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回
耕牧溯羲农 千古文明开涿鹿 陶渔终禅让 九州贡赋会涂山

自从发明了火,各处人民渐渐采用了熟食方法。住在水边的人捉到了鱼虾蟹贝,也一样地放在火上烧了来吃。那时水里动物非常多,鱼鳖虾蟹,无所不有,而且个个肥大强壮,翻波逐浪,处处可见。水边人民完全把它们当作粮食,常常折了很长的竹竿,磨尖锐了,作为鱼叉,看准了一尾大鱼,便用力向它刺去。因为日日熟练的缘故,往往十有九中,立刻直透鳞里,血水涌出,人们随手迅速地举了起来,负伤的鱼便随叉而起:偶然踫着巨大的鳌鳄,也必纠集多人一齐并力,和山居人民捉拿野兽一般。他们有时也跳下水去,摸捉贝蟹鱼虾来吃。贝类因为好捉,吃得更多,贝壳堆积如山。有时鱼类逃到深水地方,追捉不着。他们便想出一种办法,把溪水两头截断,鱼就逃不出去,然后把水慢慢泄去,泄到差不多时候,再用手把水泼干,水底的鱼,无法逃走,只在泥里拨刺,就可以全数捉来,等到鱼捉完了,再把截断地方打开;以后又另找地方,再行堵截,重新捉捕。这种方法一直应用了许多年。

鱼类用火烧了吃,比生吃适口。人们既然学会了火食方法,逐渐创造用火烤熟鱼类的经验,大约最初烤熟来吃的,只有贝壳之类,然后才推广到鱼虾。贝类放在火上,只要烧到贝壳开启就成了,而鱼虾的烧熟可就不容易,它们受到热,登时便乱蹦乱跳,大家常常满地追扑,弄得满手满身都是泥浆,非得把它们弄死,才能服服帖帖。后来惹得一个性起,抓了一把烂泥,包在鱼的身上,掷到火里去。那鱼挣了几下,因为裹在泥里,不能动弹,不久便烧熟了,打开泥片一吃,味道竟比没有包裹泥团的香美得多,并且一点也没有烧焦。由是大家懂得这个方法,每次捉到鱼,先把泥土厚厚包了起来,再放在火里烧。慢慢地这方法也应用到各种兽肉上面,解决了屡次烧焦的困难。烧了许多年,偶然有一次烧熟的兽肉外面的泥土竟然坚固得像一片石头,用手擘不开,只好使劲地往地上摔,豁啦一声,泥土碎成好几块,但还是很坚硬的,似石非石,不知是什么东西,大家诧异了一番,也就算了。不料以后常常发生这种现象,掷碎的泥片和水也化不开,再不能利用它来包裹兽肉;可是舀水盛东西却比较更合用。渐渐就有人把这种泥土捏成各种形状,放在火里烧,居然成了陶器。以前虽然有兽角、兽骨、贝壳可以盛血盛水,但是它们都是天然东西,用起来不甚方便。现在有了陶器,就可以由人喜爱,随意捏成各种的样子了。从此人们除了雕磨骨器和石器之外,又添了捏制陶器的工作。

这时人们不但用泥土来捏制陶器,也用泥土涅制弹丸,用来射击鸟兽。看见野兽远远走来,便把泥丸抛掷过去,把它赶走。抛了几时,觉得用木棒打击泥丸,可以更远一点,就渐渐悟出了弹弓的道理,便把木条揉得弯弯的,造成弹弓,用来发射弹丸,非常有力。后来大家就用这种技巧来狩猎野兽。

那时狩猎武器除了石斧外,追击比较远的野兽,都是用标枪投掷的。可是标枪一脱手,不一定能找得回来,必须多带几支。太长太大了,带起来就不方便,削得小了,又抛掷不远,这是很困难的事。现在有了弹弓,正好发射距离远的动物。不久,便有人把标枪和弹弓合起来,将标枪削小,成了箭矢,用弓来射,比弹丸更加厉害。但是木制的箭矢无论削得怎样尖,碰到像熊、虎、象之类坚厚的兽皮,就一定射不穿。他们又想出方法,用石或骨来做箭镞,就比木头锐利得多。为了爱惜石镞,怕它失去,又用了细绳系在箭的尾部,这样就容易找回。

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有一群猎人带了弓箭,出去打猎。走到日常去的地方,那里有幽密的树林和丰缛的细草,正是兔子、雉鸡出没的场所。他们静悄悄地躲在树里,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景物,希望能够捉到一些美味。等了一会,忽然窸窣几声,前面草里蹿出了一只小兔子,正找它所喜爱的嫩草,低着头嚼吃。他们看准了这是捕捉的好机会,就轻轻地走出树林,刚刚一晃影子,兔子已经飞也似的逃去。他们只得又躲在树林里等着,等了许多时间,好容易一只兔子来了,又照样地被吓走。一连好几个,都没有射着,看看日影已经近午,他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猎人无意中抬起头来,忽然看见那边树枝上有一个蜘蛛,正在慢慢地吐出蛛丝来,一根一根地交叉联络,结成一个精致细密的蛛网,在晴明的日影里微微荡漾着。他在树林里无事可做,就看着蜘蛛结网来消磨等待兔子的悠长时间。看了一会儿,蛛网已经结好,蜘蛛端端正正地站在网的中心,也等着等着,不多时一个小小蝴蝶飞来,不偏不倚,正罥在蛛丝上面,挣扎着,颠扑着,越挣越缠得紧,整个给蛛网裹住,飞不去了,这蜘蛛就迅速地跑来,抓着蝴蝶大嚼一顿。这个猎人看见蜘蛛捕蝶的方法,心里恍然大悟,暗想蜘蛛一个小小的虫,捉蝴蝶尚且这般容易。我捉个小兔子为何那样艰难?这完全因为它有一个网来帮助它的缘故。要是我也有一个网,不也就容易了吗?但是用什么来做网呢?他心中细细盘算着,又细细看蜘蛛修网的办法,怎样把蛛丝一经一纬地交结起来,看了一会,心里有了主意,便回到屋里,找了许多绳子,仿照蛛网模样,结成一个网子,便把它张了起来,捕捉兔子,觉得有什么不合用的地方,便随时改良。改了许多次,居然给他网住了一只兔子。大家高兴得很,便纷纷都学着结了许多网,安设在各处丰草茂林的地方,等待兔子自投网里。又把网张在树上,来捉取飞鸟。以前对于会飞的鸟类,十分不容易捉到,现在有了网,便利得多。后来又把网撤在水里,去捉取鱼鳖,只要鱼鳌进了网,就可以稳稳兜来,比起使用鱼叉和堵断溪流都方便不少。这样食物便渐渐丰富起来,不必整天追赶辛苦,自有动物投入网中;一时不需要吃的,也可以畜养着慢慢再吃。一到烧山时候,靠了弓箭枪斧,更加捕捉得多,总是一大群一大群,闹哄哄着抬了回来。大家跳的跳,唱的唱,一面忙着把已死的开剥兽皮,包裹泥上;一面就点数野兽,把重伤和轻伤的仔细分开,捆系起来,以免逃走;然后坐在火旁,喝着血,吃着肉,夸说这次勇敢出猎的成绩,计划着下次宰杀的目标。他们选择的标准,是先宰重伤的和凶恶的野兽。因为重伤的不容易活,凶猛的会伤害人兽,留着有危险,所以必须先宰了来吃。那些受伤很轻和比较柔懦的都留下慢慢再吃。分配完毕,按日杀去。往往还没有吃完,又出去打猎,再带回来一大批野兽。一次一次地积压下来,凶猛的都吃了,柔懦的常常会长期畜养下来,野性渐渐减退,越来越显得驯良。因为被关住,不能满山乱跑,它们便更加肥腯,肉味也特别腴美。有的还生了小兽。渐渐大家都觉得与其费神劳力出去打猎,还不如畜养几个驯良的野兽来得上算。好在那时地旷人稀,到处都是上好牧场,养起牲畜来,毫不费事。各人便把所爱吃的肥美驯良动物留养了几种。鸟类里面也挑选鸡鸭之类来养着。养了几时,这些动物因为有人喂给食物,不须自己努力寻觅,便越来越懒,从前倚恃以自卫的爪角羽翼,都一天一天地退化了。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一切依靠主人,只生了一身肥肉,专供烹食。只有马、牛两种,因为常常替人搬运东西,还保存一些蛮力。其中还有狗类,本是吃肉的,模样又凶猛得很,人们原不想养它。不料把它留养了一时,便和主人熟了,常常摇着尾巴,依依不去。夜里每逢有一点异样声音,它一定狺狺狂吠,满屋找寻,好像报告主人消息似的。偶然跟了主人出去,遇见狐獾狸兔,它就拼命追去,把它们咬死,还衔到主人面前,表示功绩。有时遇着凶狠的狼,它也毫不畏惧,上前抵抗。人们发现了它的特性后,就感觉到必须养一种像它这样的兽,来帮助主人看守家畜。所以犬就成为最先被驯养的家畜之一,其余如绵羊、山羊、牡牛、马、骆驼、象、鸡、豕等,都被驯养了;特别是马、牛、羊、鸡、犬、豕就成了人人爱养的六畜,人类的文明也由以狩猎为主而进到以牧畜为主的伏羲氏时代。

