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回
宴鸿门项庄舞剑 拜大将韩信登坛

项羽军令一下,四十万大军都遵令驻扎在鸿门,预备明天厮杀。兵家讲究宣传,四十万兵马对外是号称一百万的。刘邦虽然也号称有二十万兵马,实际上却只有十万。别说项羽是怎样英勇无敌,光是军队数量已经比刘邦多了几倍。打起仗来,自然不费什么吹灰之力,就可以完全解决的。

这边项羽全军正在摩拳擦掌,准备一切,却惊动了一个人。这人姓项名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从前犯了杀人的罪,逃到张良家中,张良把他藏匿起来,躲过了一场大祸。现在听说项羽要打刘邦,他知道张良这时候正在刘邦军中,明天打起仗来,一定很危险。想起从前张良待他的情谊,不能袖手旁观,便私自骑了快马,跑到霸上刘邦军中来找张良。

张良看见项伯独自赶来,知道一定有重大事情,连忙动问。项伯从头细说,如此这般,明天一定交战,那时难以脱身,不如今天赶快跟我走,才是上策。

张良听了,心里大惊。暗想刘邦势力万万敌不过项羽,一动起手,性命难保。但是自己既然在刘邦军中,情谊也不浅,到了危急关头,撒手自去,似乎也说不过去。便向项伯称谢,说:“你是一片好心来叫我走,可是我是替韩王送沛公来的,来得光明,去也得明白。现在沛公既然有这般大祸,我只顾自己,脱身走了,在朋友交情上,是一种不义的行为。我应当向他说个明白,再走不晚。“项伯迟疑地说:“他要是不放你走呢?“张良说:“那么要紧。请坐一坐,我进去说明白了,好跟你走。“项伯只得说:“那么快一点,天就要黑了。这里到鸿门还有三四十里路呢!”

张良稳住了项伯,便走进刘邦营里,把项伯听说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刘邦,明天一早项羽便要前来厮杀,如何是好?刘邦听了,惊得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才说:“糟了,糟了!这怎么办?这怎么办?“张良看刘邦急成那种样子,便问他道:“是谁劝大王派兵守关呢?“刘邦恨恨地说:“都是他们劝我说,守住关,别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完全得到秦的地方做王了。这真是该死,该死!“张良说:“大王自己想一想,大王的兵力能抵抗得住项王吗?“刘邦不响了,停了一会才答应说:“那是当然比不上的。现在我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一面说,一面伸起手来,拼命抓着脑袋。

张良微微含笑说:“既然打不过,那只得讲和了。请和项伯说明,托他疏通疏通,说是沛公不敢违抗项王。这样或许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王想,这好不好?”

刘邦听了,忽然脑筋一动,连忙问张良说:“你怎么认识项伯的?“张良说:“从前常在一处见面,有点交情。后来他杀了人,我把他藏匿起来,救他一条命。现在他知道事情紧急,所以来告诉我。”

刘邦说:“你大还是他大?“张良说:“他比我大几岁。“刘邦说:“好极了!请你替我请他进来,让我把他当作老大哥一般看待。”

张良答应了,便急急走出去。项伯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一看见张良,便催促说:“说明白了没有?好走了吧!“张良很从容地含笑说:“说是说过了。沛公不相信。他说,他并没有对不起项王的地方,项王不会这般动怒。要请你进去,说个明白。项伯说:“他不信就不信好了。你走你的。“张良说:“那可不行。他不信,自然就不肯放我走,还以为我是吓唬他呢!说不得,只好请你进去和他说一说,他才相信。“项伯本来不愿意去见刘邦的,但要拉张良一同走,就没有那么干脆。没奈何便跟了张良一同进去。

那时天已经黑了。两人走到刘邦营外,只见火把高烧,刘邦恭恭敬敬站在营外,向项伯行了大礼。慌得项伯连忙答礼。刘邦闪开一旁,让项伯先走,非常客气。项伯倒觉得有点难为情起来,只得走进营内。营内早已明晃晃的点起两排大烛,一桌极丰盛的酒席陈设得整整齐齐。刘邦再三谦让,请项伯上坐。张良在旁坐下,刘邦自己坐了主位。项伯由鸿门来了半天,肚子正有一点饥饿,也就不客气坐下。刘邦捧了金杯,斟好美酒,敬项伯一杯。这时候正是腊月天气,寒冷得很,暖烘烘的热酒正是御寒妙品,项伯自然接过,一饮而尽。刘邦又拿起酒壶再斟一杯,一面敬酒,一面说:“难得大哥今天下降敝营,真是三生有幸。天气太冷,请大哥多喝几杯。“说着又殷勤地夹了许多好菜,送到项伯面前。

