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9节
舍己爱人

杜希望率领的唐军,被吐蕃的优势兵力猛攻,已经有三位将领被俘,眼看就要全军崩溃了。

正在这时,从唐军中杀出一小队人马,当先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军官。他手执长刀,策马冲锋,吐蕃兵无人能挡,不是被斩落马下,就是拨马逃跑。

这军官在吐蕃军中,杀了个来回,砍死了数百敌兵,吐蕃的阵势顿时大乱。杜希望趁机指挥三军猛攻,吐蕃军全线败退,狂奔逃命。唐军在后追杀,战果极其丰硕。

战后评定军功,自然这使长刀的军官是第一名。

杜希望赶紧给李隆基写奏章报告这事,想让李隆基也高兴高兴。

这军官是谁,和李隆基有什么关系?

这人就是开元二年(714年)长城堡之战中英勇殉国的王海宾的儿子王忠嗣。

王忠嗣本来叫王训,王海宾战死的那一年,他才十岁。李隆基给这孩子封了官,并把他接到宫中抚养。

这孩子一见李隆基,跪在地上大哭。李隆基不觉恻然,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就好比霍去病的遗孤,我要把他养大,让他继承父志,也成为一代名将。”因为他是忠臣后嗣,所以李隆基给他改名王忠嗣。

从此王忠嗣就生活在皇宫里,每天与诸位皇子一同向李隆基问安。李隆基也把他当作儿子一样看待,命他与三子李亨住在一起。李亨比王忠嗣小五岁,这两个孩子每天在一起学习、游玩,情同手足。

王忠嗣渐渐长大了,雄壮刚毅,性情严肃,沉默寡言。

因为王忠嗣是勇将的后人,李隆基也常常与他讨论一些军事问题,一说起这些,王忠嗣总是见解超群。因此,李隆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一员良将。”

到了王忠嗣可以单飞的年龄,李隆基试着让他到代州去当别驾,看看他的能力怎么样。

王忠嗣在代州,当地的地头蛇全都老老实实,不敢犯事。

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胆子可以比天大。这年秋天,王忠嗣神秘地离开了代州。

出代州城门向北三十里就是雁门关。王忠嗣出了雁门关,便来到了桑干河流域。

当时这一带还是草原,秋高时节,羊马正肥,王忠嗣来此地的目的就是抢劫。

此时在这一带活动的,可能是突厥人,也可能是奚族人。王忠嗣不管他是谁,单枪匹马就冲上去,竟然无人能抵挡,即使那些号称能射雕的高手,也被他押了回来。

消息传回朝廷,皇子李亨很担心,哭着对李隆基说:“王忠嗣不管遇到多少人,都敢上去斗一斗,我担心他会有闪失。”李隆基当天便下诏,把王忠嗣调回京城。

王忠嗣回到长安,刚好满二十岁。李亨的母亲亲自为王忠嗣主持婚事,待他恩重如山。

后来王忠嗣先后跟着李祎、萧嵩,在军中任职。李隆基知道他表面沉默,内心却很炽烈,常有为父报仇的想法,便嘱咐李祎、萧嵩不要让王忠嗣做先锋,也不要让他单独带兵出去。

萧嵩担任河西节度使三年,王忠嗣没能立功,心里很是郁闷。等到萧嵩升任宰相,准备入朝时,王忠嗣随他到甘州,终于忍不住了。

王忠嗣说:“我跟随您三年了,未曾立过功劳,没有脸面回去见天子。您给我数百精锐,我一定可以立功回来。”

萧嵩被王忠嗣的豪气感染,忘记了李隆基的嘱咐,便派给他七百精锐弩兵。

王忠嗣带着这七百兵深入吐蕃境内,来到一个叫作郁标川的地方。这地方在今青海省南部,是吐谷浑的旧地。

吐谷浑此时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刚好此时吐蕃的赞普因为对大唐的军事不利,亲自来视察吐谷浑,并在郁标川阅兵。

王忠嗣只知道郁标川是吐蕃东部的大本营,可是他不知道此时这里集中了大量军队。

这一天大雾弥漫,还下着小雨,王忠嗣的七百人正行进着,大雾忽然散去,太阳出来了,眼前景象却令七百唐兵如坠冰窟。

只见漫山遍野,刀枪林立,旗帜相连,都是吐蕃人马。更要命的是,七百唐兵已经完全暴露在吐蕃人的视线之内了。

有人拨马想跑,王忠嗣一声大喝,把那些人都镇住了。

王忠嗣说:“只要后退一步,吐蕃人马上就会追来,把我们一个个射死。此时万万不敢慌乱,你们听我的。”

