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下一步的进军方略,裴寂等人认为:“此时屈突通尚率领大军驻守河东城,如果我军西去,一旦攻不下长安,后路再被屈突通切断,就很危险了。不如稳扎稳打,先定河东。”
李世民则不这样认为,他说:“屈突通官居左武侯大将军,兵马极多,河东城墙高大,一时半会恐怕拿不下来。我军久攻不下,必然军心涣散,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如今每日来迎接我们的关中官民有上千人,各路豪杰也在等着我们去招降。兵贵神速,我军长驱直入,长安于仓促之间必然难以抵御,可以轻松拿下。到那时,屈突通这支人马就成了无用之兵。”
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留下一些人马牵制住屈突通,然后率大军渡过黄河西去。
隋朝在关中有一座重要的仓库叫永丰仓,遗址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守仓的官员远远地去迎接李渊,并将永丰仓献给了李渊。
关中的各路豪杰纷纷前来归顺,包括实力最强的孙华。
李渊为什么这么得人心?诀窍只有一个字——“赏”。
凡是来归顺的,所获得的官衔都超过了他们的期望,另外还有钱物奖励。可以说,李渊是靠着“红包”定天下的。
顺利地在关中东部站住脚跟后,李渊命李建成与刘文静镇守永丰仓和潼关一带,将屈突通和其他各路人马都关在了门外。
李渊又命李世民带兵沿着渭水(今渭河)北岸西进,收人收地,这一路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顺利地扫清了长安外围。主动来投军的人非常多,等到了泾阳(今属陕西省咸阳市)时,人数已达到九万。可见,李世民对关中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眼见形势大好,李世民军中所有人心里都很轻松,只有一个人忧心忡忡。
这个人是柴绍。
事情还得从大约半年前的长安城里说起。
当时,虽然长安城外已经到处都是盗贼,但长安城内有重兵镇守,暂时还是平静如常。
在大约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边家村十字东边的通义坊李渊私宅中,柴绍接到了一封密信,看完后坐立不安,只好去内宅与妻子李三娘子商量。娘子,是唐代人对青年女子的常见敬语,并非后来那样对妻子的专用称呼。
柴绍先把信给妻子看了,然后才低声问:“岳父大人如今要起兵,召我前去,娘子你看是你我一起去还是我一个人去?”
李三娘子听到父亲要造反的消息,一点都不慌乱,冷静地回答说:“你我二人同行,恐怕要拖累君弟。为安全起见,还是君弟一个人去妥当一些,万一遇到麻烦,你一个人也好脱身。”李三娘子比柴绍大,所以称呼夫君为君弟。她是李渊第三个女儿,与建成、世民、元吉都是一母同胞。
“只怕留你在这里,会遭遇不测。”柴绍很犹豫。
“我一个妇人,怎么都好躲藏。君弟放心去吧,我自有保全自己的办法。”李三娘子胸有成竹地说。
见妻子这么笃定,柴绍只好怀着一肚子担忧出发了。
走到河东,柴绍在路上遇见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于是三个人结伴同行。
李建成说:“如今官府追捕我们的文书到处都是,太危险了。不如就近投奔一些小贼,召一些人来自卫。”
柴绍反对,说:“他们追得越急,我们越要紧着逃,虽然辛苦,终究还是会到的。一旦投奔小贼,那些人你知根知底吗?他们要是知道了你是唐公之子,把你送到官府请功怎么办?”
李建成和李元吉听从了柴绍的话,这才一路急急逃亡,终于平安到达太原。
虽然自身安全了,但柴绍这几个月来,日日望断天涯,一直担心着李三娘子,她到底会怎么避祸呢?如今是生是死?
柴绍那里空劳牵挂,妻子这里却开了外挂。
李三娘子送走了柴绍以后,便离开了长安城里的父亲私宅。因为父亲起兵的消息一旦传来,这里就是反贼故宅,一定会被隋朝官员没收,一切都将不归自己所有。
不光这里,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庄园也将保不住了,隋朝官吏一定会派人去那里搜捕自己的。
但是李三娘子已经做了决定:与其窝囊等死,不如拼死一搏。
于是她回到鄠县的别墅,将家里的所有财产拿了出来,准备招兵。
招兵第一步,从哪儿招?招谁?