渐渐人们的住所也跟着起了变化,因为一则栖居在巢穴中很不方便,二则许多驯养的动物,不能住在树上巢里,也不能住在山上洞里,只有用泥土木材盖了屋子才好住,慢慢地各地方就都盖起了大大小小的猪圈、牛栏、鸡埘、马厩。其中猪类特别繁殖得快,它的肉又特别好吃,成了家家不可缺少的食物。所以“家“字,就是表示在屋子里养猪,是家家的普遍现象。

家家都有了六畜,穿的兽皮自然不缺乏了。可是到了夏天,就没有办法,兽皮实在热得难受。人体已经脱掉猿毛,又不比兽类有毛蔽体,没奈何人们只得拾些树叶,用绳连缀起来,围在腰际。穿了几时,树叶就破碎了。于是缀了又缀,补了又补,渐渐弄得绳多叶少。最后干脆索性不用叶子,只把麻绳结成似布非布的东西,粗糙得很,围在身上。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据说是一个名叫伯余的人发明的,他把麻缕一条一条缠桂在指头上,穿来穿去,织成像网子一般的稀疏麻布,再一点一点地拼缀起来,做成一件衣服。后来经过许多年的经验,才发明织布机,织出细致的麻布来。

这时候是原始共产社会。在广大地面上稀稀落落散布着许多氏族,每一群男女不分彼此共同工作,共同享受,大家拥戴一个首领,管理一切事情。天色一明,大家便驱着一队队家畜,寻觅水草丰盛的地段去放牧,有的跑到水边去捕鱼,有的拿着弓矢到山林中去打猎,有的编织麻布,有的烧煮食物,捏制陶器,磨琢石器、骨器,制造弓箭和各种武器以防卫敌人的袭击……男女老少都很自然地进行分工,还没有分化为不同的阶级。当一片水草吃完了,再换一片地段放牧。虽然由狩猎进到牧畜,却依然迁徙无定。选出的首领如果不合公意,也可以另外换人。那时男女还没有固定的配偶,常常一群女子和一群男子互相配合,这种制度,现在叫它做“群婚“。群婚所生的子女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就都跟了母亲的姓,成为母系,同母子女,便算同族。同时也由于当时妇女在经济上占主要地位,她们掌握给养的储藏和分配,预备食品和制作衣服等等,所以最早的姓像姜、姬、姒、姑……都是女旁。

由于放牧家畜的需要,各族抢夺水草丰美的地方,互相争斗,那些一向担任狩猎工作的男子就奋勇向前,搬出对付野兽的武器,大战一场。被打败的自然只好逃走;得胜的不但占了牧地,还要把对方来不及逃走的男女老幼家畜器用一齐抢来,作为胜利品。捉到男的,因为怕他们反抗,所以大半杀死,甚至煮了来吃;捉到女的,却常常留下作为婢妾,这样战争不休,男子在战斗中显示出他们的重要作用,往往就被举为首领。女人却因为生产和抚育儿女的生理关系,早已和男子分工;一到战败,又往往拖儿带女无法逃走,被敌人俘虏去,地位一落千丈。这样不知争战了多少年,母系制度渐渐崩溃,父系制度也就开始发生。父系是以氏为单位的,勇敢的氏得了许多胜利品,战斗力也就越来越强,老弱残病的人因为没有工作能力,往往被大家抛弃。

后来,伏羲氏有位首领,看见各氏争战不息,便制止大家不要争夺。如果要得到别氏的女子,必须两氏商议同意,并由男氏赠送女氏鹿皮一双,作为聘礼,如果要别氏的东西,也得用自己东西去交换。这就是最早的婚礼和以物换物的买卖。

这时候中国野兽仍然很多,黄河里面的水族,尤其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其中有一种类似河马的动物,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也常常随波上下。伏羲氏有位聪明的首领,偶然在晴朗天气到河边观赏,看见这马身上的花纹陆离斑驳,黑白分明,心中忽然有感。他自从做了首领,常常为氏内氏外许多事务操心,又无法记忆计算。从前有一种结绳方法,把绳子结成各种形式以帮助记忆。上古生活简单,还可对付。到了这时候,生活比较复杂,结绳已经不够应用。他便模仿这兽身上的黑白长短条纹,创造了两种长短线条,互相配搭,成了八个不同样子的记号,用来代表一些事物,名为“八卦“。这就是中国文字的开始。这时候离现在大约有一万年。

后来黄河里这种兽绝迹不见,后人便以为马是不会生在河里,除非是龙马;马身上不会有花纹,除非背上驮了什么图。这样揣测传说,就传下了“龙马负图“的故事,说伏羲氏是根据河里龙马所负的图,才画成了八卦。

相传这时候中国已经有了蚕丝,伏羲氏又发明用桐木削成琴瑟,安上蚕丝作弦,弹起来声音十分铿锵悦耳,这是中国最古的乐器。

伏羲氏还教人民用两块木板相合,在当中刻了几道痕,记好数目,然后双方各执一块木板,作为凭据,这就是“契“,是最早的契约合同。“契“字就是“刻“的意思。大家有了契,就免得争多论少,省却许多麻烦。人民既然减少争论和冲突,便渐渐安乐富庶起来。对于这位伟大领袖更加崇拜,也就传说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神话,甚至说他的身子是像蛇一般模样。

伏羲有个妹妹女蜗,才能出众。伏羲死后,女蜗继续做了首领。有一年,亚洲东边一带火山爆裂,猛烈非常。这样一个大变动,对于居住黄河下游山东地方的最早人民,当然是一个极可怕的景象。那时只见远远的天边一阵阵烈焰红彻云霄。黑烟蔽日,崖石纷飞。不绝的轰隆巨响,震撼不停。天摇地动,谷裂山崩。海水滔滔地向岸上扑来,奔腾澎湃。白浪堆得像雪山一般。无数奇形怪状的龙蛇鳌鳄也都翻翻滚滚地随波而来,舞爪张牙,兴风作浪。人民屋庐倒塌,家畜淹没,死伤满地,哭声震天。一时谣言大起,有的说是天崩,有的说是地塌,个个拼命逃走,纷纷不绝。这次地震一直过了许多时间,方才渐渐安定。天色清明,海水退落,空气里的灰尘也慢慢减少。女蜗料想没有危险,便亲自到海边察看一周,除了满地灰土残石外,却看不见有什么奇怪现象。她回来便号召人民,仍旧搬回原住地方,修整屋子,照常工作。那时人民还不明白地震的缘故,觉得明明天崩地塌,为何女蜗走了一周,便就无事,一定是女蜗弄了什么神通。大家将信将疑地陆续溜回以前居住的地方。只见山上流着一种五颜六色的熔液,石块还都热得烫手。海边积着许多灰土。海水已经退去,只剩下无数败鳞残甲,腥臭不堪。大家一面查看,一面互相揣测。那天明明看见天摇地动,为什么今天恢复了原状,而山下却留下许多滚烫的石头?这一定是女蜗用火烧炼五色石,提取它的精髓,才把天补好了。那天海水涨上岸来,混杂着无数鱼龙怪物,为什么今天都不见了?这一定也是女蜗用芦灰塞住海水,又把黑龙巨鳌都杀死,才留下狼藉成堆的腥臭鳞甲和灰烬。那天的大地在簸动震荡着,为什么今天却这样宁静?这一定又是女蜗把巨鳌的四足砍下,垫在大地的四角,才能这样平平稳稳……他们一件件推测下去,越想越有理,渐渐一传十,十传百,就流传下女蜗炼石补天的美丽神话。这个美丽的神话与“盘古开天辟地“一样,都反映着人类对自然斗争和克服自然灾害的意义。人在伟大的自然——天的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天崩“了可以由人来“补“,“地塌“了也可以由人来“垫“。

