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朝时期,唐高祖李渊还没有担任太原留守的时候,领着人马路过文水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看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比较高大华丽,便前去投宿。
这家的主人叫武士彟,家里世代经商,很有些钱财。他本人又是个喜欢交朋友的人,见李渊是个大官,于是殷勤招待。李渊看他会来事,心里便记住了他。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以后,想起了武士彟,把他叫来,让他担任自己府中掌管铠甲的参军。这武士彟是个人精,八面玲珑,观察了一番形势,采取了左右逢源的立场。
一方面,他看出来李渊有造反的心思,便带着一部兵书献给李渊,同时劝说李渊起兵。李渊回答:“暂时不必多言,你带着兵书来,我明白这里面的深意,将来你我可以一同富贵。”
另一方面,武士彟又与副留守王威打得火热,这样一来,不管将来李渊与王威谁胜了,他都是胜利阵营中的人。
他的这种小聪明被李渊发现了,因此,李渊与李世民等人前期秘密筹划起义,根本就没让武士彟参与。
李渊定下起兵的计划之后,命刘弘基等人借口征讨盗贼而招募军士。王威见这事自己插不上手,对武士彟说:“刘弘基等人都是逃犯,怎么能让他们掌管兵马?我准备把这几个人抓起来。”
武士彟本着观望的态度,劝说王威:“这几个人都是唐公的门客,你把他们抓了,一定会惹出大麻烦。”王威认为武士彟的话有道理,便没采取行动。
等到李渊正式起兵以后,武士彟才明白自己错失了立功的机会。此后他跟随李渊进到长安,李渊不计前嫌,也给他封了官。
为了弥补在太原时的过失,武士彟主动对李渊献媚说:“臣在太原的时候,就曾梦见您入主长安,升为天子。”
岂料李渊并不给他面子,当场嘲笑他说:“你本是王威的党羽,因为你曾阻止王威抓刘弘基,这算是个小功劳,所以我对你也有封赏。今天见我的大事已成,想用这种无凭无据的话来讨好吗?”
这话把武士彟臊得不行。不过还好,李渊也并未贬谪他,后来还让他担任过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官职。
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去世,却留下了几个孤女寡母。
武士彟先娶的一位夫人姓相里,为武士彟生了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后来又娶了杨氏夫人,生下三个女儿。
武士彟死后,武元庆、武元爽与他们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对杨氏很不尊重,对三个妹妹也不怎么友好,这母女四人的日子过得栖栖惶惶。
到了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忽然有一天,官府里送来了一封文书,杨氏夫人一看,顿时大哭起来。
这是一封征召武士彟第二个女儿进宫担任女官的文书。
杨氏夫人觉得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一旦进了皇宫,一辈子就埋没了,失去了人身自由不说,皇帝后宫内宫女上万,都是经过挑选的美貌良家女子,面对这么多竞争对手,想出人头地的机会实在渺茫。
女儿们听见母亲哭泣,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齐跑来看望。
二女儿此时年仅十四岁,不光美貌,且聪明沉稳,很有心计,当下看了文书,想了想,安慰母亲说:“女儿是去见天子,您怎知这不是福气?何必这样哭泣?”
母亲听了这话,觉得这个女儿的见识不同于常人,也许她真的可以在后宫中为自己挣来富贵,便也停止了哭泣。
这位二女儿在自己娘家的闺名,史书中未见记载。
不过没关系,她很快就有了新的名字。
她进了皇宫,见到了唐太宗。唐太宗因为她姓武,当场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武媚”。按照当时的称呼习惯,人们便称呼她为“武媚娘”。
但是,武媚娘这个名字,却有着一种很不尊重的含义。
如前文所述,隋朝太子杨勇曾经在酒宴上命人演唱歌曲《武媚娘》,当时他的属官李纲站起来,说这是娼妓唱的淫秽歌曲,太子不应该听,更不应该命人演唱。
唐太宗一见这武士彟的女儿,立刻就给她取名“武媚”,看来他应该是听过这首歌的。那么,一个男人见到一个女人,马上就联想到了一首艳曲,说明这个女子的气质应该是妖艳明丽、热情大方一类的。
唐太宗将武媚娘封为“才人”,这是宫廷女官之一,五品官衔,在宫中是中级女官,有具体执掌的事务,并非低级宫女。当然,所有的女官、宫女,无论等级高低,都是皇帝的女人。
武媚娘在皇宫中的境遇,应该说还算幸运,比有些一辈子见不到皇帝的宫女已经强太多了,还是比较受唐太宗赏识和喜爱的。唐太宗在宫里时,她跟随在他身边听命;唐太宗生病时,她也是伺候起居的女人之一。然而,这离她那个替亲人挣来富贵的目标还差得太远。
是她没有魅力吗?当然不是。唐太宗也曾临幸过她,可惜,她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是她不够聪明吗?也不是。她读过的文史书籍很多,字也写得不错,也很有权谋机变,言论也经常受唐太宗赞赏。
要怪只能怪唐太宗不是个迷恋女色的皇帝,武媚娘在他这里,想要获得额外的、非分的恩宠,自然是痴心妄想。她的才人名号,也一直没有再往上升一升。因此,武媚娘虽然在皇帝面前日日强颜欢笑,心里却觉得这十来年宫中岁月实在是蹉跎不堪。
