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8节
空城计

王君㚟最终没有出战。他不能为了救自己的父亲,而把数万将士的性命置于危险之中。

王君㚟只能登上城头,西望残阳如血,哭得如同杜鹃啼血。悉诺逻见引不出来王君㚟,只好率军退走了。

王君㚟这次没有中吐蕃人的埋伏,可是不久,他就中了自己人的埋伏。

吐蕃这次入侵之前,派人去联络后突厥,约定一起进攻大唐。上文说过,后突厥的毗伽可汗没有听从,反而把书信送给了李隆基。

吐蕃派去突厥的使者,要从王君㚟的辖区内经过。王君㚟听到这消息,亲自带着一些精锐骑兵,去瓜州附近拦截这使者。

本来这事,派一个小军官去就行了,节度使岂是可以轻易出动的?可能王君㚟刚刚遭遇父亲被吐蕃俘虏这事,心急如焚,想抓一个吐蕃高官来交换父亲,因此亲自去办这事。

抓没抓到吐蕃使者?史书没说,只说王君㚟从瓜州返回的时候,来到甘州西南。此地有一个驿站,叫巩笔驿。王君㚟万万想不到,这里早已埋伏下一些人马,在等着袭击他。

这些人是谁?

后突厥默啜强盛的时候,铁勒的回纥、契苾、思结、浑等四个部落不堪其逼迫,南下进入大唐寻求庇护,大唐将他们安置在今甘肃省境内。

王君㚟还没有发达的时候,经常与这四部有来往。只是,这个来往过程却不是那么愉快,四部的人轻视王君㚟,让他心里记仇了。

等王君㚟当上了河西节度使,便公报私仇,以一些小事为借口,把当年与他有过节的人都抓起来了。

这一下,四部哗然,他们的首领也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以瀚海大都督回纥承宗为首的一些人联名密奏,向朝廷告王君㚟的状。此时虽然瀚海大都督府的地盘被后突厥占领,但官衔还保留着。

王君㚟也给李隆基写了奏章,说:“回纥等四部难以管理,有叛乱之心。”

李隆基派宦官前去调查这一桩官司,这宦官也不知是真糊涂还是有意偏向王君㚟,最后的结果是:四部非但没能申冤,反而遭到了更严厉的惩罚,回纥承宗等四位部落首领被流放到南方的荒蛮之地去了。

回纥承宗有个侄子叫护输,血气方刚,心里很不忿,想要为回纥承宗报仇。他打听到了王君㚟的行踪,便带领他的手下,埋伏在巩笔驿。

王君㚟来到这里,护输的伏兵突然发动,包围了王君㚟等人。

护输先杀了王君㚟的心腹幕僚宋贞,而且手段很残忍,活着剖腹挖心,因为他认为陷害回纥承宗等人都是宋贞出的主意。

王君㚟确实骁勇,手下只有几十名骑兵,还是与这些伏兵打了半天,从早晨直到下午,最后护卫全都死了,王君㚟也被杀了。

护输带着王君㚟的尸体,准备去投奔吐蕃。凉州城内听到消息,派兵来追击,最后,护输扔下王君㚟的尸体跑了。

回纥等四部在此地也待不下去了,又叛逃北归。此后突厥内乱,回纥占领了突厥的旧地,实力壮大,雄霸北方,实在是因祸得福。

王君㚟之死令李隆基感到非常痛惜,给了王君㚟非常高的死后哀荣,同时任命文官萧嵩主持河西的军事。

萧嵩到任,重用牛仙客,日常军政事务都交给他处置。

牛仙客本是小吏出身,才干过人,靠着自己实打实的军功,一步一步升到节度使判官这个位置。这个人勤奋、清廉,待人诚信,又熟悉军政事务。本来王君㚟死后,河西、陇右一带人心惶惶,经过牛仙客的一番治理,军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萧嵩又推荐张守珪担任瓜州刺史。张守珪到任以后,第一件事,自然就是重修被吐蕃人拆毁的瓜州城。

古代修城墙基本都是采用版筑法。版筑法一作板筑法,即筑墙时,用两块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杵捣之,使之坚实。张守珪带着人,刚刚立好柱子和夹板,侦骑就来报告说吐蕃大军来了。

这下瓜州军民全都脸色惨白,连城墙都没有,怎么抵御吐蕃?