离吐蕃人已经很近了,王忠嗣命军士们把弩都收起,握紧刀枪。然后王忠嗣一马当先,向着吐蕃军的核心直冲过去。

吐蕃军措手不及。王忠嗣的长刀抡起,面前的吐蕃兵就像草人一样,一倒就是一片。吐蕃军顿时大乱。

吐蕃军中担任阅兵总指挥的大将正在山顶上,此时急忙挥舞旗帜调动军队。王忠嗣看见了,策马就往山上冲去。他手中的长刀借着马的速度,带着令人胆寒的风声,将拦路的吐蕃兵砍得肢体乱飞。

冲到山顶,那吐蕃大将急忙迎战,可惜没等他举手,已被王忠嗣砍为两段。

吐蕃人不知道唐军来了多少人马,都认为深入这么远,绝不会只有眼前这一支小部队,后面肯定还有大军马上就到了。

这下又失去了统一指挥,漫山遍野的吐蕃军全无斗志,四散而逃。逃跑之时,自相拥挤,掉下山崖的不知道有多少。

王忠嗣的七百人趁机大杀大砍,竟然斩杀了数千人,缴获牛羊上万头。

王忠嗣带着这些战利品回到甘州。萧嵩大喜,将这一仗的战况上报。李隆基看了奏章,惊叹不已,命王忠嗣与萧嵩一起凯旋,还特意嘱咐,把那些战利品都带上。

回到长安,李隆基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接见王忠嗣,亲自检阅那些战利品,很为王忠嗣自豪。他虽然是王海宾的儿子,但却是李隆基养育教导的。

此后,杜希望担任陇右节度使,计划抢筑盐泉城。有人向杜希望推荐王忠嗣,说要想成功,非王忠嗣不可。

杜希望于是向李隆基写奏章,点名要王忠嗣。李隆基同意了,这才有了上文唐军在盐泉城大败吐蕃三万大军的事迹。

这一仗结束后,李隆基便放手使用王忠嗣,派他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王忠嗣自此进入了高级将领行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忠嗣升任河东节度使,开始独当一面。此时他才三十六岁,是大唐最年轻的节度使。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忠嗣又调任朔方节度使,仍旧兼任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宁夏全境、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陕西北部;河东节度使主要管辖今天山西省范围。这两个方面军,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后突厥。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率军平定一个叫怒皆的部落。这个部落处于桑干河以北,骁勇善战,先前派去平定的唐将赵承先全军覆没,连一个车轮子都没能回得来。王忠嗣一到,便把整个部落全都俘虏了回来。

王忠嗣担任小将的时候,作战奋不顾身;当了大将后,他的作战风格发生了剧变,改为稳重加奇计,很爱惜军士的性命。他很重视情报工作,派了很多间谍去到突厥那边。突厥的一切动静,他都能及时知晓。瞄准了机会,他才会命军队出击。每次他派兵出去,唐军都能获胜,因此,部下将士,都乐于跟从他。

王忠嗣对军械物资的管理很有一套,即使是一支箭也都会写上名字,落实到人。由于管理有方,他的军中,军械因此很充足。

此时的王忠嗣,真正发挥了他的军事天赋,总是能巧妙取胜。突厥内乱的时候,王忠嗣派间谍到各个部落,挑拨矛盾,加剧了各部落脱离突厥王庭的速度。然后他率领大军加以威慑,不费力气,就俘获了突厥全国一半的人口。

王忠嗣又在险要之处建城,派兵驻守,将大唐的疆域向北扩展了数百里。当时的人都评价,他是张仁愿以来最有成就的边防大将。

但王忠嗣绝不是那种只想着个人立功的将军,他常对人说:“如今太平之时,大将的职责,只要训练好士卒,保卫住边疆就行了,不能拼光国家的实力去换取个人的功名。”军中传言他有一张一百五十斤的宝弓,但总是封存在袋子里,不让人看。其实,他是借这传言来表达他爱惜士卒、不愿轻易动武的立场。

天宝五年(746年)初,李隆基又任命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仍旧兼着朔方、河东节度使,四个方面的主帅都是他,天下的精兵都在他手下,自从大唐开国以来,还没有一位大将能如此显要。

王忠嗣在朔方的时候,故意抬高马价,北方各族争着来卖给他,王忠嗣一概买下。所以,当时大唐的骑兵反而比游牧民族强大。到了河西、陇右节度使任上,王忠嗣又请求朝廷把朔方的九千匹马拨给河西、陇右这样,河西、陇右的骑兵也壮大了。

有了这个基础,王忠嗣与吐蕃在青海湖一带,接连大战,都取得了大捷;又在墨离(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哈拉湖以东的木里镇)周边地区,把臣服于吐蕃的吐谷浑整个部落俘获回来。

此时,四十二岁的王忠嗣,不仅是大唐最耀眼的将星,也是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他又是皇帝实质上的养子,按照大唐的惯例,他下一步很有可能就要入朝拜相。

这种情况,引起了朝中一位大鳄的恐慌,他和他的同党开始想办法来陷害王忠嗣了。 7pf3K6iXZZTkyAjIkC+305uRMbXGmn3vpHh5neh0focJzSnRpg3bR/LcUW4Oq1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