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是个儒士,对佛教始终不太尊敬,同时他又是宰相,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对佛教也有很大的意见。
武则天登基之后,佛教在中国非常兴盛。很多富人都剃光头发,自称是僧人,来躲避赋税和徭役。也有很多僧人,借着佛教活动大肆敛财。
姚崇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李隆基抑制佛教,淘汰那些不合格的僧人。李隆基采纳了这建议,命官府将那些假僧人、不良僧人强制还俗,这样既减少了社会的寄生虫,还增加了财政收入。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下诏书,禁止各地建造佛寺,又禁止官员家庭与僧尼、道士交往,禁止民间制造佛像,抄写经文。
姚崇施政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增加朝廷的收入,使得国家财政充裕。
姚崇施政的第二特点,就是规范官员的任命程序,淘汰不称职的官员。曾经有亲王直接向李隆基请求给某人升职,李隆基抹不过情面,同意了。这事到了姚崇这里,他坚决不同意,卢怀慎这时也很给力,与姚崇一起,劝说李隆基:“以前跟陛下商定,官员任免,必须经过吏部和兵部的筛选考核。如今像陛下这样,给自己的亲近之人直接赐官爵,这是乱政。”李隆基到底是明君,立刻就收回了成命。自此以后,走后门谋取官职的现象再也没有了。
姚崇施政的第三个特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当时农业丰收,为了避免粮价太低而损害农民利益,朝廷下令:在各地设立常平仓,以高于市场价三个钱的价格收购粮食;如果遇到灾年,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钱公开出售。
姚崇施政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不畏权贵。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在京城欺凌百姓而遭御史弹劾后,薛王跑到李隆基面前为舅舅求情。李隆基不好意思,便命宰相商议。姚崇、卢怀慎一同回奏:“王仙童的罪状很清楚,御史弹劾得正确,没有宽恕的理由。”因此,王仙童被严惩。此后,外戚豪强们都消停了,不敢惹事了。
当然,姚崇干了这么多得罪人的事,若缺失了李隆基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而李隆基此时一门心思想治理出个清平世界来,不但全力支持姚崇,自己还做了很多表率。
武则天、李显时期,以许敬宗、宗楚客、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人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奢靡成风,房屋、车马、服饰等无不华丽贵重,这种风气也延续到了李隆基登基以后。为了扭转这种风气,李隆基在真正执政的第二年,就下令将自己的车马服饰上的金银、宫中的珠宝玩物都交给有关部门重新熔化,然后用作军国的经费;又命把大量的锦绣服装在大殿前一把火烧了,显示自己要与奢华决裂;同时规定,除了皇后和贵妃,宫中的其他人不许穿锦绣衣服;还把将作监的织锦坊给裁撤了。
李隆基还把武则天建的天枢等形象工程给扳倒,命工匠重新熔化成铜材,作为铸钱的原材料。
当时民间有人造谣,说李隆基将要在民间大选宫女。李隆基听说这事以后,大张旗鼓地在宫门外放出了许多宫女,让她们各回各家,然后对百姓说:“我宫里现有的宫女,都要放出,又怎么会再大量选入?”
那位替李隆基立过大功的崔日用,有个堂兄叫崔日知,此人有平定李重福叛乱的大功,任职京兆尹。此时李隆基把雍州改称京兆府,长官称为京兆尹;洛州改为河南府,长官称为河南尹。崔日知仗着自己有功,贪财暴横,干了许多违法事。御史大夫李杰准备弹劾他,不料崔日知实在狡猾,先跑到李隆基面前告李杰的状。
李隆基命人调查以后,弄清楚了崔日知是诬告,便命朝臣讨论这事,有人说:“御史台本来是监察机构,如果被奸人恐吓,那御史台就可以废掉了。”李隆基便让李杰官复原职,而将崔日知贬到外地去当了县丞。抑制功臣外戚,重用良吏,是李隆基此时的主旋律。
却不料,正在这风口上,外戚们却弄出一件惊天大事。
李隆基的正宫王皇后有个妹夫叫长孙昕,和李杰有点小矛盾。有一天,李杰到长安城里的街坊中看望他的姨母,仆人留在门外。长孙昕带着仆从刚好路过,便命奴仆殴打李杰的仆人。李杰在里面听见,急忙出来阻止,却不料也被痛殴了一顿,官帽、官服都被扯坏了。
长安城的东半部归万年县管辖,不一会儿,万年县令和金吾卫的人都来了,这才把李杰给救了出来。长孙昕被当场抓获,准备送到万年县公署关押。
正在这时,又冲来大概二百多骑,公然将长孙昕抢走,然后扬长而去。
在场的人大多都认识这带头的家伙,他就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长安城,满城人都等着看李隆基怎么处理。万年县、金吾卫和李杰本人都写了奏章,向李隆基报告了当时的情景。李杰还说:“臣的身体流血负伤,臣都不太难过,但臣的冠冕却是代表着国家的权威,被人如此侵犯,这是侮辱国家,臣为此深感悲哀。”
李隆基接到奏章,十分生气,可是没等他发火,王皇后就跑来,跪在地下哭着哀求:“陛下不记得那年您生日,连一碗汤饼都没有,是我父亲脱下身上的锦半袖,才换来一斗面,为您做了一顿汤饼吗?”
李隆基好为难,最后只好在大殿上做出十分震怒的样子,命将长孙昕一顿棍棒打死,对王仁皎则一个字都没提。
没处罚王仁皎,李隆基有些理亏,只好跟李杰说好话:“长孙昕是我的亲戚,我没能管束好。虽然处死了他,但这事还是不足以向你谢罪,希望你不要太介意。”言下之意就是:我岳父的事,你也就别再说了。
李杰能有什么办法?只能给李隆基个面子,不再找王仁皎的麻烦了。
总之,开元时代初期,李隆基励精图治,姚崇施政有方,下面又有李杰等贤臣良吏。因此,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政治清明、官员精干、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面貌。大唐这个国家,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能有这么好的局面,姚崇的功劳是很大的。可是,即使是姚崇这样的贤才,他也是有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