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0节
不以万骨换功名

王忠嗣在河西、陇右节度使任上,发现了两个人才,予以重用。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盖世名将。

第一个是哥舒翰。他是突骑施的哥舒部落人,父亲曾担任过安西副都护,家里很有钱。哥舒翰比王忠嗣还大五岁,年轻时候在长安,天天喝酒赌博,喜欢做一些侠义之事。

哥舒翰四十岁时,父亲去世。他是少数民族,没有那些守孝的习俗,不回去奔丧,长安城里的县尉因此看不起他。

哥舒翰一气之下,发誓要做一番事业。于是他来到河西,应募入伍。

哥舒翰为人豪爽又义气,在军队这种环境里如鱼得水,很快就崭露头角。

王忠嗣到任以后,将哥舒翰提拔为自己亲卫军的首领。哥舒翰爱读《左氏春秋》《汉书》之类,又出手大方,部下们都很拥护他。

王忠嗣曾经派哥舒翰出兵,有一个地位和哥舒翰相同的军官被派担任哥舒翰的副手。这人心里不服气,见了哥舒翰不行礼,哥舒翰当场把这人打杀了。这下全营士兵都两腿发抖,没人敢对哥舒翰的命令违抗丝毫。

又有一次吐蕃入侵,从山上分为三列冲下来,哥舒翰上前迎战,却不料枪杆折断了,哥舒翰就用这半截枪把这三列敌军全都打落马下。由此,哥舒翰威名大震。

后来王忠嗣任命哥舒翰为河源军使,驻守今青海省西宁市一带。当时河源军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带军垦种粮,却每年颗粒无收,因为每到麦子成熟时节,吐蕃人就来抢收,唐军毫无办法,自嘲地将这一带称为“吐蕃麦庄”。

哥舒翰到任以后,又是麦熟时节,吐蕃人又明目张胆地来收割了。

哥舒翰先派军在吐蕃回去的路上埋伏,自己另带一些人马,在麦田里隐蔽起来。

吐蕃人来了,大剌剌地下马,解下铠甲,开始割麦。

等吐蕃人收割得差不多了,哥舒翰率军一波猛冲,吐蕃人抵挡不住,回马就跑。

事先埋伏的唐军在前拦截,哥舒翰在后夹击。哥舒翰善于使枪,追上敌兵的时候,常把枪搭在敌兵肩上,大喝一声,敌兵自然回头来看,哥舒翰便一枪刺穿敌兵咽喉,然后挑起来往空中一扔。他身后紧跟着一个家奴,名叫左车,十五六岁,也很有力气,便会立刻跳下马,把敌兵首级割下。这主仆二人,在战场上常常这样配合。

吐蕃五千骑兵连一匹马都没能逃回去。从此,吐蕃人再也不敢来收麦了。

有了这样的战绩,升官自然没问题。在王忠嗣手下,哥舒翰的官位直线上升,后来担任了节度副使。

王忠嗣提拔的另一个人才,是李光弼。他的父亲就是归顺了大唐的契丹名将李楷洛。

李光弼比王忠嗣小三岁,从小就很严肃,不干那些小孩子嬉闹的事。长大以后,李光弼性格沉稳果断,不苟言笑,能深谋远虑,骑射功夫也很出色。他虽然不像哥舒翰那样勇冠三军,但却更受王忠嗣赏识。王忠嗣常对人说:“将来能接管我的兵马的,必定是李光弼。”于是放着手下大批的老将不用,单单任命李光弼为兵马使。兵马使是节度使手下最重要的军事主官。

哥舒翰、李光弼二人,感激王忠嗣的知遇之恩,自然事事要为王忠嗣着想。

天宝六年(747年)十月,发生了一件事,让李光弼很替王忠嗣担心。

事情源自石堡城,这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盖嘉运手中丢失,此后唐军一直未能夺回。

李隆基想让王忠嗣大举进兵,去夺下石堡城。王忠嗣给李隆基上奏章,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倾余力在那里防守。我军屯兵坚城之下,不损失数万人,恐怕难以攻下。臣并非胆小怕战,只是担心得不偿失。不如我军厉兵秣马,等待吐蕃有变,然后伺机夺取。”

石堡城其实并不是城,是天然形成的两个高山平台,看上去像一座城,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小路可以登上去,进攻兵力无法展开,所以很难攻打。

大唐天子的话,王忠嗣竟然敢反驳?李隆基心里就有些不快了。

然而想投皇帝所好的人太多了,有一个叫董延光的将军,主动请求去攻打石堡城。李隆基很高兴,令王忠嗣派兵帮助董延光。

王忠嗣不得已,只好接受诏书,但并未全部满足董延光的要求,而是都打了些折扣。这让董延光心里就生出怨恨了。

李光弼知道这事以后,急急忙忙来见王忠嗣。

李光弼走到王忠嗣堂前的庭院中。王忠嗣在台阶上已经看见他来了,问:“李将军有什么事?”

李光弼回答:“来商议军事。”

王忠嗣有点奇怪,问:“什么军事?”