项伯看见刘邦这样殷勤,也觉得不便开口,只好边吃边喝。刘邦这才慢慢说:“我自从离开项王,差不多一年多了。这一年里的事情,真是说不完。总算叨了大哥的福,能够打进咸阳。想起当初武信君和项王待我的情谊,一天也忘不了。我能够有现在的日子,都是项家一手提拔的。人不是木头做的,哪能一点不识好歹!所以我一到咸阳,就把宫殿府库完全封锁起来,一根草也不敢动。秦降王子婴以及官吏人民,我也都不敢擅自分发,一五一十地登载在册子里,清清楚楚,专等项王到来,我好双手献上,以表我一点忠心。这一个月来,提心吊胆,日日夜夜地盼望,只盼望项王早早来到。所以派兵守关,是因为恐怕有意外事情,哪敢有背叛项王的心意!不知道谁造了这般伤天害理的谣言,惹得项王动怒,真使我惶恐万分。大哥试想,我受您项家的大恩,一点还没有报答,满想这次尽一点儿心,希望得到项王欢喜。凭空倒得个忘恩背义的恶名,这岂不是天大冤屈?难得大哥今天下降,务必替我向项王表白表白。“说罢又恭恭敬敬地进上一杯美酒。

项伯本来不愿意和刘邦多说的,现在却被他谦恭的礼貌和甜蜜的言词打动了,也就随口敷衍说:“是的,我也想你是不会这样的。“一面说,一面接过酒杯来。

张良看见项伯口气很松,便帮着刘邦说:“这次的事情真是冤枉,沛公哪里会有这样的心。他还满心高兴,因为项王来了,好卸下这肩重担,想不到有这样误会。大哥,你务必帮帮忙,替他解说解说。我想项王不会怎样怪沛公的,这都是旁人不好。他们妒忌沛公的功劳,就造这样谣言。要是项王听了他们的话,赏罚不明,将来还有谁肯这般忠心替项王做事。不说别的,就说咸阳宫里许多美人财宝,沛公一点也没有沾手,原封奉献,这难道还不够表明他的忠诚心迹吗?”

项伯是受过张良大恩的人,张良这样帮着沛公说,项伯却不过张良面子,只得答应说:“好的,我回去一定向项王解说解说。“刘邦连忙斟满了一杯酒送上,感激万分地说:“大哥真是有肝胆的人,这样帮忙,我刘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大哥有几位令郎令爱?“项伯随口应道:“小儿小女都住在家乡,没有带来。“刘邦说:“令郎几岁了?“项伯说:“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刘邦立刻满脸喜色,说:“好极了,我有一个小女,今年十六岁了。大哥如若不嫌高攀,我们就结为儿女亲家,永远合作。“说着,就斟了一杯酒,递与张良,说:“有劳做个媒人,也表我对项家感恩图报的一点小意思。”

张良接了杯子,笑着对项伯说:“你总不好抹我这个面子吧!从此项、刘两家成了亲戚。我也叨扰几杯喜酒。”

项伯已经吃过几杯酒了,经不起沛公、张良一吹一拍地撮合,自然也就笑着默认了。刘邦趁势又说了几句亲热的话,再托他向项羽美言。项伯本是没有成见的,就认真答应替他去劝项羽,又说:“这得你自己去对项王赔个话,要早一点去,才行。我自然替你说话。“刘邦满口答应,又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一席酒罢,刘邦亲送项伯上马,叮咛了许多话。项伯辞别出来,急急加鞭,趁着月色,一直跑回鸿门。项伯下了马便到项羽帐中,时已三更,项羽还没有睡。项伯便把今天刘邦听说的话,告诉项羽,说:“他说,原要把关中一切保存得好好的,交给你,并没有违抗之意。我们无故去打他,实在说不过去。这次要不是他先把关中打破,我们也不能这般顺利进来。他建了这样功劳,却一点不敢自专,什么都原封不动,静等我们来接管,这也算不错了。我们反去攻打他,未免太不合理。还不如趁他来赔罪,就好好看待他,也显得我们大量。”

项羽原是吃软不吃硬的人。谁要和他别扭,他就耍硬干到底,哪怕刀山剑树,也要闹个天翻地覆。可是要和他好好讲,他却也怎么说都可以。现在项伯是他的叔叔,和他细讲刘邦是怎样伏低做小,怎样惧怕自己,心里的怒气就平了一半。再说到秦的一切东西财宝,官吏人民,刘邦全没有沾手,完全听候自己支配,也觉得似乎刘邦是一个有功无罪的人,自己不应该听了外人的话,就这般生气。便点头答应,说:“如果刘邦真是这样,那我也就不必和他计较了。”

项伯一见项羽答应,满心欢喜,便安睡去了。

第二天,天色刚刚大亮,全军开始预备早餐。刘邦已经带了张良、樊哙和一干亲信人员,一百名卫兵,一共一百多人来到鸿门请见。自然他也知道这番是冒着极大的危险来的,但是借了张良和项伯的关系,不得不硬着头皮,来走一趟。

