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登基之前,长期担任幽州都督的是薛讷,他在这里二十年间,没有主动挑衅过塞外的契丹、奚族。契丹与奚族同源,言语相通,互为表里,李唐将其称为“两番”。这两番也没敢来侵扰薛讷,幽州一带的军民过了二十年的太平日子。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刘幽求担任宰相,听信别人的谗言,把镇边神器薛讷调到了太原,而派羽林将军孙佺接替了薛讷的职务。
这个孙佺一上任,就准备大干一场。
这年六月,孙佺与契丹降将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带着步兵两万、骑兵八千,分为三军,去袭击奚族的大本营。这个周以悌以前陷害郭元振不成,反而被流放,后来被赦免回朝,又担任了将军。
军官乌可利对这次出击满怀忧惧,劝孙佺说:“天气太热,道路又艰险,我军长途奔袭,没有任何后援,形同孤悬,去了肯定会遭遇大败,请大都督谨慎从事。”
孙佺意气豪迈,回答说:“薛讷在幽州这么多年,竟然不能为国家收复营州,真是无能之辈。我如今趁着敌人没有防备,突然袭击,一定会成功。”于是不听乌可利的,命三军按原计划前进。
营州是在武则天时期丢失的。当时契丹与奚族联合造反,李尽忠、孙万荣攻陷营州,后来大周军队虽然消灭了孙万荣,但营州一直没有收复。
此次行军,前军主将李楷洛带领四千骑兵,走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南边的奎屯山,遇到了奚族精锐骑兵八千人,首战不利,只好死命固守,派人来向孙佺求救。
战前信心满满的孙佺听到这个消息,其胆小如鼠的本性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他竟然不去救李楷洛,反而带着主力后退了。
奚族人怎么肯放过这好机会?他们尾随在唐军后面,猛烈冲击,唐军的步兵瞬间不成阵型,成了奚族骑兵的刀下菜,被杀得尸横遍野。
孙佺见跑不脱,急忙召集残余的士兵,靠山布了个方阵,暂时固守。
奚族人的首领李大酺派人来问孙佺:“朝廷已经与我和亲,你带着大军,偷偷跑来干什么?”
孙佺回答:“我其实是奉诏来抚慰你们部落的。李楷洛不遵守我的命令,擅自与你交战,我将斩了他,对你谢罪。”
奚族使者回去后,又来了,问:“您说是来抚慰我们的,空口无凭,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
孙佺把全军的财物收集起来,得到了一万多匹丝绸,又加上紫袍、金带等,交给使者,说这是朝廷赏给奚族的礼物。
李大酺得到这些财物,便派人对孙佺说:“将军您可以南归了,我们从此互不骚扰。”
孙佺连撤军的才能都没有,不做任何安排,只是发下了撤退的命令,然后就带着卫兵先退了。
这下全军大乱,士兵们各自逃命,哪里还有队列?
奚族人见有机可乘,又追来了,唐军无法组织起抵抗,一个一个被杀,基本全军覆没了。
李楷洛、乌可利二人的战场生存能力极强,安全脱身,回到了幽州。
而孙佺、周以悌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俩被奚族人抓住,送到了突厥,突厥人把他们都杀了。
奚族抓到的战俘,为什么要送给突厥?
原来自从奚族与契丹的联军在武则天时期被打败以后,奚族与契丹便臣服于突厥,时常与突厥互相呼应。
孙佺失败的消息传回朝廷,经过商议以后,李旦命在幽州周围设置了三个军镇,增加了五万守军,仅仅是防御而已,并没有大举出兵去报复奚族。
此后接任幽州大都督的是宋璟。孙佺战败四个月后,到了十月,奚族又与契丹联合,借着大败孙佺的余威,大举南下。宋璟按照朝廷的意思,闭门固守,完全采取了守势。
李隆基真正掌握了最高权力以后,采纳了姚崇的建议,尽量不对外用兵,幽州以北暂时安定了下来。
不过孙佺的失败,始终让李隆基耿耿于怀。到了开元二年(714年)正月,他听信了薛讷的建议,决定收复柳城,让营州都督府重回旧地。
原来这些年来,营州都督府虽然还存在,却是借住在渔阳城,名义上管辖柳城一带,有名无实。
薛讷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是有人对他说:“奚族、靺鞨、白霫等部落,早就有心归顺大唐,只是因为大唐没有重建营州,他们依靠不上大唐的武力支援,因此都被突厥胁迫,只好暂时听命于突厥。如果大唐重建营州,这些部落就会争着来归顺。”
薛讷相信了这鬼话,报告给李隆基,李隆基也相信了。
李隆基答应姚崇不对外军事扩张,这才过去了不到两年,就食言了。姚崇很着急,多次劝说李隆基不要这样干。
李隆基对此的回应是:给薛讷加了个宰相的头衔,命他率军出征,去攻打契丹和奚族。见皇帝如此坚决,姚崇和群臣不敢再劝了。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薛讷带领六万大军,经由檀州,往柳城方向开进。
薛讷的这支大军,能替孙佺报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