女蜗既然会补天,自然不和凡人一般,于是又传说连人类也是女蜗捏了黄泥造成的。女蜗又由人变成了神了。

渔猎畜牧的时代经过了不知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

有一天,一群牛羊正在吃草时候,有一个牧人忽然发现它们所吃的是一种肥美的野谷,这时候因为人口增多,采集野谷很不容易,不知道为什么这地方野谷这样多。他记在心里,便采了许多回去。说起原由,有人记起去年曾在这地方无心地撒落了一把谷子,大约就是这谷子生出来的。大家便商议把野草拔净,再撒一把谷种,看明年如何。到了次年,果然生了青青的苗,秋天竟然收到不少的谷。这次经验鼓起大家勇气,便有许多人计划大量地栽种起来。种的时候,只用木棒石斧把土掘开,后来才知道磨制石锄石犁。每每一大群男人在前面锄土,一大群女人跟在后面,用手把泥土弄碎,撒上种子,完全用人工来做。种完了便什么都不管。一直到了秋天,才用蜃壳来收割。后来也发明了石制的镰刀。这样耕种,收成自然不会太好。一年又一年地渐渐改良,也懂得用木头来做农器和浇水拔草了。这样便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的神农氏时代。

那时有一个最会耕种的人,名柱。他懂得许多耕种方法。大家有什么困难就都来问他,他总会想出种种方法来解决,帮助大家造了许多农器;又在野生植物里,选出几种谷类,培植得非常茂盛。其中一种谷,最得大家喜爱,名叫做稷,便把管理农事的人也叫作稷。柱当然做了稷。后来柱死了,大家都纪念他的功劳,相信他一定成神去了。各氏首领都祭他,希望可以得到丰美的收成。

谷类已经栽种成功,大家又多打算栽种一些蔬菜果子,各人都访觅平常吃过的野菜、球茎、野谷、野豆来种。有时碰着新鲜植物,看去倒也硕大肥美,却不知味道如何。便一样一样地采来尝尝,也有甜的,也有苦的。有的叶子好吃,有的果子好吃,有的却是地下茎好吃。个个挑了喜爱的东西来种。有时碰着又苦又涩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但是经验越多,知识越丰富,不但选出许多嘉谷名蔬,也分别了许多草木的性质,知道它的用处和治病的效果。这就是医药的起源。后来相传有一部《神农本草》,就是后人根据神农氏时代许多劳动人民尝吃百草的经验来写成的。

以前游牧时代,虽然大家也争夺牧地,但是水草是天然的,不曾加上人工,一到用完,便抛弃不顾,现在农田要费自己力量去耕种,自然不肯让别人白白占去,便都划好田亩界限,各认自己地方,播种收割,以免争执。那时人们还不知道灌溉施肥,种了几次,收成渐渐减少,只得另换新地。这样一来,需要土地更多,平原占满了,只好向山地推进。他们便利用狩猎时候烧过的森林山地,播上谷种。想不到这种烧过的地,收成更加丰盛。大家便都采用这种火耕方法,把山地一片一片地烧了起来,开拓荒山,越推越广,所以那时代的神农氏又叫作烈山氏。为了开荒辟地,争夺疆界,各氏中间也不断战斗。大家都分好界限,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农业社会使人民不得不住在一定地方,耕种一定的田地,渐渐地生活安定,物产充足,各人都有很多的米粮牲畜,有时也需要交换,便共同约定,以日影正中的午时为准,各人持了货物互相交易。这是最古的市。一时大家都把多余的东西带到指定的广场上面摆列:无非牛羊鸡犬,黍稷稻粱,也有骨制的鱼钩缝针,陶制的砖头瓦片,也有织好的麻布,搓好的草绳,也有土鬲,土甗,石锄,石犁,石纺轮,石镰刀和各地的特产,田地出的蔬菜。为了希望买方喜爱,可以多换一些东西,便都挑了上好的或是加工制造的。石器上雕上了花纹,陶器上涂上了颜色,争夺炫巧,美不胜取。各人按照自己需要的东西,互相交换,个个满意回去。这种交易,渐渐普遍推行到各处地方。大家都觉得十分方便。

可是这种交易也有一点儿美中不足,最初时候,是不会感觉到的,一直行了许多年,才渐渐感到了。譬如有几个缺少米粮的人赶了牛羊去卖,希望换些粮食。可是那些要牛羊的人却只带了石器来卖。好不容易找到卖米的人,他们所需要交换的又是麻布。

这样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差不多天天都有。买卖不成,再搬回去,又十分笨重麻烦。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困难。

一天,一个缺米的人带了自结的渔网到市上换米,找了半天,有米的人都不需要渔网。他无法交易,正在烦恼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住在海滨的人,带了许多贝壳来买渔网。卖网的虽然需要换米,但是看见那贝壳璀璨鲜明非常可爱,他知道这是大家所喜爱的一种贝,大家都管它叫作宝贝。渔网既然无人需要,不如换给他去。便和卖贝的商讨价格,把渔网换了一些贝壳,再拿这贝壳去和卖米的换米。因为它委实美丽罕见,许多卖米的都抢着愿意多多拿米和他交换。他本来以为今天买卖是不成了,想不到通过了贝壳的媒介,不但卖了渔网,还多换了米,非常高兴地回去。贝壳既然是大家共同喜爱的物品,在买卖时候,常常这样地解决困难。大家便都把买的贝壳藏积起来,作为自己财产。等到需要货物的时候再拿来交换。就和现在用钞票一般。所以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买、卖、财、货、贵、践……“许多字,都带有一个贝字,就是表示贝壳是交易时候不可缺少的媒介。

神农氏时代的人民是这样安居乐业的,一直到了离现在大约五六千年时候,才发生了变动。那时神农氏一位有名的首领,姓姜,在曲阜(现在山东省曲阜市)地方建都,后人称他为炎帝。还有一位有熊氏(现在河南省新郑市)首领姓姬,后人称他为黄帝。这两位是那时杰出的强大首领,据说还是一祖传下的同族兄弟,他们是中华最早的祖先,所以现在汉族往往自称为炎黄的子孙。

