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5节
这不是突厥人的本性

开元四年(716年)的十月,先前投降大唐,被安置在黄河以南河套地区的突厥部落叛逃了。虽然唐将王晙和薛讷带兵阻截,但这些降户还是冲出围堵,向北回到了故土。

毗伽可汗因此而得到了大量人马,实力壮大了,便又想南下侵略。暾欲谷劝阻他说:“大唐的新皇帝英明神武,国内又没有乱子,这时候不是惹事的好时机。”毗伽可汗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一段时间,突厥与大唐相安无事。

开元八年(720年),因为王晙的主动挑衅,毗伽可汗采取了报复行动,大败凉州的唐军,掠夺了许多人马牛羊而去。

毗伽可汗知道这下惹了大唐,在开元九年(721年)的正月,又派使者来求和。

李隆基给毗伽可汗回了封信,说:“以前突厥与大唐,相安无事。大唐买突厥的羊马,突厥收大唐的丝绸,都有收益。近几十年来却不是这样,原因就是默啜不讲信义,嘴上求和,手下动刀。最后他落了个什么结果?天怒人怨,死于非命,这就是他应得的报应。这些事都是你亲眼所见,如今你却学他的样子,刚刚偷袭了凉州,却又马上派人来求和。大唐如同大海,可以包容一切,原谅你的过去,着眼于你的将来。你如果真是诚心求和,可以长保平安富贵;你如果像默啜那样口是心非,那也就不必让使者跑来跑去了。你如果再侵扰边境,我自有对付你的办法,希望你从今以后,做事慎重一些。”

李隆基的这封信,恩威并施,语气严厉又坦诚,还真的吓住了毗伽可汗。从此以后,突厥再也没有侵犯过大唐的边境。

一封信的威力哪里有这么大?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大唐蒸蒸日上的国力。李隆基此时登基十年了,并没有使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顺利驯服了强大的后突厥。

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毗伽可汗派大臣来求婚,李隆基以使者官职太小、礼物太薄为理由,打发了回去。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隆基去泰山封禅之前,因为担心突厥趁机捣乱,采纳了兵部郎中裴光庭的建议,派了个使者去到突厥,召突厥贵臣陪同封禅。

毗伽可汗大喜,与阙特勒、暾欲谷等突厥核心人物一起,在大帐中设宴款待唐使者。

喝了几杯酒,突厥领袖们的委屈就忍不住了,对唐使者说:“吐蕃、奚族、契丹,都能娶到大唐公主,突厥前后多次求婚,却一再遭到拒绝,为什么啊?其实我们也知道,嫁到番邦的公主都不是天子的女儿,我们如今哪里还管她真假,只要有公主名号就行。这一次次被拒绝,我们实在面上无光,愧见吐蕃、契丹等番邦。”

这使者只好保证:“回去以后,一定把您的衷情禀告给圣上。”

突厥于是派大臣颉利发入朝陪同封禅,他还有另一项艰巨使命:再次向大唐皇室求婚。

颉利发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一改突厥人的质朴性格,拍马屁拍得都出了格。

李隆基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到达了一个预设好的休息处,正要用膳,路旁蹿出一只兔子,李隆基弯弓射箭,一发命中。

颉利发一见,急忙跳下马,将那兔子捧在手里,跪在李隆基面前说:“圣人您的神武,天上有没有,臣不知道,但人间是绝不会再有了。”

李隆基听了这话,心情很好,便问颉利发肚子饿不饿。

颉利发回答:“臣见陛下如此英雄,不由自己也精神大振,即使十天不吃饭,也不会觉得饥饿。”

这马屁拍得效果极好,此后李隆基便常常让颉利发跟在自己身边。

从泰山回来,李隆基专门为颉利发设宴,赏赐了许多财物,但最终还是没答应嫁公主给突厥。

李隆基这么不给突厥面子,可能是默啜太不讲信义了,让李隆基对突厥人整体都有了成见。

毗伽可汗的信誉比默啜要强很多,此后多年,突厥与大唐友好往来,再无战争。

到了开元十五年(727年),毗伽可汗派大臣梅录啜来进贡三十匹名马,并献上一封信。

这信是吐蕃写给毗伽可汗的,约他与吐蕃一同发起对大唐的入侵。毗伽可汗为了显示对大唐的忠诚,特意送来给李隆基看。

李隆基很赞赏毗伽可汗这举动,特意为梅录啜设宴,赏赐财物非常多,并下旨在西受降城旁设立交易市场,每年用数十万匹丝绸向突厥购买马匹。这对双方都是互惠的,从此大唐的军马更加雄壮。