项羽闻知刘邦果然来了,便傅令唤入。刘邦带了张良一同走进辕门,向项羽深深施礼,十分恭敬。一面说道:“臣和将军同心协力共同攻打暴秦。将军在河北大展神威,把秦的军队完全消灭。臣在河南和秦的零星小股兵队交战,想不到托将军的福,能够先进了关。今日又在这里拜见将军,真有说不尽的欢喜。不知是哪个小人造作谣言,让将军对臣起了误会。这叫臣心里万分惶恐不安。今天特地前来谢罪,还望将军原谅。“说罢又深深施了一礼。

项羽原和刘邦共事过一时,彼此相熟。刘邦这时候已经五十岁,比项羽年龄大了一倍,向来是平等相称的。现在刘邦对项羽谦卑得如同下属一般,说的话也十分恭顺。项羽不由怒气全消,倒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便立刻回答说:“这都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说的。要不是这样,我也不会对你误会。“说罢便请刘邦坐下,谈说了一些闲话。又吩咐排设酒席,留刘邦同饮。

那时习惯还是用席子铺在地上。坐的时候,是把两只脚齐并着跪在地上,整个身体就坐在两个脚跟上,称为“危坐“。这种坐法,现在看起来,实在很不舒服。所以那时讲究铺上很厚的席,使座位温软一些。楚国风俗以左边为尊贵,座席的方向也以坐西向东为尊。当时项羽设宴留刘邦饮酒,自然也是这般排设。项羽自己并不客气,便邀了项伯在西边坐下,上面请范增坐,却请刘邦坐在东边。张良是跟刘邦来的,自然坐在下首。一席酒五个人同饮,却个个怀着不同的心情。刘邦心里捏着一把汗,巴不得早点脱身,却又不敢不装作没事的样子。桌上虽然摆满了山珍海味,他只觉得如坐针毡一般,简直辨不出吃的是什么滋味。张良心里也是暗暗替刘邦着急。项伯新结交了这位儿女亲家,处处留心替他设法。项羽却是没有心眼的人,看见刘邦已经十分服低,便也不想和他为难,依旧和刘邦有说有笑,互相劝酒。只有范增一人本来力劝项羽除去刘邦,现在看见刘邦自来送死,心里十分高兴,满想项羽只消喝左右把他拿下,便可了结。谁知项羽并不动怒,反留刘邦饮酒。他心中暗暗着急,只恐失去机会,当着刘邦面前,又不便说话,瞅着空儿便向项羽递个眼色。刘邦吓得要死,项羽却只当没看见。范增急得没法,只得拿起自己身上所佩的玉玦,悄悄给项羽看。原来古时男女都有佩玉的风俗。玉玦的形状如同半规月亮,是常佩的一种,因为“玦“的读音和“决断“的“决“相同,玉玦就常常作为决断的象征。范增举起玉玦的意思是催促项羽尽快决意除去刘邦。刘邦、张良如何不懂,只吓得心头小鹿乱撞,却又不得不假装镇定,好像没有看见一般。

范增举起玉玦,又连连使了几个眼色。项羽偏不开口,依然和刘邦饮酒。范增举起好几次玉玦,项羽只是不理。范增心里像火烧一般,暗想要是失去这个机会,将来一定后悔不及。想了一会,便托辞离席,走出营外,私下唤过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现在刘邦正在里面喝酒。这人不除,后患无穷。君王做人面软心慈,不肯把他拿下。你可进去劝酒,劝罢酒,便请舞剑,瞅空把刘邦一剑砍死,除去后患。要不这样做,你们将来都要被他俘虏去。那时懊悔就太晚了。”

项庄答应了,跟着范增,一前一后走进营来。刘邦看见范增出去,知道他又是去算计陷害自己的,好生忐忑不安。现在看见他带了项庄进来,明知一定不怀好意,又不能不客气地招呼。只见项庄走到筵席前,拿起酒壶,向项羽敬酒。敬罢,又挨次向刘邦、范增、张良一一敬酒。都敬完了,才堆下满脸笑容,向项羽说道:“今天君王和沛公喝酒,是难得的盛会。可惜军中没有什么娱乐。我舞一回剑,凑个热闹,可好吗?“刘邦一听要舞剑,心里早着慌起来。偏偏项羽不懂其中巧妙,也笑嘻嘻地点头说:“好极了。“又回头向刘邦说:“他的剑舞得可真不错,你看看。从前武信君也曾教过他剑法!“刘邦的心跳得像擂鼓一般,勉强装着笑容回答:“好极,好极。“项庄早已挽起袖子,掖起战袍的下襟,便拔出腰间冷森森的宝剑,就在筵前舞了起来。果然轻似蜻蜓点水,捷如蛱蝶穿花。渐渐舞得快了,就像风吹雪片一般,白纷纷卷成一团。只看见冷气逼人的剑光霍霍不定,呼呼作响,项庄整个影子都裹在剑光中间,化成一团白光。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项羽擎着酒杯,不转眼地看着。脸上很自然地流露出欣赏的神气。刘邦却不住流着冷汗。张良暗暗叫苦不迭,只把眼色送给项伯,什么话也不好说。