这时候南方一带有许多苗族,非常强大。首领蚩尤勇猛非凡,常常带领部族,侵占炎帝地方,抢掠屠杀。各氏被他侵掠,无力抵抗,莫不叫苦连天。炎帝为了保卫土地,也起兵抵御。无奈蚩尤十分强悍,又有勇将夸父,力敌万夫,无人敢当。他们并发现了铜矿,知道炼铜方法,就造了铜的兵器,锐利无比。每次交战,蚩尤总是身披斑斓虎皮,头戴双角铜盔,手执铜刀,站在阵前,威风凛凛,宛如凶神恶煞一般。炎帝兵士用的不过石刀石斧,如何能和铜刀铜枪对敌,不消几合,便杀得大败而逃。炎帝弃了国都,一直逃到涿鹿(现在河北省涿鹿县)去了。各氏看见炎帝尚巨战败,哪敢迎故?蚩尤率了如狼似虎的军队横冲直撞,畅所欲为。早惊动了有熊氏黄帝,连忙率领军队,北上救援。到了附近,召集各氏,探听虚实,以定进兵方向。哪知各氏早已被蚩尤吓破了胆,个个摇头,都说:从来没有看见这般凶猛的敌人,不但所用兵器锐利无比,便是形状也是铜头铁额,兽身人言。我们刀斧砍在他身上,毫不济事。他们杀我们却是一刀一个,把我们的人杀得尸横遍地。除非天神下降,别无办法。黄帝再三激励,劝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敌人。大家只说:实在打蚩尤不过,并非不愿同心抵抗。一面又加油添酱,说得蚩尤举世无敌。黄帝看见大家如此胆小,知道勉强无益,便不再劝他们出兵,只叫回去各修武备,预备抵御。一面自己细细筹划破蚩尤的计策。

相传那时野兽还是不少,黄帝一向捕获许多熊罴貙虎貔貅各种凶猛兽类,把它们囚禁起来。现在兵士既然怯敌,就只好请猛兽打头阵了。黄帝便派了许多勇敢将士,把囚禁的猛兽训练起来,耐心教导了三个月。这些猛兽虽然凶猛,练了多时,居然进退如意。黄帝便调集兵队,带了猛兽,直到阪泉(在涿鹿东),将猛兽埋伏好了。黄帝亲带精兵,向蚩尤搦战。蚩尤连打胜仗,正在志满意得,哪把黄帝放在心上。便带了夸父,出来应战。黄帝一看蚩尤,果然相貌狰狞,装束诡异。手下兵士心里都带三分畏惧,才一交手,便纷纷退后。黄帝乘势诈败,率众飞奔。蚩尤指挥全军并力追赶,一直赶到猛兽地方。黄帝率兵纷纷躲入树林内面,一声暗号,勇将应龙当先驱了大队猛兽直扑过去,那些虎豹熊罴经过训练,前后整齐,进退有方,同时张牙舞爪,大肆咆哮,一齐扑上猛咬。蚩尤兵士也是血肉之躯,如何当得许多饿虎饥熊!当时出其不意,前队一排纷纷被扑倒地;登时发喊起来,往后倒退。那些猛兽经过训练,仍然迫逐不舍,疯狂一般一味乱咬。蚩尤兵士吓得丧胆亡魂,自相践踏。蚩尤镇压不住,只得跟着部下一齐飞逃。这边黄帝军队看见蚩尤也一样害怕猛兽,胆子才壮了起来。黄帝便指挥全队跟着虎熊后面冲杀过去,果然大获全胜。正在追杀时候,忽然天色昏黑,云雾迷漫,狂风大起,急雨倾盆而下,衣服尽湿,对面看不见人。黄帝恐有暗算,忙收了兵,押齐猛兽回去。因为黄帝驱使猛兽打败蚩尤,后人便把猛兽来形容勇敢的军队,像“如熊如罴“咧!“貔貅虎豹“咧!甚至有人说,黄帝当年也是用猛兽的名,作为军队名,并不是真的猛兽。这事究竟怎样,就无法查考了。

这时各氏想不到蚩尤竟被黄帝打败,心中十分纳罕,便都来黄帝辕门庆贺。原来那时黄帝发明车战方法,打仗时候大将站在车上。停战休息时候,便将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以保护中军。只留下一隙,算是出入的门。这门就是两辆车车辕的中间空隙,所以叫作辕门。这种车有轩(车围)、有辕,是黄帝所造,因此黄帝又称轩辕氏。各氏祝贺已毕,又劝告黄帝说:“刚才天色晴朗,为何忽有这般雷雨?尤其奇怪的是雾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绝不是寻常的事,恐怕是蚩尤妖法,不可不防。“黄帝知道他们都是惊弓之鸟,胆小如鼠。便说:“我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可以认明方向,不怕黑暗。现在休兵三日。三日之后,仍当率兵追击。请大家各带本氏兵队,前来助战,看我破敌。必须彻底消灭敌人,方能保得大家安乐无事。“众人听得黄帝口气坚决,不敢多言,退出之后,只得调兵遣将,前来听令。过了三日,雨势已止,只是天色仍然有点黑暗。黄帝驾了指南车,率领大军,依照方向迫击,迫到涿鹿地方,和蚩尤大战。这时蚩尤长胜面具已经揭破,兵士都知道他也是寻常人类,并不是什么无敌天神,自然勇气百倍,喊杀声音,震天动地。黄帝亲督全军,身先士卒,指挥手下勇将,将蚩尤紧紧围住。夸父自恃勇猛,抡起大刀,狂呼出战。应龙舞动双刀,迎着苦斗。斗到酣时,应龙手起刀落,砍死夸父。蚩尤一见夸父阵亡,军心涣散,只得舍死冲出重围,带了残兵,望南逃去。这时天色已霁,黄帝率兵紧紧后追。追到中冀地方,蚩尤料想无法逃走,只得回身抵抗。应龙当先赶到,奋勇前冲。蚩尤一心只想逃走,无心恋战,不及十合,也被应龙一刀砍倒。剩下残余兵卒,降的降,死的死。黄帝肃清残敌后,奏凯回来。

各氏虽然勉强助战,大半只跟在后面,眼见黄帝冒着雨雾大战蚩尤,无不胆战心惊。后来忽见雨止天晴,大家不胜诧异,都说这一定是黄帝得了什么天女仙书,或是请到了什么天神,才能够把蚩尤的妖雾打散。这样看来,黄帝也一定是天人降世。正在议论纷纷,忽然晴旭射出耀眼金光,映着五彩云霞,光辉不可逼视,正照耀着高高站在车上的黄帝,越发显得威容煊赫,仪表堂堂。各氏更加错愕,都说这五色云彩,仿佛金枝玉叶一般,独独照在黄帝头上,可见上天降福,必获胜利。果然蚩尤不久溃败,黄帝追去,得了全胜,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奏凯归来。各氏听说蚩尤已死,又惊又喜,把黄帝佩服到五体投地,大家同心拥戴他为天子。各氏都执臣礼,服从命令。黄帝为了氏族安全,又带了兵巡行各地,相传他曾东到沿海,南达长江,西到崆峒(在今甘肃),北征山戎。定了整个中国的规模,在琢鹿建都。推算天文,分出年月。又由一个臣下名叫大挠的制定干支甲子,用采计算年月。干是天干,共计十个,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共计十二个,叫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天干的甲,配上地支的子,称为甲子,算是第一年。推算下去,乙丑、丙寅……一年一年的搭配,一直到了第六十年,才把干支配全。后人把这样配搭的干支称为六十花甲子,所以年到六十的人,称为花甲一周。黄帝用这甲子来计算年、月和日,从此中国才有年月可查,这个历叫作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可惜这黄帝历久已失传,究竟那时候离现在有多少年,也无法查考,有的人说大约离现在五千五百多年,也有人说大约八千多年。

他又命元妃西陵氏,名叫嫘祖的,教人民养蚕。那时人民还不知道蚕的用处,养得不多。嫘祖教人民怎样饲桑、上箔、缫丝、织帛各种方法。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颜色,作成衣裳,光华夺目,人人爱慕。但是太费工力,还不能普遍服用。那时又有仓颉,将以前所有许多年人民创造的各种文字总结起来,修改添造,用来记载事情。这些文字都是各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仿照日常看见的东西,描画成了象形文字,来表达内心所要说的话。一经仓颉整理,就更加完备,便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美丽的文字。又有伶伦,精通音乐,把竹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段,吹将起来,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音阶,叫作律吕;再按律吕制成各种乐器,配成音乐。黄帝又和岐伯研究医法,所以后人用“岐黄“两字来代表中医的医术。相传《内经》就是记录黄帝和岐伯问答的一部古代医书,也有人说是后人伪托之书,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古的发明。还有精通数学的隶首作了算数,制定各种度量衡,就是日用的尺斗秤,来量算各种东西。那时又得了铸铜的方法,不但铸了兵器,还铸了钱币,又铸了宝鼎,用来烹煮食物。但是那时采铜和铸铜都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铜非常宝贵。黄帝又祭天地百神,规划各处地方,计亩设井,划野分州,其他衣服冠冕,宫室舟车,日用器具,新旧发明,不计其数。据古史所传的说来,黄帝时代中国文化已经有相当程度了。

