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翟让,瓦岗军内部的问题看起来好像解决了,现在李密可以专心对付王世充了。
王世充军中有军士跑来投降李密,李密正好可以问问敌营情况。那人回答说:“王世充在不断地招募新人,犒劳军士,不知道想干什么。”
李密醒悟,抬头对周围的部将们说:“我明白了。最近我营中有事,很久没出兵了。王世充存粮快没了,故而招募新兵,犒劳军士,一定是想趁着月黑之夜来偷袭我军。诸位快点做准备!”便命王伯当、郝孝德、孟让等人率军埋伏在仓城侧面等着王世充出兵。
这天晚上,王世充军果然来了。他们的战斗力还是很厉害的,王伯当军先接战,败退下来。王世充军冲到仓城之下,开始攻城。
城里早有准备,防御到位,王世充一时攻打不下来。王伯当收集溃散的人马,又杀了回来。王世充军因此大败,死亡一千余人。
洛阳城里的越王杨侗派人来问王世充战斗情况,王世充诉苦说兵太少,又连续作战,很疲惫了。
越王此时能依靠的只有王世充了,于是又从洛阳守军里调拨了七万人给他。
王世充仗着有七万生力军,初次出兵,获得小胜,便雄心勃勃地组织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
大业十四年(618 年,这一年存在多个年号,李唐占领地区使用傀儡小皇帝杨侑的年号义宁,李密属地使用李密的年号,其他地方基本还使用隋炀帝的年号大业)正月十五,王世充命全军出动,麾下各军各自在洛水上架设浮桥,要求谁的桥先架成,谁就先进军。
大将王辩,资历很深,在隋朝之前的北周就有战功;隋朝建立以后,参加过征汉王杨谅、征吐谷浑、征高句丽,都有战功;天下大乱以后,征讨各地的强盗,所向披靡,屡立大功,是名闻天下的猛将。
王辩一军行动最迅速,最先来到李密军营前,攻破了最外一层营栅,李密营中眼看就要乱了。
不料,此时王世充却吹响了号角命令收兵。原来他在与李密的交锋中,一开始占了便宜,攻到了李密城下,李密却派猛士数百人突击。王世充不知王辩那边已经快取胜了,命令吹号角收兵。李密军趁机反攻,王世充军大败,溃不成军,兵士争着上浮桥,落水淹死的有数万人。
王辩听到号角,也只好退兵,退到浮桥处,桥却已经毁坏了,只能策马下水泅渡。走到中流,有溺水的士兵乱抓,把王辩拖下了水。王辩一身甲胄很重,又被争着逃跑的士兵踩踏,一时站不起来,竟然淹死在了洛水之中,时年五十六岁。
王世充不敢回洛阳,而是往河阳退去,河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与洛阳市孟津区交界处一带。此时为正月,这一夜风急雨寒,兵士们都是从洛水中爬上来的,衣服全都湿透,取火器具也全都不能用了,在路上冻死的又有万余人。
这一仗死了王辩、刘长恭等五六位大将,王世充仅仅逃得性命,等到了河阳,身边只剩下数千人。他又开始演戏了,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上书给越王请罪。越王又把他召回洛阳,赦免了他的败军之罪,又赐给他金帛、美女让他安心。
越王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因为当时洛阳留守的诸位大臣中,善于用兵且能与李密走几个回合的,只有王世充了。
紧接着,李密来了,占领了金镛城,这金镛城在隋唐洛阳城的东北方向,距离洛阳不过二三十里路,李密军中的钲声和鼓声,洛阳城里都能听到。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越王并未使用他眼中的“将才”王世充,而是派留守的大臣段达、韦津率兵出击,这两人根本不管用。段达远远望见李密军容盛大,心生怯意,竟然掉转马头先回去了,部众自然也跟着退去。李密看见对方军中自乱,立刻命全军冲锋,洛阳军大败,韦津死在乱军之中。
自此,洛阳军全面转为防守城池,不再出击。李密也并不急于攻城,双方暂时平静下来。
李密自己与洛阳守军在这里相持,另外的事他也没忘记,派房彦藻、郑颋等往黎阳以东,招安了许多州县。
