世称为三皇是也。三皇之世,始有制度可稽,欲知大略,请观下回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