他又召集各国,大会于釜山(在涿鹿西南),据说到会的有“万国“之多。

黄帝的文治武功既然这般煊赫,无怪后人都以黄帝子孙自豪。上古许多发明,也都算在黄帝名下。并且流传下许多关于黄帝的神话。甚至说:黄帝活到一百岁的时候,到首阳山采铜铸宝鼎,宝鼎铸成,天上降下神龙来接黄帝,黄帝便乘龙上天去了。许多臣下连忙跟着骑上龙去,那些来不及的就拼命抓住龙的胡须,把龙须抓掉了许多。这都是因为敬爱黄帝的缘故,才编出这样的故事来。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子孙很多。传到颛顼时候,据说那时用的颛顼历,是以三百六十五日零四分之一为一年,和现在通用的西历,极其相似。

以后又传了帝喾等几代,就到了唐尧。

尧是一个十分仁厚的人,件件事情都替人民打算。那时中国农业兴盛,虽然黄帝已经制定了年,可是春夏秋冬还没有分配详细。每年农民布种插秧,只靠各人自己经验,丝毫没有标准;往往不是太早,就是太迟,并且参差不齐,各自为政,自然收成也大受影响。尧觉得这是农民最大的问题,便派了羲和等四人,去东南西北四方测量日影,制定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分好春夏秋冬和十二个月,还定了闰月。从此中国有了靠得住的农历,农民种起田来,非常方便,再也没有太早或太迟的毛病了。

尧又怕一个人的见闻有限,政令有了错误,无法纠正;便设了一个鼓,名为“敢谏之鼓“。无论哪个人民,知道尧的政令不便,都可以随便击鼓上言。又设了一根木柱,名为“诽谤之木“,无论哪个人民,见到尧的错误,便可以站在木柱的旁边,攻击尧的错处。这样就可以随时矫正自己的过失。人民因为尧这样虚心,都十分爱戴他。一天,尧走到了华(地名)。那时管理地方的小官叫作封人。华的封人看见尧来了,便上前祝贺他,说:“唯愿圣人多富、多寿、多男子。“尧听了连忙摇手说:“不敢,不敢。多男子就要多替他们担心。多富就要多出许多麻烦的事情。多寿又要多碰着不如意的耻辱。还是免了罢。“华封人说:“天生了人,必要给他工作去做。每个男子都给他职务去工作,有什么担心呢?把富裕来分给大家,让全国人人都富足,有什么麻烦呢?天下安乐,便和人民同乐,天下不安,便努力修德,到了千岁,归天去了,还有什么耻辱呢?“因为他们俩这一席话,后世便留下了“华封三祝“的美谈。

又一天,尧走到各处看视。他是这样关心人民,所以不断和人民在一处生活着。当他走到一条大街路上,看见一群儿童正在拍手歌唱。他们唱的是:

立我烝民,(你让我们许多人民都有饭吃,)

莫匪尔极。(没有一个人不把你当作标准。)

不识不知,(我们什么也不用费心,)

顺帝之则。(只消跟着你走。)

那时候把大路叫作康衢,所以这个歌谣就叫《康衢谣》,是中国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首歌。本来歌谣是劳动人民在工作时候口中自然发出的一种声音,此呼彼应,成了音韵和谐的歌。这种歌谣不知有多多少少,但是从前史学家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以致都失传了。

后来有一年尧出外游玩时候,又看见许多白叟黄童都是笑容满面,好像一点心事也没有。偶然走到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农,拿着两个木制的板,名叫壤,他把一个壤放在地下,用另一个壤去抛击它,一面抛击,一面唱着农歌,他唱的是: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尧听见农人唱着这样的农歌,知道农人生活很是快乐,自然心里也很高兴。这首歌传下来,称为《击壤歌》。

这种传说,都可以表示那时候是前阶级社会,人民还没有受到剥削的苦痛。

这时南方极远的地方有个越裳氏,远来进贡一个大龟,因为言语不通,需要重复翻译好几次,才能懂得。当时尧派羲叔去南方测日影的时候,也曾到过南交。有人说南交就是交趾,在现在越南的北部。

又过了几年,忽然洪水为灾,整个黄河都泛滥起来,一片滔滔,极目无际,许多地方的人民都不能在平地安居,田园淹没,无法耕种。尧看见人民这样痛苦,心里十分着急,便和四岳商量,请什么能人来治水灾。那四岳是四方各氏的首领,一向帮助尧一同治理国政。大家商量一会儿,四岳便荐了一位崇伯鲧,说他很是能干,曾经筑过堤防,挡住水势,请他治水,一定可以成功。尧觉得鲧的为人,有一点自信过度,不听人言,恐怕不行;但他禁不起四岳再三推荐,一时又想不起什么会治水的人才,便听了四岳的话,用鲧治水。

鲧治水的方法,是建筑了高大的堤防,如同墙壁一般,把水势拦住。人民在这高高堤防后面居住,自然不受水淹。这种建筑,就是后世城郭的起源。当水势不十分浩大的时候,堤防是可以挡住一时的,所以大家都以为鲧对治水蛮有办法。鲧自己也十分得意,一接受尧的命令,便在各处筑起堤来。不料后来水势越来越大,这边水被堤堵住,便往那边冲去。堤越筑越多,水越挤得没有地方走。最后便猛涨起来,疯狂冲下,如同千军万马一般排山倒海而来,那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岂是区区土墙所能抵抗?一经冲破决口,墙内人民尽成鱼鳖。这时人力难施,无法抢堵。水由缺口乱流,比没有堤防时候还要汹涌,人畜田庐淹没不计其数。鲧这时也急得手忙脚乱,堵了东边,西边又冲决了。一面堵,一面决,无论如何,总弄不好。这时尧年龄已老,自忖精力不济,儿子丹朱又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只爱争论是非,想他决不会好好地为人民做事,便造了围棋来教他, 希望他有所用心。一面想寻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把帝位让他,以便管理国事。便和四岳商量,四岳都说自己才能不够,不敢接受重任,谦让不受。尧说:“既然大家这样谦逊,请推举一位有才德的人,来帮助我。“四岳说:“有一个虞舜,是瞽瞍的儿子。他母亲早死。后母生了一弟,名象,他俩都憎嫌舜。但是舜竭力孝敬,一家人过得很和睦。这种人一定可以担当大任。“尧听了说:“有这样的人?我一定要试试看。“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舜为妻,又命九个儿子都和舜一同工作,以便观察舜的为人。