张守珪镇定自若,说:“敌众我寡,此时不能硬拼,得用巧计才行。”

说完,他命全体军民进入瓜州废墟隐藏起来,要求他们不许乱动乱说。然后,他自己带着一些人,在残存的城墙上面,摆开宴席,奏乐饮酒。

吐蕃人来到城下,没见过这阵势,狐疑不定,有人说:“这是引诱我们的,必定有埋伏。”听了这话,吐蕃兵一哄而退。

张守珪派兵追击,轻松获胜,瓜州城得以顺利修复。

张守珪又召集流散的百姓,恢复经济,瓜州又呈现出一派生机。朝廷为了嘉奖张守珪,将瓜州升级为都督府,张守珪自然也从刺史升为都督。

作为方面主帅的萧嵩,也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足智多谋。吐蕃的大将悉诺逻善于用兵,是唐军的劲敌。萧嵩派了许多间谍,到吐蕃国内去散布谣言,说悉诺逻暗通大唐。吐蕃的赞普中计了,把悉诺逻召回去杀掉了。这下,吐蕃军的战力下降了。

因此,到了开元十六年(728年)的七月和八月,萧嵩与张守珪、张忠亮、杜宾客等唐将,先后大败吐蕃军,擒获其大将,攻下其城堡,战果很辉煌。

因为这次立功,萧嵩被召回朝廷,出任宰相,牛仙客接任河西节度使一职。

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唐军由守势转为主动进攻,张守珪、贾师顺攻击吐蕃的大同军,大获全胜。

同样在这个月,信安王李祎带领大军远道跋涉,攻下了石堡城。这石堡城就是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石城山的大小方台,是个极其险要的地方,就像是安置在大唐与吐蕃交通要道上的一把锁。此后,吐蕃军从日月山袭击大唐的路径受阻,而大唐的边境拓展了上千里。

眼见战事不利,吐蕃害怕了,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再次来求和。这一次,李隆基接受了大臣皇甫惟明的劝说,同意了。到此,大唐与吐蕃的战争暂时平息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金城公主的请求下,大唐与吐蕃在日月山立下界碑,双方约定,再不会互相侵略。

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因为双方的不冷静,轻易地被破坏了。

这年年初,吐蕃还是按捺不住他们的扩张野心,在西域攻击了勃律国。勃律国向大唐求救,李隆基便向吐蕃下诏书,命吐蕃退军。吐蕃没有听从,李隆基非常恼火。

此时牛仙客入朝担任宰相,河西节度使换成了崔希逸,这位是个真正的主和派。他曾对吐蕃的边境长官说:“如今两国和好,亲如一家,再布置这么多军队在边境上,只能妨害百姓的耕种放牧,不如我们都撤军吧。”

吐蕃那位回答说:“我知道您是忠厚人,肯定不会骗我,但朝廷未必这样。万一有奸人挑拨,趁我没有防备来打我,那时候我没有军马,就悔之不及了。”

崔希逸再三请求,最后双方杀了一只白狗,对天发誓,绝不互相侵犯。

双方解除武装以后,吐蕃那边的牧民时常到边境来放牧,牛羊遍野,大唐这边便有人眼馋了。

崔希逸的部下孙诲因为别的事回朝廷,对李隆基说:吐蕃那边丝毫没有守备,如果突袭一下,可以获得重大战果。

刚好李隆基因为吐蕃不听话而生气,便有点动心,但他并没有决定,而是派了一个宦官到河西来查看情况。

谁知这宦官到了河西,擅自假传诏书,命崔希逸发兵攻打吐蕃。

崔希逸没有办法,只好出兵,吐蕃那边丝毫没防备,自然一败涂地,那位边境长官单身逃走了。

崔希逸心里有愧,此后常常梦见与吐蕃盟誓时杀的那只白狗,不久就病死了。

这下,吐蕃与大唐的关系又恶化了,边境上战火重燃。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带兵攻占了吐蕃人架在黄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在河边修筑城池,称为盐泉城,在今天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这年七月的一个清晨,正在筑城墙的唐军发现远处尘土飞扬,急忙禀报杜希望。杜希望仓促之间命军士布阵。阵势还没布好,吐蕃的三万大军就已经像决堤的水,冲到眼前了。

唐军的人数本来就少,一交战就支撑不住,节节败退,眼见杜希望的这支唐军,今天就要葬送在这里了。

杜希望军的下场如何? juNxBrZj3DL3lfk2dplUc96/Xccb+2SfKWOX/UCHK/Pfw/hT9OH+lpb0du/2yl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