渐渐这一团白光向前移动,而且向着刘邦那边移去。只吓得刘邦浑身哆嗦,咬着牙,额上迸出黄豆般汗珠。范增脸上显出十分得意的微笑。

说时迟,那时快,正在这一发千钧的时候,项伯霍地站起身来,一个箭步,就跨到刘邦和项庄的中间,顺手将腰间宝剑抽出,也舞将起来。项庄满想再移进一些,就可以一剑砍去,不料半空中杀出了自己的叔叔,挡住了他,心中好不懊丧。还以为项伯是自己人,总不会帮助外人,再舞一回,总可以找一个破绽。谁知项伯却是有意保护刘邦的,尽管舞得怎样兴会淋漓,总不肯离开这一带地点。只见两团白雪般剑光滚来滚去。叔侄两人各逞英雄,一个拼命地进攻,一个尽力地掩护。各抱一种心理,谁也不肯示弱。虽是舞剑,却比上阵还要认真。双方都用尽了心机,一进一退,一招一架,变出了无数新鲜花样。满座的杯盘都被寒森森剑气映射得闪闪生光,众人的眼睛也都被这精彩绝伦的表演吸住了。

可是真正欣赏这场舞剑的人,只有项羽一个,而且他也许就是最不懂这场舞剑真正妙处的人。范增呢,眼看项庄马上成功,无故被项伯阻挠,眼睁睁焦灼地望着剑光,像哑子吃了黄连,说不出的苦。刘邦和张良一直就像热锅上蚂蚁,胸口里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张良算来只好去请救兵,便抽空走出营去,寻见了刘邦带来的一干人马。

大家看见张良出来,都忙着动问今天事情办得怎样了。张良皱着眉头说:“今天真危险极了。现在,项庄正在舞剑,正要打沛公的主意。“樊哙着急地说:“这险极了。我跟你进去,和他拼一拼。“说着便带了盾牌跟了张良急急进去。看守营门的卫士放进张良,便连忙举起戟来,交叉着营门阻止樊哙进去。

樊哙心里着急,哪有工夫和他们多讲。便歪着盾牌撞了过去。卫士冷不防跌了个仰面朝天,樊哙趁势冲了进去,掀开营帐,走进里面,站在项羽对面。圆睁着两只满燃着怒火的眼睛,恶狠狠地注视着项羽,两只眼睑都几乎要迸裂出一丝丝鲜血来,头上的发也几乎要一根根竖立起来,就像一只要找人拼命的咆哮的老虎。

项羽正在喝酒,猛不防来了这样一个“不速之客“。他生平几时见过人家对他这般凶狠?不由心里一惊,连忙伸手按住腰间剑靶,将腰一挺,跪了起来,朗声问道:“来者何人?“张良恐怕这两个粗人闹僵了,连忙接口应道:“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参乘是古时的车右,就像后世的保镖,是陪同要人坐在一车上的勇士。这时项伯、项庄两人的舞剑,也停止了。

项羽听说是沛公参乘,知道是一个力士,便顺口称赞说:“真是一个壮士!赐他一杯酒。“左右看见樊哙这般神气,料想他是个老粗,干脆拿了一个大斗来,装满了一斗酒,端给他喝。樊哙接过来,直着脖子,咕噜咕噜,一口气灌了下去。

项羽见他喝的爽快,便又称赞说:“壮士!再赐他一只猪胛肩。“左右忍着笑,拿了一只生的猪胛肩递给樊哙。樊哙更不推辞,把盾牌放在地上,接过猪胛肩放在盾上面,拔出腰间宝剑,一片一片切了来吃。

项羽看他这样豪爽,不由又赞叹说:“真是壮士!能再喝一点酒吗?“樊哙慷慨地应道:“臣连死都不怕,一杯酒还用得着客气?秦王凶暴无道,如同虎狼一般,所以天下都起来和他反抗。怀王同大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谁就做王。现在沛公先打进咸阳,一丝一毫东西都不敢动,把宫室封锁起来,自己带了军队退到霸上驻扎,专等待将军到来。派兵守住函谷关,乃是防备小贼和意外的事。他这般劳苦,这般功大,还没有得到封侯的恩典,倒反听小人谣言,要加害这般有功的人,这不是和秦一般的行为吗?依臣看来,将军真不该这样做。“项羽听见樊哙说得爽朗痛快,和昨晚项伯的意思差不多。自己本来也没有加害刘邦的心,便也不多解释,只说了一声:“坐吧!“樊哙便挨身坐在张良旁边。