那虞舜因为母亲死了,父亲瞽瞍听信后母和象的话,不疼爱舜。舜到历山(在山西雷首山,也有人说是在山东历山)去耕田,开垦了一片荒地,那时山上大象很多,常常到田里来,用鼻子翻开泥土找寻地下球茎草根来吃,还有许多野鸟也都来寻找草籽啄食。这片荒地开垦不久,附近没有居人,只有鹿家鸟象和舜做伴。舜为人仁慈,不愿无故去伤害动物,所以他田里常有鸟迹象蹄。后来附近人民,看见舜勤耕的收入很不错,便也陆续来开垦田地,和舜一处工作。他们耕着和舜相近的田,舜总是和气谦让,大家自然也就不好争执,彼此互让田界,个个相安。种过了田,舜又去雷泽钓鱼。雷泽的人看见舜谦逊和气,也都不好意思争执。后来舜又去河滨做陶器,做的时候,十分认真,不合适的就重新再做,总要做好才算。那时河滨的人做的陶器都是十分马虎,十个之中,倒有九个歪的,又粗又劣,看见舜那样专心耐性地做,都觉得又惭愧又羡慕,也就渐渐做得精致了。舜做什么,大家都跟着他做。因为他那样和气,大家都喜欢他。他住的地方,只消一二年就变成十分热闹的地方。现在忽然听见尧赏识了他,要招他做女婿,大家便都纷纷传说,当作新闻。有的人说,怪不得他有这样幸运,他的田里早就有象来替他耕种,有鸟来替他耘草了。果然今天平地高升,不和别人一般。这样夸张羡慕的话,到处都可以听见,只有舜的弟弟像心里更加妒忌。看见尧替舜筑了仓廪,又分给他许多牛羊,恨不得统统占来才好,便和母亲商量,在瞽瞍面前说了舜许多坏话。劝瞽瞍叫舜去修补仓廪。瞽瞍果然对舜说:“这仓廪顶上漏了,要趁晴天把它修补好,到了下雨就来不及了。你可爬上去修。“舜领了瞽瞍的命,便回宫告诉娥皇、女英。那时的房屋都叫作宫,不过是泥土筑墙,茅草盖顶,和现在北方的土房,南方的棚户是差不多的,绝没有后来的宫殿那样富丽。

当时舜和娥皇、女英说知修廪的事情。二女便各取一个大竹笠给舜遮日。舜取了梯子爬上廪顶,正在修补的时候,象在下面把梯子拿走,就在廪的四周放起火来,打算把舜烧死。一时火焰上腾,全廪整个烧着。舜在廪顶看见,连忙找寻梯子,已经不见,只有一阵阵黑烟卷上,一片迷漫。舜只得把带来的两个竹笠,挟在左右胁下,一边一个,好像鸟翼一般,冒险往下面跳去。火大风狂,竹笠被风张开,飘飘荡荡地落在离廪很远地方,才得脱了危险。舜心里知道一定是象用诡计,但是无法和他理论。象看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去和母亲商议,劝瞽瞍叫舜入井修浚。瞽瞍果然又对舜说:“这几天不下雨,井水很浅,你可下井把井浚深一点。“舜领了瞽瞍的命,又和娥皇、女英说知。二女便各取一柄短斧给舜。舜虽然想到恐怕又是象的诡计,但是家里一切劳动事情,向来都是舜担任,象是不大做的。天天有许多工作,哪能因为心里怀疑便不去做。当时舜下井,却不把井修深,只用两斧在井边凿了一个洞穴。刚刚凿好,便听见象在井上叫舜。舜答应了一声。象知道舜的确还在井里,连忙和瞽瞍一同动手,推下许多泥土石块,打算把舜堵塞在井里。塞了一会,相信一定是塞死了。象满心欢喜,跑到他母亲面前,手舞足蹈地说:“哥哥这次一定跑不掉了,我刚才还叫他一声。他的确在井里。这妙计都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东西分一分。牛羊仓廪都归父母受用。哥哥的干戈弓琴都应该归我。两个嫂嫂也应该归我,让她们替我拂枕铺床。“瞽瞍已经受了后妻蒙蔽,也以为舜是坏儿子,听了一点也不稀奇,后母自然更是欢喜。象得意扬扬地跑去接收舜的东西。一走进去,忽然看见舜正在床上弹琴,象不觉大惊失色,满脸通红,连忙回身就跑。原来舜早料象有意害他,当象叫他时候,便躲在洞里,眼看井上抛下许多石块泥团,不出一言。一直等到抛掷完了,泥石堆了半个井,却也把洞口堆满只剩一点空隙。象由井口下望,相信已经把舜压死。舜却等象去远了,由洞爬出,踏着泥石,一步就跨上井口,悄悄回宫,换去了泥污的衣服。这时候看见象跑,便下床叫他。象只得止步,更加羞惭得说不出话,勉强呐呐地说道:“我因为闷了,想来看看哥哥。“舜也就答道:“你来得正好,我这里有许多事情,你来帮着我料理罢。“说着便待象和平日一般。象心里惭愧,也就不好意思再去陷害舜了。舜的妹子敤首,为人甚是明白,又画得一手好图画,和舜很友爱,也和二女合得来,常常替舜解脱了许多麻烦。尧看见舜应付各方,都很有办法,便叫舜帮着掌管政事。那时高阳氏有八个才子,人称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才子,人称为八元。都是多才多艺,贤明正直。舜举这十六个人出来帮助办理政事,把一切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那时又有四个凶险贪婪的人,多行不义,给人起了外号,一个叫作浑沌,一个叫作穷奇,一个叫作梼杌,一个叫作饕餮,合起来叫做四凶,舜也把他们驱逐到远方去,使他们不能为恶,于是家家安乐。只是水患还未平息,尧仍然愁眉不展。

过了几时,忽然天上发现了极深的红色,好像鲜血一般,到处都热不可当。不知是什么缘故。民间沸沸扬扬,都说是天上有了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把植物稻麦完全晒干,农民衣食无着,叫苦连天。尧既然做了首领,不得不想尽方法,来替人民解除痛苦。便派了一个极会射箭,百发百中的勇士名叫羿,命他前去访查,究竟是什么缘故。羿奉了尧命仔细查看,觉得西边天上,热得更甚,便向西走去。越走越热,那火赤般天色比太阳下山时候还要殷红,草木枯焦,河干水涸,连地皮都烫得不能立足。羿心中暗想,再走下去,连人也要烤熟了,这究竟是什么妖怪,这般厉害。且不管它,给它尝点苦头再说。便弯弓搭箭,尽了平生的力气,望着天上最红的地方,嗤、嗤、嗤地,一连射了九支利箭,方才住手,挂上了弓,回头便走,一直到了尧的宫中,据实报告。虽然没有找出原因,但是如果是什么妖怪出现,这九支箭也一定会射他九个大窟窿。尧听了,只得叫羿出去休息,明天再说。到了次日,天色居然淡了许多,那种熏灼的热度也稍稍减退。大家都知道羿昨天射了九支利箭,相信是箭的功效。又等了几天,热度一发退净,天色也转了白,只剩一轮朗日,仍然高照。羿自己也觉得十分得意,便要出外查看妖怪下落。早有许多人民纷纷往各处寻觅,却找不到什么东西。后来找到一个地方,有几个乌鸦掉在地上,毛羽都有点焦秃,大约是受不了热度熏烤,掉下来的。大家看了恍然大悟,都说这些乌鸦一定是九个太阳中心的东西,给羿射着了,带着太阳掉下来的,所以现在只剩了一个太阳。这真是一件莫大功劳,替人民除去这般大害。大家都欢天喜地回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把“羿射日“的故事,编成一个人对自然斗争和征服自然的美丽雄壮的神话,一直流传下来。后人常常用“金乌“两字来代表太阳,就是这个缘故。羿因为这个功劳,也就得了许多人民的信任,有了很大势力。

舜帮尧治理许多年国事,尧觉得他件件都好,便决心把帝位让他。这种让位,叫作禅让。

尧是非常勤俭的,他住的宫只不过用粗糙木料和泥土来建筑,顶上覆盖着茅草。为了爱惜人工,连草都不剪平,只让它参差着。吃的是糙米的饭,野菜的羹。冬天穿着最贱的鹿皮,夏天穿着麻布的衣服,整天为着公众的事情忙碌。虽然年纪已老,还十分谨慎地选择了爱劳动,能耐苦的舜来替他管理公众的事情。后人看见尧让位给舜,就传说尧也曾把位让给一位贤人,名叫许由,许由不肯,逃到箕山耕田。尧又叫他出来办理政事。许由不爱听这种话,就到颍水去洗耳朵。恰巧他有一个朋友,因为住在树巢,所以就叫作巢父,牵了一头小牛犊到颍水来喝水。看见许由洗耳朵,就问他什么原故?许由告诉他因为听见了尧的俗话,污了耳朵。巢父说:“你要是住在深山里面,谁能看见你?都是你自己到处招摇,要得名誉,才弄到这样,把我的小犊嘴也弄脏了。“连忙把小犊牵到上流去饮水。这种传说都是后人造出的故事。其实尧的时候,首领生活非常简单,和普通人民差不多,没有什么特殊享受,尧也决不会把帝位让给这样自私而又脱离群众像许由那样的人。

