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与伪劣钱币的斗争中,宋璟失败了。
开元八年(720年)正月,宋璟与苏颋一起卸任宰相,宋璟也与姚崇一样,获得了一个地位崇高的闲职。此后,那些伪劣钱币卷土重来,再也禁止不住了。
姚崇与宋璟虽然都只担任了三年多宰相,但他们是一个梦幻时代的开创者,后来的多位宰相,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之上继续他们的步伐而已。
宋璟之后,担任宰相的是张嘉贞和源乾曜。张嘉贞虽然有些刚愎自用,但理政能力很强。源乾曜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不敢与张嘉贞争权,事事都推给张嘉贞决定。
但随着第二年张说的拜相,宰相队伍里就不那么和睦了。
张说很早以前担任兵部侍郎的时候,张嘉贞是他的下级。但此时,张嘉贞是中书令,张说的排位在他后面。这都还罢了,关键是张嘉贞并不把张说这位老上级放在眼里,遇事并不谦让他。张说便有了排挤张嘉贞的心思。
张嘉贞有个弟弟叫张嘉祐,担任金吾将军。这兄弟俩一个是相,一个是将,权势太大,被很多人嫉妒。
到了开元十一年(723年),有人告张嘉祐贪赃,张说趁机来设计张嘉贞了。
张说告诉张嘉贞:“按理,这时候你应该在家素服待罪,不应该再去朝见皇上。”张嘉贞便听了他的。
本来张嘉祐的事和张嘉贞没有关系,但张嘉贞这样一表态,反而让李隆基觉得里面有联系了,于是把张嘉贞的宰相之职罢免了,外放他到幽州去当刺史。
张说顺理成章地接替张嘉贞,担任了中书令。
张嘉贞回过味来,知道上了张说的当,便对别人说:“中书令的名额本来有两个,张说要想当也可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排挤我?”
不过李隆基还是欣赏张嘉贞的才干的,第二年又把他召回京城,让他担任户部尚书。任命的这一天,李隆基特意让张嘉贞回到中书省,与三位宰相一起会餐,却不料差点上演了一出武打大戏。
张嘉贞到了中书省,一见张说,立刻火上心头,指着张说的鼻子就是一顿臭骂,并且一边骂一边挽袖子,似乎要诉诸武力了。
旁边的宰相源乾曜和王晙急忙拦住,苦苦劝说,这才避免了一场宰相之间的斗殴。
此后张嘉贞和张说之间势同水火。到了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张嘉贞被一件事牵连,贬到外地做刺史。此后他就远离了权力中心,基本在地方任职。
张嘉贞这人不贪财。他当了多年高官,并不置办家产,常说:“我是曾做过宰相的人,岂能发愁没饭吃?我看许多人广置家产,到最后都成了不肖子孙的酒色开销,何必呢?”他这话,深受当时的人推崇。
排挤走张嘉贞之后,张说的相位算是稳定了。与他一同担任宰相的源乾曜胆小怕事,凡事不敢与张说作对。王晙担任宰相的时间不长,就被贬官去了外地。这样,宰相的权力,基本落在了张说一个人手中。
张说这个人,文采华丽,构思精妙,朝廷的重要文章大多由他来撰写。另外,他还擅长写墓志、碑文,当时无人能比。他的文章,被天下读书人广为传诵。因此,李隆基命张说又兼任丽正书院的负责人,这个机构后来改名集贤殿书院,是国家的大型文化机构,负责整理、编撰书籍,当时的著名文人徐坚、贺知章等担任张说的副手。
张说除了贪财这个缺点之外,为人总体还是不错的。他喜欢扶助读书人,弘扬重视文学的风气,施政上向唐太宗的贞观时期学习。所以,在他的施政时期,大唐继续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进。
张说的私人品德方面,重承诺,讲义气,对皇帝尽忠臣之义,对朋友尽友好之情。李隆基对张说,恩遇也很厚,除了让他的两个儿子都担任高官之外,还把亲生女儿嫁给了张说的二儿子张垍(jì)。
张说在宰相任内,最显著的政绩就是裁军并改革了征兵制度。
张说向李隆基建议:“我国边境上的守军一共有六十多万,耗费的钱粮巨多。如今外部并无强大的敌人,臣建议裁掉二十万,让他们回家种田,可以减少大量开支。”
李隆基不敢相信,问:“边关将领,总诉苦说兵力不够用,还要求增兵,你这倒反而建议裁减。裁了这二十万,真的够用吗?”
张说信心满满地回答:“臣在边关也很久了,情况我很清楚。边境上的将领,都想多带兵,无非是希望多些人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支使士兵们干些别的事,给自己捞点好处。其实防御外敌,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兵。陛下如果不信臣的话,臣愿意以全家一百口的性命担保,裁军之后,绝不会因为兵少而招来外敌入侵。”
李隆基这才采纳了张说的话,裁掉了二十万军队,大幅减轻了财政负担,而边境的安全也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每个男子从二十岁起直到六十岁,都得服义务兵役,轮番出征。到了李隆基时期,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士兵服役期太长、士兵社会地位低下等原因,出现了大规模的府兵逃亡。针对这种情况,张说建议:干脆将这些府兵全都解散,改为招募。
由于招募的条件优厚,很快就招来了十三万精兵,组成了新的中央禁卫军。从此,大唐的兵役制度由征兵变成了募兵,出现了职业军人。
张说的这一段人生,顺风顺水,得意非凡,渐渐地,他不免有些飘飘然。
这时候天下太平,繁华富庶,张说便建议李隆基封禅。他这话一出,大臣们纷纷赞同。
封禅是国家的盛典。一般来说,封禅以后,群臣、百姓都能得到一些好处。可是,首先倡议这事的张说,却凭空得罪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