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隐形皇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初一,李治正式登上皇位。

这位新皇帝上位以后,一切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他父亲的政策也都得以继续执行,“大唐号列车”在唐太宗铺设的轨道上继续平稳前进。

李治刚一上位,就任命长孙无忌担任太尉兼中书令,又管着尚书、门下二省的事务。

太尉在汉朝是军事力量的最高长官,在唐朝却只是个地位崇高的虚衔。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尚书、中书、门下省,尚书省下面有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六部,是具体行政执行机构,中书省、门下省是皇帝的机要侍从机关,负责制定和出纳皇帝命令,是政务决策机构。

如果一个人同时担任三省的长官,那么他就是个隐形皇帝了。长孙无忌此时的地位就是这样。

有个洛阳人,上书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连问都不问,立刻下令把这个人斩了。

除了长孙无忌外,另外两位顾命大臣是李世勣和褚遂良。李治记着他父亲的话,一登基就把李世勣召了回来任宰相。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没有辜负唐太宗对他们的嘱托,兢兢业业地辅佐李治,李治对他们也非常尊重,言听计从。所以,在李治登基的最初几年,国家的一切都如同唐太宗贞观时期一样,对内安定,对外捷报不断。

永徽元年(650年)九月,大将军高侃消灭了叛乱的一个突厥残部,押解他们的首领车鼻可汗回到长安。李治下令在该部所在地设立狼山都督府,隶属单于都护府,这单于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大致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重合。另外,李治将唐太宗设置的燕然都护府改为瀚海都护府,其管辖范围基本就是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叶尼塞河上游及贝加尔湖地区。

永徽二年(651年),大将梁建方大败西突厥的处月部落,生擒其酋长。

永徽三年(652年),将军赵孝祖又大败云南的一些地方势力,擒获了小勃弄和大勃弄部落的酋长,其余的部落全都归降,西南方向也平定了。

这位新皇帝李治的开局不错,但他知道这只是父亲留下来的底子好,他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因此,在他刚上位的这几年,是很有一番励精图治的气象的。

李治曾对各地进京汇报的官员说:“我刚刚即位,政令如果有让百姓感到不便的,你们尽管指出,当场说不完的,回去后写奏疏上来。”每天他都召见十位地方刺史,询问民间的疾苦。

李治下令:“禁止各地向皇帝进献猎鹰、猎狗、骏马等玩乐用品,违反的加罪。”这是表明他不喜欢游玩的立场。

对王族成员,李治也严加要求,当然他的方法比较委婉。他的叔父、滕王李元婴在地方上胡作非为,李治给李元婴写信说:“因为您是我叔父,我不能治您的罪。但您同时又是地方刺史,今年给您的考评是下等。”

李元婴与李治的哥哥、蒋王李恽都比较善于敛财,李治曾经给各位亲王都赏赐财物,唯独不给这二位,而是下诏书说:“滕叔、蒋兄,你们善于弄钱,我就不给你们赏钱了,给你们麻线两车,用来作串钱的绳子吧。”这二位接了诏书,大为羞惭,以后也改过了一些。

即使对褚遂良,李治也不给面子。褚遂良曾经买中书省一个翻译官的田产,价格过于便宜了。为这事,李治把褚遂良贬到外地去做刺史,过了一年才召回来。

李治曾经登上皇宫城楼观看外面的民间风情,结果他刚一出现,就有胡人在城楼下打马球,李治急忙下楼,说:“这伙人是听说我爱看这个,故意在这里投我所好的。我从此把这个爱好戒了,杜绝这种谄媚的风气。”

李治还曾亲自审核司法判决。他向大理卿唐临询问在押囚犯的情况,唐临回答说:“现有囚犯五十多人,只有两个人应该处死。”李治把这五十多个囚犯叫来询问,发现唐临的前任判决的都大喊冤枉,而唐临判决的没有一个人喊冤。李治觉得奇怪,问这是为什么,囚犯说:“唐卿判的案子,没有冤枉我,我服罪。”李治从此对这位唐临大为器重。

这位新皇帝一上场的表现,还是赢得了一些掌声的,只是在他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种情绪源自一个人——长孙无忌。

李治即位之初,给远在天边的吐蕃赞普封官,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凡是公主的丈夫都封这官,但李治另外还给了松赞干布一个西海王的头衔,这笼络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谁知这松赞干布却给长孙无忌写信说:“新天子刚即位,如果大臣中有不服从的,我可以带兵来帮您除掉他们。”

松赞干布想表忠心,为何是对长孙无忌说,而不是直接向李治上表?

李治曾经想下大力气反腐败。他对长孙无忌说:“我听说如今各部司、州县官府,办事都互相看面子,并不公正公平。”

长孙无忌一脸的不以为然,说:“这事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要说徇情枉法,他们是不敢做的,有时候他们只是小小地顾及一下人情。这种小事,恐怕陛下自己都不能免俗吧?”

凡是长孙无忌的话,李治全都听从,这次也一样,虽然心里很不认同。

长孙无忌此时确实也太得意了。有一次他召集朝中权贵喝酒,喝得有些高,就问这些人:“我有幸遇到明君,作为臣子,地位已经达到顶峰了。诸位认为我目前的富贵程度,与隋朝的杨素相比怎么样?”

回答有说比得上的,也有说比不上的。

长孙无忌自己总结说:“我自己觉得,杨素没什么可羡慕的。我唯一比不上他的,就是他富贵时年龄已经很大,而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这是正话反说,其实是说自己比杨素强。

其实还有句话,长孙无忌没好意思说,就是他认为自己的治国才能比杨素强。这种自负有一次在和李治谈话时不小心表露了出来。

当时李治问:“我大开上书之路,希望能采纳到有益的建议,发现可用的人才。但是上书虽多,却始终没发现出色的言论和人物,这是为什么?”

长孙无忌有点忘乎所以,竟然回答说:“陛下继位以来,政令与法律已经没有缺点。这些人上书,只是心存侥幸,希望能得到陛下的青睐。其实按照目前的治理情况,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提出意见的了。”

说到法律,此时执行的是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期修订的《贞观律》,条文虽然完备,但是缺少司法解释,在执行过程中时常产生疑义。

长孙无忌是个法律和行政方面的杰出人才,此时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贞观律》做了一些修订,又用问答的形式编写了一部详细的司法解释,目的是解决执行过程中的疑义问题,使得这部法律的实用性更强了,这部法律和解释合称《唐律疏议》。后来唐朝各位皇帝虽然也做了一些小的修订,但基本是以长孙无忌版本为主。所以,长孙无忌可以说是大唐法律的奠基人。

然而,古代法律只是统治者的工具,长孙无忌可以用这部法律来堂而皇之地害人了。 7A9uvJy6WszF1wdhlqJ07n9Evcf5UWQLm0An+INsQV62jcb7JG3Yan9g+jJ3B4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