舜接了帝位,丝毫不记象的仇恨,因为象已经改变以前的行为,便封他在有庳地方。

那时鲧治水已经九年,水灾越来越大,堤防不断冲决,人民淹死无数。舜因为鲧治水无功,便把鲧囚在羽山,后来更把他杀了,另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得了父亲失败的教训,便不用堵截方法,却从疏导入手,照依山脉,疏通水源,舜的臣下益和弃都帮他工作,发动各氏百姓参加。禹自己左持准绳,右执规矩,步步测量,定好计划以后,便亲自拿着锸,带同大家一齐工作,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和许多人同甘共苦。娶妻涂山氏,刚刚四天,便出门治水。后来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一次,恰巧妻子涂山氏生了儿子启,禹在门外听见儿子的哭声,也狠着心不肯进去看视。这样地努力工作了十三年,始终如一地劳苦着,弄得腿上少肉,胫上无毛,腰弯背驼,走路不灵。后来术士们学着他走路的模样,就叫作禹步。

禹因为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决心要避免父亲的错误,努力为人民工作,跋涉山川,逾越险阻,走遍了整个中国,不论什么穷乡僻壤,有人无人的地方,只要为了工作,多么困难危险也要去克服。那时中国文化初开,这样广大的地方,散布着千千万万的氏族人民,殊风异俗怪怪奇奇的事情,不知有多多少少,各种可惊可愕的现象,再经口耳相传,加枝添叶,越说越奇。后来出了一部书,名叫《山海经》,把那时世界描写得好像神话一般。说是有什么九首蛇身的人,六足四翼的人,无肠的国,一目的国,穿胸的国,也有虎首鸟足的,也有人面鸟身的,千奇百怪,不可究诘。鸟兽方面也有比目之鱼,比翼之鸟,也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总而言之,那时候的各地方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生活不同习惯的人民。禹要取得这许多人的同意合作,来完成平治水土的工作,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困难。

还有一件,那时疏导大水,必须开凿山崖,察看那些挡住水势的大大小小峰峦岩岭的向背形势,引水下行,凿开水道,使水势通畅无阻,才不会溢出旁边,比起修一条公路,还要麻烦。在那时完全倚恃人工和原始工具的时候,真不能不算是一件奇迹。传说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山西),就是那时所凿。它在梁山的北边,禹由积石山(甘肃)导黄河到了梁山,开凿龙门,口宽八十步,河水由此直泻而下,奔放倾泻,声如巨雷。相传岩际还有凿镌的痕迹,只要到过龙门的人都可以知道它是怎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因为它是这样高,所以许多大鱼都集在龙门下面,向上跳跃,便传下“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说是鲤鱼能跳得上龙门,便会变成了龙,这也无非因为它是十分险峻的缘故。像这样凿通的山,不知多少。工程的浩大,真不能以言语来形容。

但是这一切困难,毕竟在他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克服了。他把中国九条大川都疏导清楚,完全畅达无阻地流入东海,无数支流也都修治完好,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益又教人民推广开井的方法,让住在高地人民在水退以后,依然可以汲到清洁的井水。弃又教人民发展农耕,垦殖播种,让人民在水退以后,马上就可以进行耕种。不消几时,便遍地桑麻,满田稻麦,人民个个丰衣足食。然后又根据山水地势,把中国分划几个区域。据说那时已经分为九个州,叫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定了各州应纳的田赋和贡品。贡品里面,有金铁珠玉,也有竹漆橘柚,也有盐 丝枲,也有齿革羽毛。据说那时九州地方,南到长江,北到恒山(山西北部),东到海,西到昆仑,在禹以前,中国声威没有达到这么远的地方。现在禹亲身率领许多徒众到了各处,平定了许多年的水患。各地人民全都钦佩感激禹,他们不仅懂得了团结起来的必要,并且知道中国的山河湖海是多么幅员广大。

这样一件惊天动地伟大无比的事业,是恶衣恶食亲持耒锤的禹带领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用了纯粹人力和坚毅不挠的意志来造成的。这是了不起的功绩,这是不能想象的伟大。后人歌颂他,赞美他,无法形容他,便用了“大禹““神禹“来称呼他。并且把整个中国叫作“禹域“,意思说:是禹整治过的地方。

禹治水功成,舜赐禹玄珪,奖他的功劳,并命他作司空的官,管理平治水土的事。那玄珪是黑色的玉,经过磨琢,可以拿在手中,是最隆重的奖品。

这时候皋陶做了“士“的官,管理刑法。后夔做了乐正,制了韶乐。弃做了稷的官,教人民播种百谷。契做了司徒,教训人民。连禹一共五个,都是最有名的,后来五臣之中倒有四个的子孙做了天子。

洪水平定,人民安乐,据说那时天上有五彩的卿云出现,百工人民都欢呼歌唱,舜自己也做了一首《卿云歌》,那歌说:

卿云烂兮,

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后来舜又弹着五丝的琴,做了一首《南风歌》。歌里说: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可见舜也是一心一意地为着人民,真不愧是尧的继承人了。这时各地方都来朝贡,连西方最远的西王母国(甘肃西)也来朝贡。那西王母是住在昆仑附近的人民,喜欢歌啸。服装也很特别,据说是豹尾虎齿,蓬松头发,还戴着花胜(一种彩结)。以前禹治水时候,曾经到过。他知道了中国是这样强盛,所以来朝。因为他是住在出玉的地方,就进贡白玉做的玉环、玉块、玉琅等,后来不知真相的人,就把西王母描写成了一个女神。

舜的妻娥皇无子,女英生了一子,名唤商均,喜欢歌舞,不像舜那样爱劳动。舜觉得他是一个懒惰无用的人,不配管理国事。便选择了最能劳动最得群众爱戴的禹,来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把帝位禅让给他。

那时南方的三苗(现在湖南地方)自恃所住的地方非常险要,左有彭蠡,右有洞庭,南凭汶山,北倚衡山,便不来朝贡,不服命令。舜派禹前往征讨。禹会合各国诸侯,亲统大兵,到了南方,和三苗打了几次仗。虽然也得了一些胜利,无奈那里地形险阻,环山带湖,不敢冒昧进兵。彼此相持了三十天。益劝禹班师回去,再作计较。禹听了益的劝谏,果然退兵。舜看见一时不能取胜,便大修文德,一面勤习武备,选了雄健的青年,在两阶中间,学习干羽之舞。那干是一种打仗时候遮蔽身体的盾,羽是在木棒插着五彩羽毛,以为装饰。舞的人一手持干一手执羽,练习各种攻击防御的身段姿势,步伐整齐,进退有法。由美丽有规律的动作,来训练战时冲锋陷阵的技术,这本是古时狩猎遗风,流传下来,成了一种武舞。苗人知道禹兵虽退,练武不止,再不奉命朝贡,将来必不甘休,只得前来认罪服输。

过了几时,苗人又复作乱。舜那时年纪已老,仍然勤劳民事,按照老规矩,到各处巡狩,顺便带领兵队到南方征讨。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到了湘水,二妃留在那里,舜自己仍带了全军南进。据说舜到了一座壮丽的山上,爱那山的风景清幽,便在山上命乐人奏了舜自制的韶乐。那时南方还未开化,韶乐又是一种十分美备的歌舞,演奏起来,可算是破天荒的盛举。后人便把这山称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的故乡就在这韶山山下的韶山村。

后来舜又继续向南前进,到了苍梧,不料他得病,就此死了,葬在九嶷地方,后来把这地方叫作零陵。象闻得舜崩,特地赶来送葬。娥皇、女英接到凶信,恸哭不止,一直哭到眼蜻流出血来,泪痕洒在竹子上面,染得点点斑斑。最后悲不自胜,双双投水而死。后人在湘水旁边立庙祭祀,名为黄陵庙。又相传她俩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是湘夫人。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洞庭君山出产一种斑竹,又名湘妃竹,上面有点点紫晕的斑痕,相传是二妃血泪所化,至今仍是有名的特产。