当然是招那些苦大仇深,和隋朝不共戴天的人。
李三娘子派人到终南山中,那里有很多为了躲避隋朝暴政而逃亡的人,告诉他们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之类的道理。这些人,个个都是一肚子血泪,有被官员侵占了财产的,有被强行征兵逃跑的,有被贪官污吏陷害的,有蒙受不白之冤而无处申诉的……
这些人反隋的心坚定无比,缺的只是把他们召集起来的人。李三娘子将他们予以收编,组建了自己的一队人马,这是她的基本盘。
李三娘子首先对这些人申明军纪,说我们是义军,反抗的是隋朝暴政,不是盗贼土匪,打劫平民的事儿不能干。
可是,靠这几百人,不说城里的隋军,光是近处的各路强盗都抵御不了。
李三娘子的目光,又瞄上了附近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此时在司竹有数万人马聚集,首领叫何潘仁,是个西域来的胡人。这司竹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司竹镇。
李三娘子叫来自己的家童马三宝,这人很机灵,善言辞。李三娘子对他面授机宜,让他去游说何潘仁来归顺。
马三宝大吃一惊,说道:“何潘仁有几万人,我们才几百人,他怎么肯来跟随我们?”
李三娘子微微一笑:“你只要按我的话去说,他一定会来的。”
马三宝怀着一肚子不相信,去了何潘仁大营。
第三天,马三宝回来了,一进门就高兴地大声说道:“娘子真是料事如神,何潘仁果然愿意听从娘子指挥。”
原来,此时在鄠县南山里边,另有一支队伍也对何潘仁这支人马垂涎已久。
这伙人的首领是李神通,他是李渊的堂弟,纠集了有“长安大侠”之称的史万宝等人,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他们也派人去游说何潘仁了。
这位堂叔父的为人,李三娘子是知道的,她认为何潘仁不会投奔他。
果然,何潘仁不愿受妒贤嫉能的李神通指挥,但又不想与之为敌,刚好李三娘子来招降,他便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投奔李三娘子麾下。我是李三娘子手下了,你李神通总不好意思来打侄女的队伍吧?
李三娘子的眼光,同李世民一样,看事精准。
过了几天,何潘仁来了,拜见了李三娘子。李三娘子落落大方,对他好言抚慰一番,然后说:“我们可以去见我叔父了。”
何潘仁大惊:“去见他干什么?”
“眼下形势,各路人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不被隋军各个击破,所以还是要以大局为重。你放心跟我去,绝不会有任何危险。”
李三娘子带着何潘仁去了山里,见到了李神通,分析形势,申明利害。李神通只好暂时按捺下一肚子的不高兴,同意了她的计划。
这几家队伍联合起来,一同攻占了鄠县县城。
长安城里几次派人马来收复鄠县县城,都被马三宝与何潘仁打了回去。
形势不错,领导层之间却又有了分歧。
李神通坐守鄠县,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给史万宝等人也都封了官,决定就在这里等李渊到来。
李三娘子的眼光却不是这样短浅,她多次劝说李神通不能坐守鄠县这巴掌大一块地儿,要在李渊到来之前尽量扩充力量。万一李渊那边战事不利,也可以帮助一下李渊,而不能坐等李渊来了封官。
可惜,无论李三娘子再怎么苦心劝说,混日子、抱大腿惯了的李神通却不为所动。
李三娘子彻底失望了:“好吧,那您在这里守着鄠县吧。侄女我与您志向不同,就此别过。”
环顾四周,还有很多人马可以招降,于是她派马三宝去招降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路英雄。李仲文是李密的叔父,他家也可以算是反叛世家了。
此时李三娘子的队伍,已经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号召力大涨。这些各有数千兵的头领,为寻求庇护,一个个都来归顺了。
大军集结起来了,却不急于出发。这伙人以前都是强盗,有小利则啸聚而来,遇大敌则各自逃命,哪里有个军队的样子?李三娘子要先整军。
一万多男人的队伍,一个女子能镇得住吗?
李三娘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羞怯,骑着马在军前巡视,威严肃穆,不亚于她的父亲和兄弟。
整军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军容;约束进退,鼓角号令必须严格听从;严明军纪,违反者军法从事;并反复申饬:我们这支队伍是义军,不许抢劫烧杀,不许奸淫妇女,不许欺凌百姓。
果真是将门虎女,论起行军打仗,比很多男人都清楚。
全场肃然,没一个人敢有二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军,这支军队已经达到了李三娘子心中的基本要求。于是她带着这支队伍,西向盩厔(zhōuzhì)、始平、武功(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和咸阳市的兴平市、武功县),全都顺利攻下。
战阵之中,李三娘子亲自击鼓,令旗一指,万众齐发,谁能知道这披甲戴盔的主将是个女子?
这支人马军纪严明,不侵扰百姓,远近来投军的人纷纷不绝,很快就达到了七万人,实力远超李神通了。
不过,军中的士兵们发现,他们的女统帅爱眺望东方。
每当旭日东升,李三娘子都站在城头,遥望东方。她在等什么呢?谁能知道她心中的复杂,是慷慨悲凉还是孤独无助?是家国忧恨还是儿女情长?
父亲和夫君当然不会忘记她。李渊来到关中,第一件事就是派柴绍带几百精锐骑兵,绕过长安,顺着南山脚下来寻找李三娘子。
可惜,他们来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