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2节
可怜的契丹王

薛讷出兵的时候,将军杜宾客劝说薛讷:“如今天气太热,光是铠甲兵器就已经让士兵们疲乏不堪,他们还要携带军粮,战斗力难以保证。以这样的军队深入敌境,恐怕难以成功。”

薛讷回答:“如今草木繁茂,适合放牧,我军可以抢夺敌方的牛羊。所以,现在正是一举消灭敌军的好时机。”

薛讷是当时的名将,治军有方,骊山阅兵的时候表现出色,深受李隆基的信任。杜宾客不敢再坚持己见了。

大军行进到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西边的滦水峡谷中,不料遭遇了灭顶之灾。

契丹此时的首领叫李失活,是先前的李尽忠的堂弟。他率领的契丹与奚族联军早就埋伏在这里,此时一齐冲出,首先切断唐军前后的道路,然后主力从两边山上冲下来,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唐军措手不及,被契丹骑兵肆意斩杀。

薛讷在几十位勇士的保护下,拼死冲出了重围。契丹人鄙视他这种丢弃大军、自己逃命的作风,称呼他为“薛婆”。

唐军的后军首领叫崔宣道,听说薛讷战败,不敢救援,回军就跑。前军孤立无援,最后活着回来的只有十分之一二。

消息传回朝廷,李隆基大怒,下诏将崔宣道等八人在幽州就地斩首;对薛讷,则是免除了其所有官爵;唯一没有被追究责任的,是杜宾客。

李隆基两次对契丹和奚族发动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但李隆基不像隋朝杨广那样一根筋。他忍下了这口气,此后并没有发动对这两族的大规模报复。

大唐专心于国内的发展,国力不断上升,而契丹和奚族所依靠的突厥,却不断发动战争。开元四年(716年),默啜死了。为了争夺可汗的位子,突厥发生了严重的内乱。

契丹、奚族见突厥乱了,便转过头来归顺大唐。李隆基按照唐太宗时期的惯例,封契丹李失活为松漠郡王、松漠都督,封奚族李大酺为饶乐郡王、饶乐都督。契丹与奚族的故土便又成了大唐名义上的属地,大唐在这片土地上设置的州、府、县称作羁縻州、府、县,其户籍、赋税一般不入大唐户部。

李失活与李大酺主动请求恢复营州,李隆基便又将营州都督府迁回了柳城,先前两次损兵折将没取得的目标,这一次未动用一兵一卒而达成。

这一年的年底,李失活与李大酺都来朝见李隆基。李隆基选了宗室远房的一个外甥女和一个外孙女,封为公主,嫁给了这两位番王,这两人很荣耀地回去了。

开元六年(718年),李失活去世。他的堂弟李娑固统领契丹,李隆基让娑固继承了李失活的所有官爵。

李娑固手下有一个头领叫可突干,骁勇善战,很受契丹人拥护。李娑固对可突干很不放心,准备除掉此人,不料这个想法被可突干觉察到了。

开元八年(720年),可突干带兵攻击李娑固。李娑固大败,跑到营州城里求救。营州都督许钦澹(dàn)派将军薛泰率领五百精锐唐军,会同前来支援的奚族李大酺,与李娑固一起去找可突干报仇。

谁知这支联军竟然不是可突干的对手,李娑固、李大酺被杀,薛泰被生擒。

不过可突干的目标并不是与大唐对抗,不久他扶持了一个傀儡契丹王,并向大唐请罪。李隆基也只好接受这个结果,发下诏书,赦免了可突干的罪,承认新王是新的松漠都督。

此后的契丹,在可突干的实际控制之下,接连立了几个傀儡王。他们生活在可突干的阴影中,不是郁闷而死,就是逃跑到大唐。

有一次可突干来朝见李隆基,当时的宰相是李元纮,对可突干礼节轻慢。可突干带着一腔恼恨回去了。

已经卸任宰相的张说对别人说:“可突干这人狡猾凶狠,总揽契丹大权多年。我们这样对待他,他以后肯定不会再来了,契丹将要反叛了。”

果然,到了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干杀了又一个傀儡契丹王,还胁迫奚族,一起投降了突厥。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隆基派出了宗室中的一位名将去讨伐契丹和奚族。

这位名将叫李祎,封号信安王。他的祖父就是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他与李隆基是平辈,年龄要比李隆基大二十多岁。

李祎带领裴耀卿、赵含章两个副手,分兵两路,分别去攻击契丹和奚族。

从李尽忠、孙万荣那时候起,契丹人与唐军作战都采用同一个模式,即先派兵引诱唐军,将唐军引入峡谷或悬崖边,然后发起反击,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来弥补他们兵力上的劣势。

