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在感业寺里望眼欲穿,等待着皇帝那边的消息。
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宦官,却不是皇帝派来的,传达的也不是皇帝旨意,而是当今皇后的口谕,命武媚娘跟随着他们进宫。
此时民风彪悍,比较强势的女性极多,远的有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近的有房玄龄夫人、任瑰夫人,都是宁死也不许丈夫宠爱小妾的主儿,这位王皇后怎么就这么贤惠,主动替丈夫召回情人?
武媚娘到了宫中,王皇后把她安置在一个僻静的小院子里,又令她先把头发长起来,平时不要出这个小院子。
过了段时间,武媚娘的头发长出来了一些,已经可以使用假发了。
此后武媚娘便进入了皇后所居住的宫殿,成了王皇后的人。
武媚娘的生存能力极强。她除了对王皇后处处表忠心以外,对皇后宫中的其他人也都努力笼络,渐渐地站稳了脚跟。
只是有一件事情很奇怪,武媚娘进来一段时间了,却没见皇帝到皇后宫中来过。
武媚娘留心观察,又向别的宫女们旁敲侧击地打听,终于把事情弄明白了。
王皇后出身于门第高贵的太原王氏家族,在李治还没有被立为太子时就与李治结婚,当时称晋王妃,后来名正言顺地升级为太子妃、皇后。名门之后,自然有名门的样子,她这个人比较自重,说不来奉承人的话,做不来巴结人的事,整天一副道学面孔,即使对皇帝也是这个样子,自然不太被皇帝喜欢。
皇帝此时最宠爱的妃子是萧淑妃,这萧淑妃与隋炀帝的萧皇后同族,都是南朝梁皇室后裔。她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皇帝李治,可以说是个痴情男子。他不像别的男人,可以同时爱很多个女人,他爱谁,就只爱这一个,把别的都抛之脑后了。这几年,只有萧淑妃为他生了三个孩子,而别的嫔妃、宫女均未产子。可见,他是专宠萧淑妃一个人的。
王皇后与李治结婚也十来年了,竟然同样也一男半女都没有生过。
李治为什么这么喜欢萧淑妃?原来这萧淑妃性格刚烈,敢笑敢骂,与胆小懦弱的李治性格互补。而王皇后不苟言笑,与李治在一起时,两个闷葫芦相对,有什么快乐可言?
王皇后居于劣势,自然千方百计地想扭转战局。她听说了皇帝在感业寺与武媚娘相对流泪的事情,于是把武媚娘召回宫中,想借武媚娘的力量把皇帝从萧淑妃身边拉到自己这里来。
武媚娘知道了这些缘由,便更加卖力地讨好王皇后,希望能借她的力,早日见到旧情郎。
终于在一个春风撩人、万物萌发的日子里,王皇后向李治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她把感业寺里的武媚娘接到宫中来了。
李治喜出望外,当即命传武媚娘来见。
武媚娘来了,一袭红裙,正是当年与李治共同伺候先帝时的装扮。虽然已经过去了数年时光,她已经二十七岁了,却仍如牡丹盛放,更加明丽,珠玉出水,益显光华。韶华虽然易逝,情景却能再现,没错,这正是李治寤寐思求的梦中情人。
从这一天起,皇后为武媚娘安排了独立的住所,以便皇帝与她单独相处,最好永远别再去那可恨的萧淑妃处。
除此之外,皇后还整天在李治面前夸奖武媚娘,夸她贤德有礼,夸她聪明过人,夸她见解超群……
只是,夸着夸着,皇后自己觉得味道不对了。
自从见了武媚娘,李治与她恩爱有加,日日厮守,萧淑妃的宠是衰减了,王皇后却也没得到更多恩宠。这驱虎吞狼之计运用得不当,狼撵走了,虎的危害反而更大。
永徽三年(652年),武媚娘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弘。这时,武媚娘二十九岁。
生下了儿子,李治当然高兴,更高兴的是,以前他想提升武媚娘的地位,而苦于没有借口,这下可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很快就封武媚娘为昭仪。
按照品级,昭仪可以算是后宫第六号人物。