按当时的皇家规矩,皇帝死后,被他临幸过的女人如果没有生育,就要削发为尼,青灯黄卷,寂寞余生。
武媚娘自然也知道这规矩,故而心中始终有着很深的危机感。
在武媚娘心里愁绪万端时,她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个人,给她带来了一丝渺茫的希望。
这个人就是太子李治。
唐太宗的身体是越来越不行了,太子李治进宫来伺候父亲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才人的职责就是掌管皇帝的宴饮、安寝等事情,此刻自然也要侍奉在皇帝身边。太子与一群女人伺候同一个病人,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互相交流。
如同春草向往阳光一样,太子李治被武媚娘吸引住了。
皇宫之中,除了病中的唐太宗,剩下的唯一真正男子就是李治了,而各色美女却成千上万,但李治在万花丛中却只看中了武媚娘这一朵。这里面有审美因素,也有性格互补的原因。
武媚娘额头方正,两腮宽大,绝非现在流行的锥子脸。据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参照她的面貌雕刻的。
李治此时二十来岁,武媚娘比他大四岁,成熟、明艳、大方、热情,更重要的是她处事明白果断,聪明机智,身上有李治所缺乏的一种气质。
于是,在唐太宗的病床前,这一对各怀心事的青年男女偷偷地眉来眼去,传情达意。也许,这种传递爱情的方式,比真正在一起厮守,更能勾人魂魄。
也许他们之间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动作,但是,宫中耳目众多,以李治的性格与胆量,在父亲还活着时私通父亲的嫔妃,是万万不可能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武媚娘那个想借侍奉皇帝为亲人谋取富贵的希望,至此彻底成为泡影。
秋风伤过庭,花木落无踪。武媚娘与其他一些嫔妃终究还是逃不过皇家规矩,一齐剃光头发,来到感业寺做了尼姑。
感业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感业寺小学内。整个西安市北郊在唐代都是皇家的禁苑,百姓不可能在其中居住,建筑并不是很多,偶尔皇帝还会在其中打猎,风景虽好,却人迹稀少。感业寺位于其中靠北的地方,离渭水已经不远,更是冷落凄清。
《全唐诗》收录了武媚娘的一首诗,按照其中描述的情景、动作等分析,只可能是在感业寺中这段时间所写。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的意思是:心绪烦乱,繁花美景入眼,尽是伤心之色。容颜憔悴,回想与君离别,记忆支离破碎。自从那时以来,每日落泪伤怀。情郎如果不信,可以打开箱笼,验看石榴红裙,那是我往日与君相处之时的衣装,那上面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对着这寄情之物,思念你时流下的斑斑泪痕。
这首诗文采尚可,感情非常真挚动人,所以也算得上好诗了。武媚娘一生中与情人分离而不能相见,又不能穿红裙子的时光,只有这一段,故可断定该诗是在感业寺中所写。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自然是那个寄托了武媚娘心中唯一希望的李治。
只是,在先皇病床前的眉目传情,到底在李治心中有多大分量?自己是先皇的嫔妃,如果新皇再与自己有男女之欢,则称之为“烝”(zhēng),是淫乱,是丑闻。新皇会为了自己,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吗?这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
不管怎么样,这一丝渺茫的希望成了武媚娘在感业寺中的精神支柱。
花木枯荣,冰冻又消,一年时光虽然漫长,毕竟还是一天天过去了。新皇始终没有传来只言片语。武媚娘心中的希望火苗在一点点地黯淡,行将熄灭了。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是太宗皇帝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武媚娘却得到了一份盼望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皇帝要亲自来感业寺,为先皇进香。
皇帝为先皇进香,可以去宗庙,可以去昭陵,可以去为先皇设立的别庙崇圣宫,感业寺与先皇的唯一联系是这里安置着先皇的嫔妃,皇帝为什么偏偏选了这里?其目的不言而喻。
感业寺中的这次相见,主题词只有一个“哭泣”——武媚娘见到李治,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惹得李治也泪下沾襟。至于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这一场相见,对武媚娘来说,满腔的希望像一川桃花春水奔腾而来,却又落红满江,黯然退去。皇帝虽然惦记着自己,却也并没有召自己回宫或者另外安置的意思。
武媚娘仍然心存幻想,又开始了煎熬的等待,只是等啊等啊,最终都没有等来皇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