此时,李密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拥兵三十多万,号称百万,来投奔入伙的人络绎不绝。江淮以北、赵魏以南的各路强盗头子都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李密,包括原来拒绝过李密的郝孝德,派人抓捕过李密的淮阳太守赵佗等。东至大海,南到江淮,无人不向李密称臣。
窦建德、朱粲、杨士林、孟海公、徐圆朗、卢祖尚、周法明等势力较大的各路首领也都表态臣服于李密,并送来文表,劝李密称帝。李密的部下也都这样劝,但被李密否决了:“洛阳未平,不议此事。”
此时,李密是真正的“反王之王”了。
但这种归顺,仅仅就是奉李密为盟主的意思,李密并不能插手臣服者的内部事务。
各路武装头领是真心拥戴李密吗?未必。比如窦建德,上表劝李密称帝,他最积极,但房彦藻给他写信,让他来见李密的时候,他就开始找借口了,说北边有占据幽州等地的罗艺南侵,他要替李密守卫北部边陲,因此不能来。他的回信言辞极其谦恭,还送来了很多贵重礼品,但人就是不来。
再比如李渊起事的时候,曾给李密写信,召李密入伙。李密回信,隐晦表示自己想当盟主。李渊又回信,说了一大通谦卑的好话,表示愿意推李密为盟主。可是他扭头就对自己的幕僚说:“李密妄自尊大,绝不是一封信就可以招来的人,不如暂时推他为盟主,让他替我拖住关东的军马,使他们不能西来攻击我。等我平定关中,据守险要,再观天下变化,收渔翁之利。岂不甚妙?”
事实是,李密确实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李渊的计划。隋朝从各地调遣军队支援洛阳,等于李密一军对抗了大部分的隋朝军队,而李渊、窦建德等人则轻轻松松地拓展了地盘,夯实了根基。
在这短暂的平静中,暴君杨广在扬州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洛阳一带。
杨广死了,对李密来说并非坏消息,坏消息是:宇文化及来了。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将杨广后宫全部据为己有,也过着如同杨广一样的日子,率领杨广的禁卫军十万多人,从扬州而来,扬言要回长安。
这十万多禁卫军为精锐之师,但是缺少粮食,所以来到中原后首先就把目光投向了黎阳仓。李密迫不得已,又卷入了与宇文化及的缠斗。
黎阳守将徐世勣知道宇文化及不好对付,于是主动放弃了黎阳城,将全部人马集中到了仓城——只要保住了粮仓,别的都不可惜。
宇文化及分兵围攻仓城,李密急忙带两万兵来救。
李密并不与宇文化及正面交锋,而是在外围驻扎,深挖壕沟,修整壁垒,一心等待宇文化及断粮。他与仓城里的徐世勣采用烽火通信,宇文化及攻徐世勣时,李密就骚扰其后军,使得宇文化及不能专心进攻。
这一场攻守战中,徐世勣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技巧。
徐世勣站在城上,远远望见宇文化及营中有很多木工在干活,便急忙命令兵士在城墙外挖一条深沟,又在这沟里另挖一条地道。
刚挖好地道,宇文化及的攻城队就来了。队伍前面是一种大型的攻城机具,跟城墙一样高,下面装着轮子,一大群士兵躲在后面推着,向仓城推进。城上射出的箭根本就伤不到他们。
可是他们没料到城墙外边有一条深沟,推到沟边,过不去了,只好停在那里想办法。这时,徐世勣的人马突然从地道里冲了出来。宇文军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
徐世勣下令,把那些攻城器具都放火烧了。
宇文军制作这些大家伙,费了很多功夫,结果白忙活一场。
战场形势对李密还是比较有利的,但他心中却有很深的担忧。他担忧的是洛阳方面,那里还有很强大的军力,如果这股军力在此时出兵偷袭他的后方,那将是很难对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