李光弼走到近前,说:“有一件事,我不得不对您直说。我知道,您爱惜士卒,不想全力支持董延光,但是天子诏书已经下达,您迫不得已才派兵给董延光,其实心里是不希望他成功的。”

见王忠嗣面露诧异之色,李光弼接着说:“我为何这么认为?其实原因很简单,您派出数万大军,却没有悬下重赏,士卒们怎么会拼死去攻打?您久经沙场,不可能不懂这道理,所以我认为您是故意的。”

王忠嗣虽然没说话,但脸上的神色已经承认了。

李光弼接着说:“我也并不认为您这样做不对。只是这事本来是天子的意思,董延光如果不成功,必定会把责任推到您身上。我很为您担心。您的府库充裕,为什么舍不得拿出几万段丝绸,许下重赏?这样,那些人就找不到攻击您的借口了。”

王忠嗣长叹一口气,说:“李将军,你的话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你是真心爱护我。可是,我平生的志向,并不是个人的富贵。如今冒着牺牲数万大军的风险去攻打一座石堡城,攻下了,对大局没太大益处,攻不下也没多大坏处,所以我不愿意这样蛮干。如果我得罪了天子,大不了回到京城后担任一个羽林或者金吾将军,最坏的情况,也就是贬到边远地区做个小官。我岂能用数万士兵的性命,来换取我一个人的官位?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我决心已下,你不必再劝了。”

王忠嗣这番话说得李光弼大为动容。李光弼致礼道:“我刚才是担心您,所以不敢不直言。听了您这话,我明白了。你的境界是古代圣贤的境界,李光弼心悦诚服。”

果然,这事到最后,董延光无功而返,回到朝廷,向李隆基报告说王忠嗣暗中阻挠他的计划。李隆基听了,很是生气。

奇怪的是,恰在此时,又有一个人来告状了,告王忠嗣准备用武力扶持李亨当皇帝。此人说王忠嗣曾经讲:“我小时候在宫中与忠王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如今我想辅佐他当天子。”忠王就是李亨。

李隆基听到这话,勃然大怒,立刻把王忠嗣召回京城,交由司法机构严加审讯。

司法机构这些人都是看皇帝脸色办事的,管你王忠嗣这话是真是假,很快便拟定了处理意见,建议处以极刑,报请李隆基批准。

因为这事牵连到李亨,李隆基说:“我儿住在深宫,哪里能与外人合谋?这事肯定是假的,你们不必审问这事了,只问王忠嗣阻挠军计就行了。”

正在这时,哥舒翰来了。

王忠嗣被免职以后,河西、陇右的节度使空缺,李隆基考虑的人选就是哥舒翰,所以召他进京。

哥舒翰临出发之前,很多人都劝他多带些财物,以便营救王忠嗣。哥舒翰回答:“如果这世上公道还在,王公这样的人,一定不应该死;如果道义沦丧,带再多的钱都没有用。”因此,哥舒翰两手空空,只带着一腔悲愤来到了长安。

这时候是十一月,李隆基在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接见了哥舒翰。

李隆基与哥舒翰交谈一番,很是欣赏。他当场下诏,任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

谁料哥舒翰说:“臣愿意用臣的全部官爵,换取王忠嗣一条活命。”

李隆基大吃一惊,问哥舒翰为何这样说。

哥舒翰便极力替王忠嗣辩白,说王忠嗣忠心耿耿,为国家立过大功,绝不会有非分之想,王忠嗣的所有罪名都是奸人诬告而来的,自己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李隆基听了这些,不置可否,离开御座,径自往后宫走去。

哥舒翰跟在后面,一步一磕头,声泪俱下,感人至深。

终于,李隆基被哥舒翰打动了。他说:“你不必叩头了,即日回陇右军中,努力杀敌,攻下石堡城。至于王忠嗣,朕宽恕他就是了。”

过了几天,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而哥舒翰义救王忠嗣的行为,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称誉。

哥舒翰回到军中,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在天宝八年(749年)六月,率领陇右、河西的军队,加上部分突厥兵马,以及朔方、河东来支援的一些士兵,一共六万三千人,不惜一切代价,猛攻石堡城。

石堡城的吐蕃守军储存了很多粮食,还准备了大量的檑木滚石,凭借着险峻的地势,一次次打退了唐军的进攻。

哥舒翰攻打了好几天,攻不下来。他急了,把一线军官高秀岩和张守瑜叫来,威胁要杀头。这俩人害怕了,急忙请求再给三天期限。

这二人回到前线,发疯一样地强令军士进攻。兵士大量战死,他们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终于,在第三天,唐军攻破了石堡城。

战果少得可怜,只俘获了吐蕃四百人,而唐军却损失了数万精兵。

一切都验证了王忠嗣的预言。可惜,正确与否,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一年,王忠嗣在贬官之处猝死,年仅四十五岁。

这位以人为本的杰出的军事家,可以看透战场上的一切,却看不透官场上的险恶。他不知道,陷害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同一个人在幕后指使的。 peuB3y+EyjU+8a6HzCBSEr/x32UYNg6yLz2Z2d9M2AX8H5SMF6tp0/o8HHf2cK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