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章二年(669年)二月,就是李勣征高句丽回来的第三个月,张文瓘(guàn)进入了宰相队伍。
张文瓘是科举出身,唐太宗时担任并州参军,当时的并州长史正是李勣。李勣对张文瓘极其赏识,称赞说:“这是将来的管仲、萧何。”
后来唐太宗把李勣调回朝中担任兵部尚书,属下们为李勣送行,当时被李勣看重的还有另外两位官员,李勣对他们分别赠与刀子和玉带,唯独对张文瓘什么都没有赠送。
别人都回去了,张文瓘却继续把李勣送了二十多里。李勣说:“送行千里,终有一别。稚圭何必送这么远?可以回去了。”稚圭是张文瓘的字。
张文瓘这才说出了心中的不满:“我们几个人都受您赏识,但您对他们都有赠品,为何单单对我没有?所以我心中郁闷。”
李勣笑了,说:“稚圭不必郁闷,我这倒有个说法。那两个人,一个遇事迟疑不决,所以我送他刀子,用意是让他果断一些;另一个不拘小节,我送他玉带,是让他约束一些自己。至于你,才略宏大,做事没什么缺陷,没什么可提醒的。”
张文瓘这才明白,大喜,与李勣拜别而去。
李勣回到朝中,果然在皇帝和同僚面前经常推荐张文瓘。后来张文瓘升任大理卿,判决疑难案件四百桩,获罪的人全都没有怨言。再后来他升任宰相,那些待审的人听说他要离开大理寺,竟然都哭了。当时的舆论把他与唐太宗年间的大理卿戴胄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公清正直的司法好官。
戴胄其实也是李勣发现的人才。
李密时期,李勣还叫徐世勣,李密命他攻占了黎阳仓,前来找他吃粮的人有几十万。徐世勣在这些乱纷纷的人中,先后碰见魏徵、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一见这些人都大为敬重,请为座上宾。后来虎牢关之战,徐世勣又俘获戴胄,也向李世民大力推荐。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大唐的著名将相,所以当时人都认为李勣有识英才的慧眼。
不光能慧眼识人,李勣还从善如流。他戎马一生,本身极具智谋,但与部下议事时,凡是好主意都会采纳,胜了就说功劳是大伙儿的。另外,缴获的财物,都分赏给了将士。所以,他的部下全都能为他拼死作战。
当世的大英雄,在家里是什么样呢?火烧眉毛的没用汉。
李勣有一个姐姐,守寡多年,李勣把她接来住在自己家里。因为李勣对换皇后之事持支持态度,所以武皇后对李勣非常感谢,亲自来到李勣家中看望他姐姐,并给她赐予爵位。
姐姐有一次生病了,李勣亲自为她煮粥。大将军干这事,手脚笨拙无比,趴在锅底吹火,结果风向突变,火苗蹿回来,把他的眉毛胡子烧了一大把。
姐姐说:“那么多仆人,你何必自己受这苦?”李勣回答:“不是没人可使唤,只因姊你老了,我也老了。能为姊亲自煮粥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是的,老了!打下高句丽,已经耗尽了李勣的精气神。所以,到了总章二年(669年)十一月,李勣病重了。
李治听到这消息,把李勣在各地的子弟全都召了回来,令他们去伺候李勣。同时,李治与太子李弘命人到处寻找良药,都给李勣送去。对皇帝与太子送来的药,李勣勉强服用,而自己的子弟请来的医生,李勣一概不许他们进门。他对子弟们说:“我本是山东农夫,遇到圣明的皇帝,官位做到三公,年龄将近八十。我这命运已经够好了,不必再找医生了。”
忽然有一天,李勣对他弟弟李弼说:“我今天觉得好多了,你把家里人都叫来,我们高兴高兴。”于是,子孙们都来了,喝了几杯酒。李勣坐正了身子,对李弼,也是对下面的子孙们说:“我自己觉得,这次是过不去了,所以今天把你们都叫来,是想与你们告别一下。”
下面顿时一片抽泣声,李勣示意他们都平静下来,说:“你们不必悲泣,听我说一些要紧话。”
下面安静了,李勣徐徐说道:“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一生辛苦,也算挣来了一门富贵,指望能惠及子孙,却被不肖子房遗爱、杜荷一脚踢得荡然无存。你们万万不可仿效房遗爱、杜荷这样的人。”
说到这里,李勣转向李弼说:“我的这些子孙,从今往后托付给你。我死之后,你即刻入住我这屋子,抚育幼小,观察教诲,如有品德恶劣、交往坏人的,你先把他打杀了,然后再上奏君王。”
李弼流泪答应。
李勣又说:“我看如今人埋葬亲人,都陪葬金银玉宝,其实大可不必。我死之后,只用白布素车,棺材之中不要放任何珠宝,穿着常服就行,另外放一套朝服。如果真有阴间,我可以穿着去见先帝就行了。你们如果违反我这话,就如同戮我的尸体。”
这话说得重了,子弟们只能点头答应。