刘邦这时候惊魂才定,挨了一会,便托辞要解手,唤樊哙一同出去,张良也跟了出来。刘邦走到外面,将手拊住心口,还是跳个不停,便对他们说:“我这会儿出来,还没有向项王辞别呢!再进去,实在有点头痛。怎么办呢?“樊哙说:“在这样生死关头,人家好比是快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等宰割的鱼和肉。还拘什么礼节!“跟随的一干人都说:“是的,太危险了,不要再进去吧!“刘邦想了一下,对张良说:“那只有劳你的驾了,请你代替我向他们告辞吧。“张良知道这件事别人也办不到,他好歹有项伯照应,不会有生命危险,便一口答应,又问刘邦道:“大王带了什么礼物来?“刘邦道:“我只带了一双白璧,打算送给项王,还有—双玉斗,打算送给范增,因为看见他们很生气,不敢拿出来。现在你可代我送上。我只带了四个人同走,由小路只消二十里便可到我军中,你等到我们快到了,才可以向他们告辞。“说罢便带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迅速地去了。

张良挨延了一会,恰好项羽命陈平出来寻找刘邦。张良又延搁了好久,才拿了白璧、玉斗走进营去。项羽半醉地倚着桌子,望着张良问道:“沛公还没有来吗?“张良走近席前,献上白璧,说:“沛公因为酒喝多了,恐怕失了礼节,不能亲来拜辞,使臣良再拜献大王白璧一双。“又捧上玉斗说:“还有玉斗一双献范大将军。伏乞笑纳。“项羽说:“沛公现在哪里?“张良应道:“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已经独自回去了,现在大约已经到了军中了。“项羽本来不一定要杀刘邦,倒也不怎样介意,便接过白璧,放在座上。范增听说刘邦已经逃去,不由怒气上冲,接过玉斗,抛在地上,拔出腰间宝剑,狠狠砍去,把一双玉斗砍成粉碎。不便骂项羽没有决断,却把项庄来泄气,恨恨地骂道:“唉!这家伙一点也不会办事!将来夺项王的天下,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死在他的手里的。“项羽看见范增发怒,一声不响。张良趁势退出,带了一千人马,自回霸上去了。

刘邦到了军中,立刻唤曹无伤来,喝骂一顿,推出斩首。

项羽歇了几天,带兵进入咸阳,果然宫殿如云,财宝无数。项羽和秦原有—段仇恨,又因刘邦抢了首功,心里更加不快,便命令将士把秦宫美人财宝尽数俘虏来,带到军中去。又把秦降王子婴和秦的宗族都一概屠杀,自然有许多贵族富家也都不免波及。秦的宫殿是那么多,搬了许多天,还搬不完。军士们也乘机抢掠人民,使得咸阳秩序大乱,人民都叫苦连天。到了财宝美人搬得差不多的时候,项羽索性下令放火,把几百座宫殿楼阁付之一炬。可惜许多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以及古代艺术文化上的杰作,都化为灰烬。这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同时藏在秦博士官那里的上古相传下来的书籍,也都完全烧掉,造成了文化上不可弥补的损失。

项羽烧了咸阳,还不满意,又把秦始皇的墓掘开,派了二万人搬运墓里财宝,搬了一个多月。秦始皇费了许多光阴,造了这座自以为安稳的坟墓,仅仅葬了三年就被发掘了。

项羽烧了咸阳,派人去报告怀王,请问应该立谁做秦王。在项羽意思:现在他兵权在手。怀王一定不敢不封他做秦王。谁知这位楚怀王一向对项羽就怕他的屠杀烧抢,所以不派他入关。现在又知道他这般烧杀,如何肯封他呢!便回报项羽说:“当初原有约,谁先入咸阳,谁就做秦王。现在依照原约办理。“项羽接了这般回信,直气得他七窍生烟,痛恨怀王当初故意派他救赵。把入关这样美差留给刘邦,以致自己赶不上先入咸阳的机会。刘邦要是做了秦王,自己却做什么?楚、燕、齐、韩、赵、魏六国都已有了王,难道自己和许多将士都白白辛苦,只让刘邦一人得意不成!

他正在十分愤怒的时候,忽然报说有个韩生求见。项羽唤他进来。韩生说:“大王锄灭无道的秦,功业无比,正好在关中为王。这块地方,东西南北都有高山环绕,东边有函谷关,南边有武关,西边有散关,北边有萧关,险要非凡,敌人无法进攻。中间却有千里平原,物产肥饶,可称天府。大王若能在这里建都,一定能称霸天下。“项羽听了,心里好生不乐。一则他已经把咸阳烧得残破不堪,不愿留住。二则因为有了原约,不便公然自己占住。便对韩生说:“我已经决意回楚。我是楚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夸耀夸耀,那就像穿了锦衣黑夜行走,有谁会看见呢?“韩生碰了钉子,告辞出去。到了外边,冷笑说:“人都说:楚国人是轻躁的,好像猴子戴了帽子一样。果然果然。“谁知这话给人听见,报给项羽知道。项羽大怒,立刻把韩生拿来,下锅煮死。

项羽既然抱了回乡夸耀的心理,便一意要回楚做王,召集部下诸将,对他们宣布说:“当初起义时候,只望打倒暴秦,所以借了立六国后代的名义,来联合各国人民。其实血战三年,千辛万苦,冒着矢石,拼死忘生地打倒秦的,是诸位和我,并不是六国诸侯。怀王也是我家武信君立的,何曾有什么功劳!现在秦既然打倒了,应该重新分配地方,另立诸侯。怀王虽然无功,我们也应该尊他做个义帝。诸位意见如何?”

