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李治任命苏定方为大总管,率水陆十万大军,去讨伐百济。
原因都不用再猜了,肯定是百济仗着有高句丽为后援,又打新罗了,新罗王金春秋又来求救了。朝鲜半岛这几年的形势,太没有新意了。
苏定方就是来增加新意的。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国土范围基本就是今天韩国的西半部。
苏定方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的成山镇出海,横渡黄海,在今天韩国群山市的锦江入海口,与前来阻击的百济军相遇。
百济军据守江口。苏定方军的前锋从左岸登陆,抢到了一片滩头阵地,然后依山布阵,与百济军大战。后面唐军的船帆布满海面,士兵接连不断地登陆。百济军支撑不住,死了几千人,其余的四散而逃。
锦江在唐代称熊津江。苏定方下令沿着熊津江水陆并进,江中的船只首尾相接,岸上的陆军鼓声震天,与偷袭都曼时的行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苏定方用兵,或者声动九天,或者潜行隐匿,或者白刃直入,或者坚不可摧,可谓变化无穷而拿捏精准。
为什么没有遇到抵抗?因为百济在憋大招。
百济的都城名叫居拔城,在今天韩国忠清南道的扶余郡。
离都城还有二十里的时候,百济的大招拿出来了,派大军前来迎战。这可不是一支小部队,百济全国的兵力都集合在这里了。
百济自知实力不足,因此并不分兵守土,而是将全国的兵力集中起来,希望利用优势兵力一举击败唐军。这支百济军的总人数,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当时百济全国有七十六万户这个数字,可以得知人数不会少于数十万。
这是双方主力的大决战。这么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唐代官史竟然描写得相当简略,只是说双方大战一场,唐军大胜,斩杀对方一万多人,然后乘胜追击,进入都城外部,围困了都城。
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逃跑到北部边境。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自封为百济王,打算率领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可惜,他们内部人心却统一不起来。
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对左右说:“国王与太子都还在世,叔父却自立为王,不管能不能打退唐军,叔父都容不下我们父子了。”因此,扶余文思带着他的部下翻城投降了苏定方,城中百姓全都跟着他投降,扶余泰也制止不住。
苏定方派人接应扶余文思,趁机登上城头,竖起唐军旗帜。扶余泰势穷力孤,只好开门投降。
消息传开,在北部避难的扶余国王走投无路,与太子和各城的城主一起回来,投降了唐军。苏定方一战平定了百济。
百济全国分为五部,下设三十七个郡,二百座城池,都被苏定方分兵占领。很快,李治的诏书传来,命将百济划分为五个都督府,任命百济的酋长担任都督、刺史。官员与百姓的生活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只不过这里现在是大唐的国土了。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苏定方回军洛阳,又在洛阳宫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这是苏定方第三次消灭蕃国、生擒国王归来。
这次归来,苏定方见李治的气色很是不好,同时也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原来,李治这段时间以来,经常头昏,视力也下降严重,奏章看不来,便经常让武皇后替他处理政务。武皇后聪明机智,又有文史基础,很多事处理得比李治要高明得多,李治大为佩服,便让她放手去做。因此,大唐的国权,渐渐落到了武皇后手里。
李治的这种症状,看来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都是高血压的表现。他此时才三十三岁,这些症状出现得有些过早了。
虽然健康状况不佳,李治还是有些雄心壮志的。如今百济灭亡,剩下高句丽孤立无援,李治就想亲自去摘下这个果实。
十二月,李治任命了几位总管——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和程名振,令他们率领四路大军,后来又增加了萧嗣业一路,分头去攻打高句丽。
在李治的计划中,这些人都只是前锋,他将要亲自率领大军作为后续,一举消灭高句丽。不过这个行动遭到了武皇后的反对,李治只好作罢。
在派出的这五路军队里,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没有任何官衔,也不是士兵,而是以白衣身份在军营里效力。白衣代指普通百姓,当时的服装颜色是有规定的——除了皇帝专用的黄色外,大臣的衣服越鲜艳,就表示级别越高,比如三品官和宰相穿紫色的,九品小官只能穿浅青色,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是白色了。
这个白衣人就是刘仁轨,他是一代名臣,一生有三次大难不死。
刘仁轨年轻时在陈仓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当县尉,县里有个折冲都尉叫鲁宁,这是个高级武官,一般是四品,县尉才九品。
鲁宁仗着自己官大,不服地方官管理,在乡里横行霸道,干了许多不法的事情,陈仓县的历任官员都拿他没办法。刘仁轨亲自上门再三警告,鲁宁还是不思悔改。刘仁轨派人把他抓来,鲁宁觉得这县尉不敢把自己怎么样,高声谩骂,刘仁轨命人一顿棍棒把他给打死了。
唐太宗听到此事,大怒,说:“什么县尉,敢杀我的折冲?”下令将刘仁轨赐死,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令将刘仁轨押解到京师,他要亲自审问。
刘仁轨见了唐太宗,神色很淡定,坦然回答唐太宗的问话,说:“鲁宁对着臣辖下的百姓侮辱臣,臣确实是一时气愤,打死了他。”
魏徵正好在旁边,问唐太宗:“陛下知道隋朝为什么灭亡吗?”
唐太宗反问道:“为何?”
魏徵说:“隋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百姓太强而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就像鲁宁这样。”鲁宁虽然官职高,但在乡里,他就是民,按道理是要服从地方官员管理的。
听了魏徵这话,唐太宗幡然醒悟,不但赦免了刘仁轨,还给他升了官。
这是第一次死里逃生。
第二次死里逃生,情况更复杂一些。
到了李治时期,显庆元年(656年),刘仁轨这一年五十六岁,本来是担任给事中的,因向皇帝禀报了宰相李义府犯法的实情,得罪了李义府,被贬为青州刺史。
但这事并没有完,李义府还记恨着他,有机会就想害死他。
这次李治派契苾何力等五路大军征高句丽,本来刘仁轨负责督办海运,但是在海上遭遇风浪,船沉了,损失很大。
这时候李义府又对李治说:“不杀刘仁轨,无法向百姓交代。”一心想置刘仁轨于死地。
李治虽然昏庸,但这人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太爱杀人,恰好也有人为刘仁轨叫屈,李治于是免了刘仁轨一切官职,让他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在辽东军中效力。
这是第二次死里逃生。
紧跟着就遇到了第三次死里逃生,这一次很有戏剧性。
刘仁轨到了前线,病了。这一天在高句丽的一座城下,半躺着看唐军兵士们攻城,突然来了个老兵,正坐在刘仁轨前面,挡住了他的视线。
刘仁轨请这老兵让一让,谁知这家伙很不讲理,恶声恶气地说:“你想看,我也想看。我就要坐这里,关你什么事?”
刘仁轨见这家伙这么蛮横,只好不吭声了。
那老兵正得意地看着,突然飞来一支冷箭,正中老兵心窝,他当场就死了。假如没有这老兵,这一箭射中的就该是刘仁轨了。
经过了这最后一次大难不死,刘仁轨很快就转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