这以后,李勣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于十二月初三与世长辞,时年七十六岁。
李治听到这消息,大为悲痛,给李勣赠了好几个顶级头衔,下令将他陪葬在昭陵近旁。李治还仿效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为李勣筑的坟像阴山、铁山和乌德鞬(jiàn)山,以纪念他灭突厥、薛延陀等的大功。
因为李勣去世,李治废朝七日。重要的大臣去世,皇帝为表示悲痛,取消朝会,一般就一天,已是死者莫大的哀荣;三天就算非常重要的人物了,比如房玄龄、尉迟敬德;极个别有五天的,整个唐代也只有魏徵、郭子仪等三四个人;废朝七天的,大唐三百年中,只有李勣一个。其实还另有一个废朝七天的,可是不被史家认可,下文还将述及。
李勣为了保住子孙的饭碗,可谓苦口婆心,考虑得很周全了。可惜,即使像他这样的智者,也难料到将来。
李勣去世的时候,是大唐疆域最广阔的时期——西到波斯,东至朝鲜半岛,北括今贝加尔湖,南及今越南大部。
可惜,这仅仅是昙花一现。
大唐费了二十多年的功夫,牺牲战士众多,耗费钱粮无数,消灭了高句丽、百济,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新罗。
当年新罗被高句丽、百济联手欺凌,眼看江山不保,因此对大唐百般恭敬,好话说尽。大唐对高句丽、百济的用兵,也都是因为他们攻打新罗而起。可以说,新罗是在大唐的羽翼之下才得以生存。
然而,高句丽、百济刚刚灭亡,新罗就变了张面孔。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薛仁贵被从安东都护任上调走,高句丽国内立刻就起了反叛。李治命高侃带兵前去平叛,这些叛乱的人不敢与高侃作战,向南去投奔了新罗。
新罗并没有把这些人抓起来交给大唐,反而将他们收留,作为自己的军队使用了。这件事,大唐忍了,没有说什么。
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高侃与高句丽反叛的残余部队交战,新罗竟然派兵来支援高句丽,被高侃打了回去。这是新罗第一次与唐军作战。
咸亨四年(673年)闰五月,唐军将领、靺鞨人李谨行与高句丽的反叛势力作战,这些反叛势力又一次南下去投奔了新罗。
新罗此时大量吸收高句丽的残余人马,又派兵侵占原来百济的地盘,终于激怒了李治。
上元元年(674年)正月,李治起用七十三岁的刘仁轨为总管,李弼、李谨行为副总管,命他们率军前去征讨新罗。同时,李治撤销了先前封给新罗王金法敏的官职。金法敏的弟弟金仁问此时在大唐,李治便任命金仁问为新的新罗王,让他回到新罗去,组建新的政权。
刘仁轨在今韩国首尔附近的七重城与新罗大战,大败新罗军队。按理说此时他应该乘胜前进,一举消灭新罗。但不知为何,李治却下令刘仁轨率军回国,可能与当时吐蕃强盛,大唐要准备对吐蕃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有关。
虽然刘仁轨回国,但李谨行率领的剩余军队,对新罗依然是强大的威胁。他向南继续前进,在买肖城三次打败新罗军队。
再打下去,不但刚夺取的百济旧地要丢失,恐怕新罗的固有领土也保不住了,新罗王金法敏害怕了,派遣使者来大唐谢罪。李治原谅了他,又重新任命他为新罗王、鸡林州大都督。
从此,新罗与大唐的藩属关系稳定了下来,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新罗自称“大唐新罗国”,使用大唐年号,与大唐的来往十分密切。
但新罗占领的百济和高句丽领土并没有归还,大唐也默认了这一既成事实。从此,大同江以南的地区全都归属了新罗。
这个结果对李治来说并不算满意,但此时要全力对付吐蕃,武皇后及许多大臣反对继续征讨新罗,他也只好顺水推舟了。
不过,李治还是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分别重新册立高藏和扶余隆为朝鲜王和带方王,让他们回到故土,安抚他们的民众,想用他们的力量来牵制新罗。
不料高藏回到辽东,竟然再次谋反,李治只好又把他召回来流放了。扶余隆则畏惧新罗,不敢回到故土,不久死去。高句丽、百济王族于是灭亡了。
此后,大唐在朝鲜半岛便处于退让状态。不久,大唐把平壤的安东都护府迁回到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把在百济设立的熊津都督府迁回建安城。
辛辛苦苦数十年,大唐只得到了辽东和朝鲜半岛部分地区,新罗则成为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