诸将一向畏服项羽,哪敢提出异议,何况这样办法对他们都有好处,自然乐得赞成。项羽看见大家并无反对,便和范增商定分封诸将为王。其中只有刘邦,最难安顿。要按原约封他做秦王,心里实在不愿把这么大的地方封给他。要改封别处,又怕人家议论违背原约。想来想去,无法安排。还是范增想起巴蜀(现在四川省)汉中(现在陕西南部)都算是关中的地方,那时开发不久,比较算是偏僻的所在。而且蜀地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不如把刘邦封在蜀和汉中地方,也算不违背原约,刘邦也不容易向外发展,倒是两全之计。至于秦地,可以分做三份,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都封作王,镇守秦地,塞住刘邦的出路。这三人原是秦将,容易管理秦民。商量好了,又把麾下诸将按照功劳大小都封作王,却把原封的六国旧王另移别国。这样分割支配,很费一番心思。最后方才决定正式发表,共计分封十八个诸侯:

第一:汉王刘邦,封地巴蜀汉中。

第二:雍王章邯。封地咸阳以西。

第三:塞王司马欣,封地咸阳以东。

第四:翟王董翳,封地上郡。

第五:西魏王魏豹,由魏地迁河东。

第六:河南王瑕邱申阳,封地河南郡。

第七:韩王韩成,原封韩地。

第八:殷王司马卬,封地河内郡。

第九:代王赵歇,由赵地迁代。

第十:常山王张耳,封地赵。

第十一:九江王黥布,封地九江郡。

第十二:衡山王吴芮,封地衡山郡。

第十三:临江王共敖,封地南郡。

第十四:辽东王韩广,由燕迁辽东。

第十五:燕王臧荼,封地燕。

第十六:胶东王田市,由齐迁胶东。

第十七:齐王田都,封地齐。

第十八:济北王田安,封地济北。

十八诸侯分派已毕,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地彭城等九郡地方,却把义帝搬到长沙居住。

刘邦听得封自己在巴蜀为王的消息,遏不住心头火起,大骂项羽公然违约,要和他拼个死活。樊哙、灌婴、周勃们都劝刘邦去和项羽计较,只有萧何再三劝解,说:“在汉中做王虽然不好,总比死强些。“刘邦生气说:“为什么就会死?“萧何说:“我们打得过项羽吗?和他一翻脸,就只有打败。败来败去,只有死路一条。现在我们只能暂时容忍,去汉中收揽人心,任用贤才,慢慢再攻取三秦(雍、翟、塞),那时才可以和项羽争天下。“刘邦想了一想,觉得也有道理,便忍气吞声带了兵马向西南去了。

但是张良所带的韩国军队是要回韩的。刘邦便赠给张良明珠二斗,黄金百镒,另外又托他厚送项伯礼物,叫项伯替刘邦请求把汉中地全封给刘邦。张良把金珠也送给项伯。项伯收了两笔厚礼,如何不替刘邦出力?项羽见刘邦一声不响,甘心就国,便慷慨地把汉中都封给他。

这时候又有人向项羽说:“陈余虽然没有跟着入关,可是他和张耳地位相等。张耳封王,陈余不可不封。“项羽没奈何也封陈余三县。其余部将也都有封赏,不必细表。项羽分发诸侯就国,自己也就带了宝物美人回去彭城,先叫人把义帝搬走。义帝这时候无力抵抗,只得动身。臣下贪恋彭城繁华,多不肯跟去。义帝走到半路,跟的人越来越少,光景十分凄凉。项羽还记着仇恨,暗暗派了英布、吴芮、共敖带兵截杀,把义帝在半路杀死。

项羽又恨韩王成不曾跟他入关,反派张良跟刘邦走。趁韩王成来见的时候,把他扣留,不许回国。后来索性把他杀死,另立郑昌做了韩王。

且说刘邦带了兵马向汉中出发。张良送到半路,辞别回韩。两人依依不舍。张良便劝刘邦把走过的栈道烧毁,以安项羽的心。刘邦依从他的计策,随走随把栈道烧断。

原来汉中多山,山上行程不便,都用木材架设栈道,好像桥梁一般,由这座岭通过那座岭。现在西南各处还有不少这样艰巨的工程。栈道一烧,就表示不容易再向外交通,使项羽相信刘邦是死心塌地长在汉中做王了。

