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与皇帝讨价还价

终于,有人飞马来禀报:“同州刺史姚崇奉诏而来。”

李隆基大喜,立刻下令:“让他到这里来。”

姚崇来了,六十三岁的他,依然步履矫健,远远就下马,快步来到李隆基马前行礼。

李隆基面带笑容,第一句话先问:“你会打猎不?”

姚崇也笑了,回答说:“臣小时候是孤儿,不识字,捕猎就是臣的谋生本事。后来遇到名士,给臣讲了一番道理,臣才发奋读书。如今虽然年龄大了,但小时候的那些本领,照样能拿出手。”

李隆基更高兴了,说:“那你就来试试。”

姚崇也来了兴致,当场一顿操作。他还真是个老手,获得的猎物很多。

这君臣二人,哪里有明君贤臣的样子?一见面就先搭伙玩上了。

其实李隆基是有深意的,他是要先看看姚崇的身体怎么样。姚崇自然也明白他的心思,因此也卖力表演一番。

见姚崇的身体状况很好,李隆基打定了主意。他骑在马上,很随意地对姚崇说:“我好久不见你了,有很多事都想问问你的意见。这样吧,从今天起,你就在宰相班里行走。”

这里的行走,原意是指朝会时的排序位置,后来也发展成为任职的意思,只不过是一种不太正式的任命。

姚崇听了这话,没有吭声。李隆基有些诧异,但也没说什么,继续策马往前走了。

“宰相班里行走”,再不济也是个“同宰相”的意思,要是别人早就欣喜非常了,可姚崇面无表情,也并不与张说、刘幽求等人走在一起,而是远远地跟在后面。

李隆基走了一会,发现姚崇没有跟上来,于是勒住马等他。等了好一会,姚崇才来了,李隆基问:“你为什么这么慢?”

姚崇不慌不忙地回答:“臣品级低,不应该在宰相行列里面走。”

李隆基心里明白,笑了,回头对身边的侍从官说:“拟诏,姚崇可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是当然的宰相,品级都是正三品。其他官职的人,要是兼任宰相,哪怕本来是正一品,也得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几个字。

这下是正式任命了,姚崇该满意了吧?

可是,姚崇依然没有谢恩。

李隆基大为惊讶,正想问问姚崇,宦官来禀报:前边已经准备好了午餐,请陛下前去用膳。

到了用餐地点,李隆基命宰相们都坐下。

姚崇与崔湜等人的区别就是:姚崇是有崇高理想的政治家,他追求的并不是官位本身,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施政,那这个官位他可以不要。

因此,姚崇没有坐,而是来到李隆基面前,行了个大礼,然后说:“陛下任命臣为宰相,臣没有谢恩,原因是臣有十件事想先奏明陛下。如果陛下认为这十件事不可行,则臣不敢接受陛下这任命。”

出任宰相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姚崇竟然还要讨价还价!李隆基深感意外,但他还是鼓励姚崇说出来:“你只管讲,我看看到底可行不可行。”

姚崇看来确实思考过很久了,当下侃侃而谈:“第一条,自从则天皇后执政以来,我朝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臣请求从今以后,改用宽仁之政,可以不?”

李隆基回答:“这正是我期望你去做的事。”

姚崇又问:“第二条,我朝自从薛仁贵、李敬玄在青海大败以来,并没有真正检讨边疆政策。臣请求从今以后三十年,不再主动对外用兵,可以不?”

李隆基回答:“可以。”

“第三条,臣请求宦官不再干预政务,可以不?”

“我很早就这样想了。”

“第四条,则天皇帝以来,武氏、韦氏外戚都占据要害部司,几乎倾覆国家。臣请求从今以后,外戚一律不许干预朝政,并停止一切斜封官、员外官等,可以不?”

“这是我素来的心愿。”

“第五条,宠臣犯法,臣请求不要特赦,一概交由司法机构公正处理,可以不?”

“这个我也痛恨很久了。”

“第六条,臣请求在国家赋税之外,杜绝地方上一切额外的进贡,刹住这种献媚的风气,减轻百姓负担,可以不?”

“我同意。”

“第七条,则天皇后、中宗和当今太上皇都曾经大兴土木,建造殿阁、寺院。臣请求从今以后,杜绝一切大规模建造,可以不?”

“我看见那些大费民力的建筑,心里就感到不安,又怎么会再去做?”

“第八条,臣请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可以不?”

“当然可以。”

“第九条,臣请求从今以后,所有臣民都可以对陛下直言劝谏,而陛下要诚心接受,可以不?”

“我可以做到。”

“第十条,高宗信任则天皇后,让她参与政事,以至于最后国号被改,几乎亡国,皇族死亡殆尽,这个教训太惨痛。臣请求陛下颁布法令,永远禁止后宫干预国事。”

这话触动了李隆基心里的痛处,他想起了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兄弟们时不时都会被则天女皇派人打一顿,顿时眼泪流了下来,说:“这个教训,可谓刻骨铭心。”

姚崇说完这十条,见李隆基全都答应,心里大喜,对李隆基再行了个大礼,说:“陛下能答应这十条,今天便是陛下新政的开始之日。臣实在太幸运了,能遇到您这样的明君,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臣愿意竭尽心力,辅佐陛下开创一段太平盛世。”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与六十三岁的姚崇,观点如此合拍。他们的这一段对话,便是此后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说完了这些话,这两个人都放松了下来。李隆基微笑着对姚崇说:“坐下吧。”

姚崇回头看了一下,选择坐在张说的下首。

张说急忙站起来,请姚崇坐在首位。两个人一时谦让,谁都不肯坐下。

李隆基问张说为什么谦让,张说回答:“姚崇是先朝元老,按资历应该坐首位。”

李隆基又问姚崇,姚崇回答:“张说是中书令,以中书省来说是主人;臣是兵部尚书过来兼任宰相,按理是客位,不应该坐在首位。”

李隆基考虑了一下,说:“那就以制度为先,张说坐首位吧。”

这两个人看起来谦逊有礼,其实从这时起,就已经开始了明争暗斗。

事实证明,张说最早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姚崇进入宰相队伍以后,李隆基每次有政事询问宰相,姚崇对答如流,别人都只剩下了点头同意的份儿。

当然,这是姚崇本身有能力。他在则天女皇时期、李旦时期,加上如今的李隆基时期,三次担任宰相,都兼任兵部尚书。万里边疆上六十多万常备军,每个军镇、屯所甚至烽火台的人马器械数量,他都熟记在心;每位边将的才能优劣,他也都了如指掌。

边防之外,姚崇施政方面也有卓越见解。很多难题,到他那里,简直就不是事儿。他总是随机应变,主意无穷。

渐渐地,李隆基有事只问姚崇,似乎宰相队伍里只有他一个人。

这下,张说是真的恐慌了。他秘密地去找了一个人,让这个人出面帮他说话,试图挽回自己的颓势。

张说的这一招能否奏效? KDz4Bk3cNQMDA4xo4pn8Lo7M0RUz3E+c3dXIhaJpXVa6gXN3Xch1bdAuZVfAat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