皇帝内宫,自然皇后至高无上;其次是四位妃子,依次称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四位的品级是正一品;再次是九嫔,正二品,昭仪是九嫔中的第一位。
从武媚娘进宫以后,宫里包括王皇后、萧淑妃在内的一群佳丽们就再也没人为李治生过孩子了。
武昭仪有什么秘诀,能使得李治如此迷恋她?她在这段时间,颇能“屈身忍辱”,且能处处猜中李治的心思;诡变无穷,常常能给李治出一些妙招。李治本身是个有些依赖性的人,渐渐对武昭仪就言听计从了。
李治不但提升武昭仪的地位,连她已死的父亲也要追赠升官,于是借口追赠唐高祖时的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把武士彟列在其中,追赠官衔为并州都督。
追赠官衔这种事,对死者没什么实际意义,对死者的子女却有很大好处。这个主意,其实也是武昭仪出的。
王皇后与萧淑妃这一对欢喜冤家共同失去了皇帝的宠爱,也就有了共同的敌人武昭仪。于是她俩联合起来,不断在李治面前说武昭仪的坏话。
以武昭仪睚眦必报的性格,是不可能隐忍不发的。但她的办法,比那二位高明得多,也狠毒得多。
永徽五年(654年)冬,武昭仪又为李治生下了一位公主。
王皇后得知这消息,自然需要前去探视一番。虽然她心里恨得咬牙,但表面上的和睦还得维持。
这位小公主很可爱,没生过孩子的王皇后十分喜欢,不由自主地抱着逗弄了一会,然后才把孩子放好,回自己宫里去了。
又过了一会,李治亲自来看孩子了。
武昭仪十分欢喜,满面春风地迎接了皇帝,一同来到卧室。孩子正在熟睡,武昭仪掀开被子让皇帝看看。
小公主一动不动,皮肤颜色有些不对。
武昭仪急忙抱起孩子,却发现孩子已经死了,顿时呆立当场,随即放声大哭了起来。
李治也大吃一惊,站在床前不知所措,问左右宫女等人:“刚才谁来过?”
这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只有皇后来过。”
李治不由大怒,吼道:“皇后杀我女儿!”心里就有了废掉王皇后的念头。
小公主是谁杀的?《资治通鉴》与《新唐书》直言说是武昭仪故意偷偷捂死了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李治当时虽然有了废掉王皇后的念头,但到底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王皇后杀了小公主,事后他又打消了这念头。
为了安慰武昭仪,李治准备在正常编制之外给武昭仪提升一下地位。他准备在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之外增加一个“宸妃”。宸指的是北极星,可以代指帝王。从字面意思看,宸妃应该比另外几个妃子要尊贵一些。如果真能实现,武昭仪在宫中的地位就仅次于皇后了。
册立妃子这事,就不仅仅是宫内的事情了,需要跟宰相商议。不料这事却遭到了宰相韩瑗、来济的反对,原因是没有这样的先例,李治也只得作罢。
不久,武昭仪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武昭仪在皇帝面前揭发王皇后,说她与她的母亲柳夫人搞厌胜。
厌胜就是扎小人,这在大唐法律中属于不能赦免的“十恶”罪之一。
王皇后到底有没有搞厌胜,会不会是别人陷害?不好断定。武昭仪在宫中培养了很多死党,弄个小人藏在王皇后宫里,还是非常容易的。
李治听说此事以后,派人从王皇后住处搜出了罪证,勃然大怒,命令王皇后的母亲从此不许进宫,将王皇后的舅舅、吏部尚书柳奭(shì)贬出京城。
李治已经下了决心,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但这事不是李治一个人说了就算,得下诏书。而诏书得宰相们同意才行,其中最难过的一关,就是长孙无忌了。
这就是李治有求于长孙无忌的事,怎么样才能让长孙无忌同意?李治茫无头绪,武昭仪又帮他出了个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