带来的将士们看见回路已断,有的自然只好跟着走,有的想念中原,不愿老在边地,便私自逃回,每天总有许多人。刘邦没有办法,眼见跟来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好不烦恼。一天,忽然左右报说:“丞相萧何也逃走了!“刘邦不由大惊大怒,好像失去两只臂膊一般,不知怎么办才好。因为萧何和他很早以前就是好朋友,连萧何都抛弃了他,何况别人。

过了两天,忽然又报说:“萧何回来了。“接着,萧何也匆匆进来。刘邦又喜又怒,不由又骂起来:“你!你也逃走。你为了什么要逃?“萧何却不动声色地慢慢回答说:“臣不敢逃走。臣是去追赶一个人。“刘邦诧异说:“你追哪一个人?这样上紧。“萧何说:“臣追的是韩信。”

刘邦听说追的是韩信,不由又掇起火来。他记得韩信是一个都尉,很小的官。这人,才不出众,貌不惊人。萧何追他怎的?便指着萧何骂道:“你这简直是撒谎。逃去的将士不知有多少,你都不追,却追一个韩信?你这话骗谁?“萧何从容不迫地应道:“那些人都容易找,没有什么稀奇。只有韩信,才是无双的国士。大王一定要长在汉中做王,就用不着韩信。要是想争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人可以商量的。这就看大王的决心怎样了。“刘邦跳了起来,睁圆了眼睛,说:“我当然是要向东去的。谁还能老在这种地方待下去?“萧何微微点头说:“是呀!既然决意要向东发展,那就非用韩信不可。大王能用韩信,韩信才能留。不能用他,他还是要走的。“刘邦一双眼球注视着萧何的脸,察看萧何的神气,停了一会儿说:“好的。我看在你的面上,用他做个将吧。“萧何摇摇头,说:“做个将?他也一定不肯留下的。“刘邦诧愕了,但是由于萧何坚毅的态度,使他感觉到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便决然地脱口说:“那么,我拜他做大将。“萧何这才显出笑容来,说:“那太好了。是应该这样办的。“刘邦说:“那么唤他来,拜他做大将。“萧何说:“且慢。大王平素不讲礼貌,待人十分傲慢。今天要拜一个大将,好像对待小孩子一般,呼来喝去。这样态度,韩信哪里肯留?大王真个要拜他做大将,应该选择一个好日子,还要斋戒三天,筑好高高的将坛,会集诸将,举行隆重的典礼,这才行。“刘邦笑了,说:“好的。就依你的话。你去预备一切吧。”

韩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使萧何这样敬重他呢。原来他本是淮阴人,家里贫穷,又不会做事,只在别人家里寄食,东一顿,西一顿,一天到晚游游荡荡,惹得人人讨厌。他认识一个南昌亭长,常常到他家中吃饭。亭长妻子看见韩信天天来,心里厌烦。便想出一个办法,故意起个绝早,煮好饭,端到床上来吃。等韩信到来,亭长一家早已吃过饭。韩信看见这种情形,心里明白,从此便不再到亭长家来。

后来韩信无事可做,只得在淮水钓鱼。钓不到鱼的时候,仍不免挨饿。淮河岸旁常有妇人前来漂洗绵絮。绵絮是蚕茧上面的一层松薄粗丝,不能缫来织锦,只好漂干净了,铺在衣内取暖。这种漂絮的妇女,那时称为漂母。她们漂到中午,家中便送饭来吃。其中有一位漂母,看见每天在她吃饭的时候,韩信却只在一旁呆坐着挨饿,心里老大不忍。便吩咐家人多送一点饭来,分给韩信吃。韩信白吃惯了,毫不客气。一连吃了几十日,这漂母一点也没有鄙厌韩信的神气。

到了绵絮漂完,漂母收拾回去。韩信便向漂母道谢,说:“我将来一定重重报答你的恩德。“漂母听了,大不高兴,放下脸色来,说:“你是一个大丈夫,自己还不能养自己。我不过因为看不过意,才请你吃。难道要你报答吗?“说罢一点也不理韩信,竟自去了。

韩信虽然这般穷困,可是常常欢喜佩带刀剑。大家因为他一向游手好闲,都看不起他。一天,有一个少年故意在大家面前讥笑韩信,说:“你虽然生得身材高大,又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不过是一个胆小的懦夫。你要是真有勇气,肯拼一死,就拔出剑来刺死我,那我就佩服你了。要是不敢的话,你得打我的胯下爬过去。“一面说一面分开两足,站在当街。两手也张起,露出胸口,大声叫:“来!来!你敢刺死我,就算好汉。“满街行人都被这奇特的举动吸引住了,纷纷围上来观看韩信怎样对付。这少年一见人多,更加表现出高傲鄙薄的神气,把挑战的眼光注定韩信面上。