没想到这个梅录啜却是个野心家,五年以后,也就是开元二十年(732年),他竟然给毗伽可汗下毒。毗伽可汗毒性发作之后,当时没死,将梅录啜一党全部捕杀以后才死去。

突厥人立毗伽可汗的儿子为新可汗,号称伊然可汗,但这位伊然可汗很快就死了,于是又立他的弟弟为登利可汗。

登利可汗年纪还小,其母帮着他处理国事,她是暾欲谷的女儿,与手下的一个小官通奸,突厥人并不太拥护她。

当时突厥的精锐兵马并不在可汗的直接掌握中,而是在登利可汗的两位叔父手中。这两位叔父号称“左杀”和“右杀”。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登利可汗与他的母亲设下计策,除掉了右杀,把右杀的兵马置于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这件事引起了左杀的恐慌,左杀带兵又杀了登利可汗。

此后,突厥国内大乱,可汗走马灯一样换,刚立就被杀。各大酋长互相攻击,后突厥陷入了深重的危难之中。

大唐的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又派兵威逼,挑拨各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突厥贵族率部南逃,投降了大唐。突厥的实力大幅衰减。

突厥北部的回纥等部落趁机而起,侵占突厥的地盘。

天宝四年(745年),回纥的怀仁可汗击败了突厥的最后一位可汗白眉可汗,把他的人头送到了大唐。毗伽可汗的遗孀率领突厥残部投降了大唐,李隆基在长安兴庆宫里的花萼相辉楼大宴群臣,封这位遗孀为宾国夫人,每年给她脂粉钱二十万。

此后,突厥的国土全都被回纥占领,曾经雄霸一方的后突厥到此就灭亡了。

回纥每年向大唐派遣使者进贡,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大唐北方边境的强大威胁暂时消失了。

后突厥灭亡了,西突厥那边怎么样呢?

中宗李显时期,西突厥各部落都臣服于突骑施,李显册封娑葛为十四个部落的可汗。

李隆基登基以后,开元二年(714年),娑葛的弟弟遮弩怨恨分给他的部落太少,于是叛变,跑到后突厥默啜那里,请求默啜发兵攻打娑葛,自己愿意作为向导。

默啜是个有便宜绝不放过的人,他和娑葛的矛盾本来也很深,立刻就同意了。他发精兵两万,随着遮弩去偷袭了娑葛,将娑葛生擒,押到默啜牙帐。

人一到手,默啜的脸就变了,对遮弩说:“你连你亲兄长都能背叛,怎么可能忠于我?”把娑葛和遮弩兄弟俩一起杀死了。

娑葛手下有个叫苏禄的将领,善于抚慰部下,威望很高,西突厥十姓便又团结在他周围,兵力达到二十万。开元三年(715年),苏禄接受了李隆基赏给他的封号“忠顺可汗”,表示臣服于大唐,每年派使者来朝见进贡。

李隆基还任命苏禄为“金方道经略大使”,金方是指西方,因此这个称号的意思就是苏禄可以代表大唐去对付更西边的威胁。

此后苏禄的主要军事活动是针对他的西部,他在中亚阻止阿拉伯人的东侵。开元十二年(724年),他在阿拉伯史学界称为“渴水日战争”的大战中大败阿拉伯远征军,此后他的势力达到了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使得阿拉伯帝国的向东扩张政策遭受了沉重挫折。

到了开元十四年(726年),大唐与突骑施的和平局面,却被一个清廉而迂腐的安西都护给破坏了。 mI2qN8ZGqk0GeJvAyht+Fbawb5r9yQdLoXzUqooSqPWAxQsLeufQM1uwYwRJ+Z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