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开始,大唐对高句丽进行了多年不断的打击,至此已经二十一年了,却始终没有拿下,这已经成了大唐的耻辱。现在,泉男生来投,让李治君臣看到了捡便宜的希望。
乾封元年(666年)十二月,李治委派德高望重又有征高句丽经验的李勣担任征高句丽的总指挥,副手包括刘仁轨、郝处俊、庞同善、契苾何力等。
这一年,李勣已经七十三岁了。
出发之前,李勣把自己的女婿杜怀恭叫来,想让他和自己一起去前线,也立一点功勋。谁知这家伙并不热衷功名,先推辞说家贫,要养家,李勣替他养了;又推辞说没马也没奴仆,李勣替他备了。这下杜怀恭没借口了,只好躲到山里去了,临走时还对人说:“我岳父邀请我到军中,是想杀我来立军法。”李勣听到这消息,流泪说:“杜郎旷达放纵,看来是真的。”只好让女儿和这家伙一起穷一辈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率大军渡过辽河,把第一目标坚定地指向了新城。
当年随唐太宗攻高句丽的时候,就因为没有攻下新城,等于在自己后方给高句丽留了个门,高句丽军随时可以从浑河河道出来袭击唐军后背,致使唐军不敢长驱直入。李勣二十多年来一直为这个战略错误后悔,所以这次一渡过辽河就对将军们说:“新城是高句丽西部要害之地,不先攻下这里,其余的都不容易攻下。”便令大军猛攻新城,城中的百姓绑了城主出来投降。攻下了新城,其他的就容易了,李勣继续前进,一连攻下了十六座城堡。
李勣这次走的是与唐太宗当年不同的进攻路线。唐太宗是沿着辽河平原向东南推进,就好比走的是高句丽的正门,碰上的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精兵,而李勣这次从新城向扶余川推进,好比走的是高句丽的偏门,望风而降的城堡非常多。
高句丽自然不甘心丢失新城,派兵来收复。高侃此时还在新城,薛仁贵在他麾下任职。高侃被高句丽兵击败,薛仁贵率军来救,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五万多人,又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这三座城都在今辽宁省东部山区一带。
薛仁贵一军只有三千多人,却想趁着连胜的势头,去攻打扶余城(学界对此城的位置还未有定论)。这就有点自不量力了,军官们都劝说道:“扶余城是高句丽重镇,有重兵防守,我们这么点兵,去了不起任何作用。”
薛仁贵说:“兵不在多,就看怎么用了。你们看我的。”他带着三千兵直扑扶余城下。
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来的兵多了,扶余城中的高句丽军还不一定敢出来,来的兵少,他们就有点想捡便宜的意思了。
扶余城守军倾巢出动来打薛仁贵,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碰上的是唐军中最骁勇的将军,一仗下来,被薛仁贵斩首一万多。而且,败兵被薛仁贵紧咬住不放。薛仁贵直接跟在后面,冲进了扶余城,这座号称坚固无比的扶余城被薛仁贵一战拿下。
这到底是谁捡谁的便宜?
扶余城丢失,在高句丽国中造成了巨大震撼,扶余川中四十多座城堡一齐放弃抵抗,不战而降。这时是总章元年(668年)二月。
李勣战略正确,薛仁贵勇不可当,高句丽人心不齐,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唐军的这次战役进展得相当顺利。
泉南建从平壤又派了五万人马来,想夺回扶余城。此时李勣的大军已开进到今辽东丹东附近。双方相遇,大战一场,高句丽损失三万多人,只好又退了回去。
李勣顺势攻下大行城,又在鸭绿江上击溃高句丽守军,追击二百多里,再没有遇到强势抵抗,顺利到达平壤城下。
到了一看,李勣不由吃一惊,这里已经有一支唐军了。
原来契苾何力的这一路军趁高句丽主力对付李勣之机,一路所向披靡,比李勣大军的行动更快。
李勣、契苾何力二人率领的唐军和少数民族军队,加起来最少有五十万人,将平壤城死死围住。
李治派了个人来军中慰问,回去以后,李治问这使者:“你看这次攻打高句丽,能成功不?”使者回答:“必定攻克。”
李治又问:“为什么?”使者回答:“高句丽内部分裂,泉男生真心投降我国,高句丽的底细如今都被我们知道了。高句丽连年饥馑,百姓苦不堪言,人人都认为国家要灭亡了。而我国民富兵强,士气正盛,陛下圣明,将帅尽力。因此,攻克高句丽指日可待了。”
这话虽然有逢迎的成分,但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分析基本还是中肯的。不自量力地与大国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战争,又加上内部分裂,高句丽此时接近油尽灯枯了。
这才使大唐捡了个大便宜。
李治又问:“军中诸位将军,谁最出色?”使者回答:“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治军严明;高侃果断有谋;契苾何力统率有方。但说起尽忠为国,日夜操心,他们都比不上李勣。”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李勣在平壤城下已经围攻了一个多月,高句丽人再没有了以前的坚韧,国王高藏与泉男产先出城投降,李勣以礼相待。
泉南建依然不肯投降,还在负隅顽抗,甚至还派兵出来与唐军交战,全都被打了回去。泉南建这才闭门死守。
其实泉南建并没有军事指挥能力,他依靠的是僧人信诚,此时便把军事指挥权都委托给信诚了,自己每日只是借酒浇愁。
信诚自然不愿意陪着泉南建等死,秘密派人来与唐军接洽,说自己愿意作为内应。五天以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一拥而入,登上城墙放火。
泉南建见回天无力,便抽刀自杀了。唐军攻入他的官邸,发现他还没死,便替他包扎伤口,活捉了送到李勣面前。
这下,高句丽是真的灭亡了。
大军班师,在路上接到李治诏书——先押着高句丽俘虏去昭陵前献俘,然后再进京城献俘。
十二月,李勣等从昭陵回到长安,自然又是一番盛大仪式,李勣等将军各有封赏,不必细说。
泉男生自然也封官不小,高藏、泉男产也都有官职,泉南建被流放贵州一带。
百济的扶余丰被刘仁轨打败后寓居高句丽,这次也一块被俘虏,被流放岭南。
其实高句丽的人口还不如百济多,只有六十九万多户,城堡也只有一百七十六座。李治下令在高句丽建立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用高句丽人和汉族人共同治理;又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统辖这九个都督府和四十二州;任命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率军两万人镇守高句丽。
薛仁贵在高句丽的治理很有仁者风范。他抚恤孤残,恢复农业,但高句丽的民众还是时常有反抗。李治于是下令,将高句丽的三万八千多户人迁移到江淮以南等空旷的地方,在高句丽只留下那些贫弱之民,以削弱高句丽的实力。
高句丽的国运走到了尽头,而灭亡他们的李勣,此时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