韩信一声不响,对那少年看了好一会,他便低下头来,匍匐在地上,由少年的胯下爬过。围看的人都哄然大笑起来。从此大家更看不起韩信。

到了项梁起兵,韩信仗了宝剑,投入军中。项梁不知他是人才,并不重用。项梁死,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用他做郎中(小官名)。韩信屡次献计,项羽都不用。韩信又去投刘邦。不想误犯军法,一班十四人都要斩首。斩到最后只剩韩信一人,恰巧夏侯婴走过。韩信大声叫道:“汉王不欲得天下吗?为什么把壮士杀了?“夏侯婴听他口气不凡,便喝刽子手暂停,把韩信带回家中,和他谈论,果然见解出众。夏侯婴大喜,连忙荐给刘邦,做了都尉之职。韩信又和萧何谈论了几次,萧何大加敬重,因为正向汉中搬移,一时没有向刘邦推荐。韩信以为萧何一定已经荐过,刘邦不用,还不如出关另择识人的主子,所以又复打算离去。

且说当时刘邦听了萧何的话,传命预备拜将典礼,筑起将坛,挑选吉日。全军得知这件非凡的大事,不免议论纷纷,不知要拜哪个做大将。有的人认为萧何、曹参一同起事,萧何既然做了丞相,曹参武功最多,合该有大将之份。有的人又认为樊哙是刘邦连襟,也立了不少功劳,可能升做大将。也有人猜是周勃、灌婴。他们战功也都不少,也可以做得大将。互相推测,谁也打不破这个闷葫芦。还有几个人自己算算一向战功,认为自己也未必不合格。这几天,全军充满了兴奋的喜气,各人心里都抱着无限希望,眼巴巴地盼望日期到来。

日期到了,刘邦穿了汉王的衮冕,排了王驾,率领文武官员一同到了将坛。只见静荡荡的广场上,旌旗密密,戈戟层层,十万大军各按方向站定。一个个明盔亮甲,挂剑提刀,军容十分整肃。正中一座高台,台上高矗着一支旗竿,大红的帅旗迎风招飐,周围插满了五色旗帜。当中一张桌,桌上摆列着一颗斗大的黄金帅印。虎符、龙节、金斧、银钺,亮闪闪地分列在帅印的旁边。十万大军,人人的眼睛都注在这颗金印上面。

不多时,细乐悠扬,香烟缥缈,刘邦王驾到了。随从人员,排列了很长的队伍,宛然秦始皇出行模样。校场上登时肃静无声。将坛旁边的乐队奏起乐来。刘邦到了坛下,由随从官员们簇拥着上了高台。刘邦坐了正中宝座,百官分列左右侍立。乐队奏罢。刘邦传下命令,宣召大将上坛。

命令一下,全军振起精神。二十万只眼睛一齐张大,要看看大将究竟是谁。不多时,只见一个面生的人上了将坛,态度行动全不是大家所熟识的。个个都惊诧得很。有的人认得这个新任大将乃是都尉韩信,官低职小,新来不久,也从来不曾有过半点功劳,为什么忽然得到统辖全军的重任?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全军都被这件怪事怔住了。

早听得坛上奏起细乐来,赞礼官高唱:“授印“。汉王刘邦亲手捧起斗大黄金帅印,授给韩信。这帅印乃是执掌全军的信物,接受帅印便可以管辖全军。韩信向刘邦行个大礼,双手接过帅印,挂在身上。

受印礼毕,赞礼官再唱:“授符节“。刘邦拿起虎符、龙节交给韩信。这虎符是用铜打造的两片像合同一般的铜版,上面刻有虎的形状,预备调遣军队用的。龙节像旗杆一般,雕有龙形,垂着一层层的旄,也是调兵用的信物。有了符、节就表示可以全权派遣军队。韩信又恭敬地行了一个礼,接过符、节。

受符、节礼毕,赞礼官第三次唱:“授斧钺“。刘邦又拿起金斧、银钺交给韩信。这斧、钺是表示可以专断一切,还可以有全权先斩后奏的意思。有了斧、钺,这大将就可以有无上威权。韩信依然行礼,接过斧、钺。坛下将士看见韩信平地得了这般恩宠,都不禁又羡又妒。

拜将礼毕,刘邦赐韩信坐下,开口问道:“丞相屡次称赞将军大才。不知将军有何良策教导寡人?“韩信谦逊了几句,说:“臣才疏学浅,蒙大王下问,敢不尽心直言。现在和大王争夺天下的,岂不是项王吗?“刘邦说:“正是。“韩信说:“臣敢问大王,大王自己估计,大王的勇敢、劲悍、仁慈、强盛,比项王怎样?“刘邦给韩信一问,无话可答,停了一会儿,才应道:“这一切,寡人自然不如项王。“韩信听了,再拜称贺说:“臣信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但是,大王只要依照臣的计划,取天下易如反掌。“刘邦听了大喜,连忙问道:“将军有何妙计?“韩信不慌不忙,说出一篇惊天动地的大议论来。这正是:

接来金印初悬肘,说到石人也点头。 JwHZbciV//kc/TkHM1G3Od81HPhUaDL5juUoMzUebGwLIIzH2sZVKn08ItFztS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