虞舜既崩,禹接位为王,国号夏,建都安邑(今山西闻喜县地方),那时大约离现在四千一百多年。洪水之后,一切都要节约。禹对自己的享用,俭朴非常,但是公众的事情却尽力去做,尤其对于农田有关的沟洫,更是务求完美,不惜工力。一天,他正在巡视沟洫的工程,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人,被许多人推拥着走。禹查问何事。众人报称,这个人偷拿别人的稻,给人捉住,要送到官里去办罪。禹听了便叫暂停,自己走下车来,详细查问偷儿,为何做这样事情?偷儿给禹一间,满心惭愧,只得说出原因。一面说,一面流下泪来,只怕禹要严厉惩办,不敢抬头。不想禹并不动怒,反用良言劝诫,一面教训,一面自己也涕泣起来。左右看见禹也涕泣,大大诧异,说:“这人做了这样不端行为,应该受严重惩罚,为什么要对他涕泣?岂不是太过仁慈了吗?“禹说:“以前尧和舜做首领的时候,人民个个都和尧舜同心,绝不自私自利。现在我做了首领,人民却另存自利的心,才做出了损人利己的事。这是我所以伤心的缘故。“偷儿听了,又感动,又惭愧,竟大哭了起来。人民本来感激禹治水的功劳,再看见他这般仁爱,对他更加爱戴。这个故事也说明到了禹的时候,财产私有制已经渐渐地形成了。由于财产的私有,人们也就有了自私自利的心,做出了损人利己的事情。

那时有一个名叫仪狄的臣子,偶然用米和水造酒。不想造成了竟然特别香醇甘美,和普通的淡酒大不相同。他心中十分得意,便捧了一壶献给他所最敬爱的大禹。禹喝了也觉得十分香美,越喝越爱喝,不知不觉把一大壶都喝完了,身上觉得软绵绵的,微醺薄醉,便躺在床上,舒服地睡去。仪狄看见禹全喝完了,心里暗暗高兴,想这种新造的东西居然得到了首领的赏识,面上好不光辉。像大禹这样整天为国为民地辛苦,也应该享受一点可口的饮料,休息休息。他想着,满心欢喜地回去,料定明天禹必定要叫他去问这种酒的造法,他便在家安心地等着。果然次日一早,禹便派人叫仪狄来见,仪狄连忙进宫朝见。禹第一句话便说:“你从今天起,再不许制造这种饮料。“仪狄大出意外,吓了一跳。禹又继续说道:“你只知酒味醇美好吃,哪里知道越是好吃,越会引诱人多吃。喝醉之后,昏天黑地,什么也不知道。如果喝惯了它,必定要沉迷忘返,把正经工作都荒疏了。这是多么害人的东西。我要不赶快禁止它,将来一定有人为了喝酒弄到亡国的。“仪狄一团高兴,哪知道反吃了一顿教训,只得垂头丧气地退去。禹从此不但断绝喝酒,并且连仪狄都疏远起来。

禹即位不久,便定了日期,在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召集各国大会。那时各国久已钦服禹的威名,都如期到来参加大会。禹平时衣食十分俭朴,对于大会却不肯一点含糊。会场排设,尽善尽美。单说衣服一项,黄帝时候本已有了丝织衣裳。到了舜的时候,首领礼服已经十分考究,把衣裳染成彩色,又画上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各种五彩花样,头上也戴了垂珠曳玉的冕。禹更加把它做得十分精美,穿在身上,又堂皇,又煊赫,显出了天子的威严。许多臣子都按照训练过的礼节,引导各国诸侯,进入会场,每位诸侯手里都捧着朝见的礼物。大国的侯捧了玉,小国的君捧了帛,按班就位地恭敬行礼。朝见礼毕,奏起乐来。那时乐器有:金(铜)制的钟,石制的磐,丝制的琴瑟,竹制的箫管,匏制的笙,革制的鼓,土制的埙,木制的柷敔,合起来称为八音。许多乐工吹的吹,弹的弹,音调铿锵,非常悦耳,再加一班娴熟舞技的舞人,穿着特制的五彩衣裳,有的扮凤凰麒麟,有的扮虎豹犀象,有的翩跹婉转,有的奔突驰骋。进退回旋,整齐划一。一会儿,另一班赳赳桓桓的勇士,持干执羽,演出击刺争斗的各种技巧,迅如掣电,婉若游龙。和着曼妙的乐声,壮丽无比。真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据传自从伏羲造了琴瑟以来,女蜗造了笙簧,伶伦造了律吕,中国的音乐已经十分美备。黄帝又造了咸池之乐,颛顼造了六茎之乐,帝喾造了五英之乐,尧造了大章之乐,舜又造了韶乐。这些乐都是累积许多年的经验才造成的,哪有不好的道理,其中尤以舜所造的韶,更是尽美尽善,传到了禹,又造了大夏。自然是声容并茂,伟丽矞皇。各地诸侯,大半是远方僻壤,地小人单,虽也有些文化,哪有这般伟大场面,都看得目眩心迷,神摇气慑,对中央文化的高超,佩服到五体投地,也把禹看得像天神一般,相信他是上天的儿子,应该统治中国。禹便制定了各国每年应贡的货物,和应纳的田赋,颁示大众,各宜遵守,年年进献。各国已经钦服禹治水的大功,又眼见了中央的文物,哪能不心悦诚服,唯唯奉命?

禹又把九州各国所贡来的铜,铸了九个大鼎,每个鼎上面都雕铸了各州所出的奇兽异禽,精致无比,成为镇国之宝。过了几年,禹又在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召集大会,各国诸侯,都济济跄跄,如期赴会。

相传禹乘了船,过江赴会,刚到中流,忽然波浪大起,有两条黄色大龙翻波负浪地在船旁出现。满船的人都大惊失色,因为知道龙的性格凶猛无比,只要打一个滚,就可以弄翻了船。禹神色不变,从容笑着说:“我只知尽我的力量去做应该做的事,生死都不算什么,还怕什么龙?“大家给禹的镇定态度压服住了,才没有慌张。不多时,两条龙也曳着长长尾巴游泳去了。这个传说不但说明了禹为国为民的勇敢态度,也说明了在那时候交通困难的情形。

到了苗山,照样举行一个大会,说不尽的肃穆威严,繁华富贵,真个是八方献贡,万国来朝。禹便把各国所纳贡赋会计详细。因此后人把这苗山改名为会稽。

这时候各方诸国钦服禹的威名,差不多全数到会。以前他们都是各长一方,无人管束,论自由是自由极了。只是一碰到比较强大的国,被他侵略屠杀,一点也没有保障。现在有了夏禹做了他们天子,申明约束,彼此各自保守地方,不得互相攻伐。大家虽然出了一些贡赋,却也保得平安,免得担惊受吓,都心甘意愿地受禹号令。那时南方有个诸侯防风氏(浙江省德清县)生得身高无比,力大如牛,一向自恃强悍,欺侮邻国,偏偏到会最晚。禹久知他蛮横残暴,正要除他,便借后到的罪名,将他拿下,数说他不尊天子,侵略邻国,杀了示众。因为他的尸身非常高大,后人甚至传说他躺在地上还占了九亩的地方。诸侯看见禹令出必行,纪律严明,恩威并用,才知道天子的尊严,无不畏惧,奉行中央命令,不敢违抗。这是中央统治第一次诛杀诸侯,也是君权的开始。从此散沙一般的“万国“,组织成一个比较有领导的国家。“夏“这个字就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名词。正是:

能将礼乐开三代,为有勤劳定九州。 xbiKFQ05CLl1XT2ANE98SCyiJVUqplGLZKL5EwUNR9rE6voM9gpejvFqzhmmIuF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