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还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夕,我在北京任教的时候,因为目击时艰,认识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企图,感到必须发扬爱国主义;发扬爱国主义又必须提高广大人民对祖国的亲切认识;而发展通俗书刊,对提高广大人民的爱国认识将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一向就很重视这方面,尤其感觉到历史演义在广大群众中所起的重大影响,它是被压迫民族英勇斗争时候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所以,二十多年来我发愿要编出一部中国通史演义,来供应大众的需要。

但是,当时由于教务忙碌,自己没有工夫动笔,虽然有这种思想,却不易实现。有时和朋友们谈到,很多人都感到这部书的确需要,尤其是青年们有热烈的要求。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太艰巨的工作,而且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刚刚开始,新史学还没有建立,要写一部通史演义谈何容易;除非再等二百年,才有正确史料可以依据,许多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也可有适当的解决,那时写来才不会有重大的错误。

当然,这种见解也有它的道理,可是这仅足以代表专家的愿望。在那样危急存亡的黑暗时代,提起笔杆来启发群众的爱国思想,正和拿起枪杆来捍卫祖国是同等的迫切事情,哪能等到一二百年之后!现在史料不完备是事实,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是事实,可是普通的历史常识却是每一个人民所不能不具有的呀!譬如钢骨水泥的大厦固然是近代化的建筑,是最理想的居住处所;但在条件还没有具备之前,为了一般的迫切需要,也尽可先盖个能蔽风雨的茅庐。

我抱了这种希望,随时都在留意机会。有一天,在《燕大月刊》里,发见了郑侃嬨女士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写得非常生动,激起了我的共鸣,我便请她在我当时所主持的通俗读物编刊社里,写了几篇通俗的历史人物传记,陆续在《大公报》的《史学周刊》和《申报》的《通俗讲座》里发表。郑女士的文字清健流畅,描写人物栩栩如生,颇得一般读者的好评。那时我打算先由个别人物写起,将来再加工整理,改写通史演义。不料“七七”事变突然起来,抗战方兴,通俗读物社辗转流徙以至停办;郑女士也仓促南下,在港病殁,使我失去了一个最良好的同志,伤痛到了极点。编写通史演义的梦想也只得暂时中断。

抗战期间,我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又看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贪污腐化,既不愿意进政界,也不愿意留在学界,索性和几位出版界人士组织了大中国图书局,从事出版事业。那时就约了吕叔达先生开始写作《中国通史演义》。吕先生心无旁骛地费了七年工夫,从上古直写到太平天国,写了一百五十万字,但还没有全部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明的太阳普照着一切,也照亮了整个历史界。过去许多由于立场错误而发生的错误观点,都被显示出来而得到了批判和纠正。我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马列主义历史观点和方法的正确,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历史知识对发扬爱国主义、认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祖国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随着新中国所展开的文化建设中,通俗历史小说是全国人民十分需要的读物。因此,我又约了陈穉常女士将吕先生原稿改写。陈女士因为吕先生原稿上的古史部分只有一万多字,感到发挥不够,提议另起炉灶,把它扩充到三十万字,特别要加重对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酷爱自由、反抗侵略和黑暗统治等光荣传统的描写。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对,便约她先写一部《上古史演义》,以后再分册来写。

陈女士本来是研究历史的,对各方面的上古史料都曾注意和阅读。她对古典经籍很爱好,又喜欢写作。我觉得约她来做这工作,是很适宜的。她接受了这个任务以后,搜罗新旧史料,细致考虑,排比穿插,很费了一番心力。

一九五二年全书脱稿,由章丹枫先生和我校订了一遍。为了慎重起见,大中国图书局又印了样本一百册,分送各方面征求意见。根据了各方面所提的意见,再由平心先生、丹枫先生、陈女士本人和我加以修订,方才交由四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因为大中国图书局为了专业化,已把通俗历史并入四联了。二十多年的愿望到这时才算有了一小部分的结果;虽然全部通史演义的告成还有待于将来的很大努力,可是第一块奠基石已算开始安置了。

当然,这块奠基石决不是没有缺点的;相反的,缺点一定是很多。因为通史演义本来就不容易写,尤其是上古史演义,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感到史料不足,难以下笔,何况再经过二千多年的散佚和涂饰!二千年后的今天,要想恢复古史的全貌,那就像捡拾了一部分古瓷残片要想把它们拼成整个原物一般:拼的时候,当然不免花费许多补苴涂附的工夫,可是即使挖空心思,尽力做去,结果也决不能和原物完全相同。因为上古史本来就存在着许许多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史学家和经学家争辩了二三千年还没有得到一定的结论;在田野考古还没有得到比较足够的资料以前,一切问题是很难处理的。

但是我们就这样的畏难而退吗?不,我们应该尽我们的力量做下去;我们要拿出勇气,坚决地做去。只要这种书是人民所需要的,我们就应该贡献一切精力,抱定信心,向前迈进。这样,或许由于这块不大合乎理想的奠基石,逐渐建筑成一座足蔽风雨的小屋;更许由于这座小屋而引起了另外无数的钢骨水泥的大厦。那么,这块奠基石的历史任务就完成了。

希望爱护本书的读者随时指正本书的错误,使它能够逐渐修改。更希望将来考古学长足发展,陆续地填满了上古史的空白,解答了上古史的哑谜,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一座壮丽巍峨的大厦矗立起来!

顾颉刚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八日 NBu858JJz8zUsdO5yGlBshmo6bgapNpFzpCTndQSDijMtUxSUfNjZ/FFvidrZG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