这次他们又玩这一招,先是派一支人马与赵含章交战,故意败退,想引诱赵含章来追。

赵含章手下有位将军叫乌承玼(cī),是个人才。他在平卢军担任先锋,在李祎大军还没有到来之前,他已经凭借很少的兵力,打退了可突干的一次入侵。

这次,乌承玼识破了契丹人的诡计,对赵含章说:“契丹与奚族的战争经验都很丰富,是很强劲的对手。他们这是佯装败退,想引诱我们去追。将军请不要上当,先观望几天再说。”

赵含章不相信乌承玼的话,还是带兵追了下去。果不其然,在一个叫白山的地方,赵含章中了契丹的埋伏,大败。正在危急关头,却见从契丹军后面又杀来一支唐军,契丹兵没料到这一招,顿时大乱,被这支唐军斩首一万多人。

原来乌承玼见赵含章一意孤行,便领着自己的人马与赵含章拉开距离。等到契丹伏兵攻击赵含章的时候,他从契丹的右边发起猛攻,一仗打败了狡猾的可突干。

经过这一仗,可突干元气大伤,被李祎等人围剿得狼狈不堪,部众损失巨大,最后只好向北逃去,剩下一些散兵也都躲藏在山谷里不敢出来。

契丹败了,奚族终于有机会与契丹划清界限了,他们的首领带着五千多帐的人马,再次投降大唐。

李隆基任命奚族的首领为归义王、归义州都督,又命裴耀卿带着二十万匹丝绸,前去赏给奚族。

裴耀卿对手下说:“突厥、室韦等戎狄,都是贪财的家伙,我们带了这么多的财物,他们肯定会来抢。”

裴耀卿便大肆宣扬,与奚族人联系,约定了日子,声称为了保护这些财物,命他们前来迎接。

到了约定的日子,突厥、室韦等游牧民族都在路上等着抢劫,却一直等不来裴耀卿的车队。

原来裴耀卿宣传的那些话,都是障眼法,他提前偷偷地把财物送去了,一天之内就散发完毕,等突厥和室韦在路上埋伏的时候,他已经送完货回来了。

到了第二年,可突干卷土重来,这次他大败唐军,斩杀唐兵六千人。

看似并不强大的契丹,竟然如此难以驯服?李隆基便派了一位名将来到幽州,主持对契丹、奚族的军事。

这位名将叫张守珪,身材高大,仪态威武,为人很慷慨义气,骑马射箭的本事也很高强。他年轻时在西域的唐军中担任低级军官,立过好几次大功,后来在幽州担任军职,深受当时的幽州长官赏识。长官常常让他和自己坐在一起,对他说:“你过不了几年,肯定会成为国家的良将,出任幽州长官。我想把子孙托付给你,哪里敢把你看作下属?”

后来张守珪又调到陇西,担任边防州的刺史,既要负责对吐蕃的防御,还要安抚属下的百姓,他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成绩斐然。因此,李隆基又把他派回幽州,担任幽州长史兼营州都督。

张守珪到任以后,采取了连续不断出击骚扰的战略。他并不贪功冒进,从不中契丹的埋伏,每次战斗都能取胜。契丹可就惨了,他们打不起和大唐的这种消耗战,为了缓解压力,可突干耍了个花招。

可突干派人来向张守珪请求投降。张守珪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但他没有贸然拒绝,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更高明的计划。

张守珪手下有很出色的情报系统,对契丹的内情一清二楚。他把军中的军官们叫来开会,告诉他们:“契丹内部也有不和,正好可突干来请求投降,这肯定是诈降,目的只是拖延时间。因此我准备派个人到他们内部去,找机会策反几个不服可突干的首领,让他们内斗。只是这需要一个胆大又能随机应变的人,你们谁能去?”

有一个骑兵小军官,名叫王悔,挺身而出,愿意去做这件危险的事。

张守珪大喜,又给王悔面授了许多机宜,让他跟着可突干的使者到了契丹营中。

王悔见了可突干和此时的傀儡契丹王,也认识了契丹的各位高层人物。可突干哪里会真投降?一天一天用各种借口来敷衍这王悔,同时又把营地慢慢向西北移动,暗地里已经派人去和突厥联系,准备杀了王悔,前去与突厥会合。

王悔的命运如何? 6QkQsSDEp7I6ZAlMSxB5HQDPpdR/cYfX5Wbx1Gf2oTTmdjTL+oFtOran0+5QlF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