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嗣消停了不到半年,汴宋道又发生了动乱。
汴宋道的地盘,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等地,共有八个州。原先的节度使是田神功,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隶属于李光弼集团。田神功于大历八年(773年)率兵奔赴长安参与防御吐蕃,第二年正月在长安去世。
田神功离开汴宋道以后,在这里主持军政的是他的弟弟田神玉。
大历十一年(776年)五月,田神玉病逝后,一个野心家趁机搞起了事情。
主管军法的都虞候李灵曜率部发动兵变,杀害了田神玉之下的二号人物,控制了汴宋道的军队。然后他主动联系田承嗣,结为同盟,也想仿效河北四道那样拥兵割据。
朝廷闻讯,先是指定与汴宋道相邻的永平节度使李勉兼管汴宋道军政,而将李灵曜调任别的职务。诏书发到汴宋道,李灵曜拒不接受,朝廷没有办法,只好委任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希望他能多少服从一些朝廷的指令。
谁知李灵曜叛心已定,完全不遵从朝廷的政令,将属下八个州的刺史、县令全都换成自己的同党,走出了搞独立的实质性步伐。
同时,与李灵曜结伙的田承嗣也趁乱出动,派兵南下匡城(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打败了永平节度使李勉。
如果放任李灵曜不管,那大唐朝廷以后就别想指挥任何一个藩镇了。更重要的是,李灵曜切断了从江淮运送粮食物资到长安的漕运通道,这可是李唐王朝的经济命脉。所以唐代宗被迫采取了武力行动,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与另两路兵马一同讨伐李灵曜。
这几路将领里面,李忠臣无论资历、官衔、威望都是最高的。他在安史之乱中,为大唐立过很多功劳。安史之乱后期,他出任淮西十一州节度使。
李忠臣这人,看起来还是很忠于朝廷的。吐蕃入侵的时候,朝廷命各道节度使赴关中增援,诏书到达淮西的时候,李忠臣正在和部下打球,接到诏书,立刻命军队准备出发。有人劝说道:“出兵要挑选一个好日子。”李忠臣火了,说:“父亲有难,儿子去救援,还要挑选个吉日吗?”当天就领兵启程了。
自此以后,每逢长安遭受威胁,李忠臣总是第一个到来。因此,代宗皇帝很欣赏他,给他的赏赐很多,授予他的官位很高。
不过,李忠臣的军队所到之处,成了老百姓的噩梦。他曾经借口平定叛乱,率军来到关中东部,把潼关以西二百里内的公私财物几乎抢了个精光,以致很多人用纸遮身,多日无粮。
大历十年(775年),陕州的守军作乱,驱逐了主将和监军,抢光了官库里的财物。恰好李忠臣又一次率军去长安,唐代宗便命令李忠臣顺路处理此事。
李忠臣的处理方式很绝,一个人不抓,只是设了一个圈,让陕州士兵们把赃物扔进去,不记姓名。陕州乱兵害怕李忠臣的兵威,没人敢反抗,乖乖地照办了。
完事后一清点,圈里的钱多达万贯。李忠臣把这些钱全都赏给了自己的士兵,至于兵变的事,一句都没问便扬长而去。
这次平定李灵曜叛乱,虽然是李忠臣与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的主将马燧共同出兵,但李忠臣隐隐是这次行动的带头大哥。
除了朝廷指派的这三路兵马外,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与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主动出兵,一同来攻击李灵曜。
从地理位置来说,李勉和李正己在李灵曜的东面,陈少游在南面,李忠臣与马燧在西面;而李灵曜的同盟田承嗣则在北面。
李忠臣可能也轻视了李灵曜,率军来到郑州,却遭到李灵曜迎头痛击,士兵逃散了一多半。
李忠臣便想退回淮西,临走时知会了马燧。
马燧极力劝阻,说:“我们是奉天子的诏令讨伐贼军,名正言顺,又有优势兵力,何愁不能成功?如今小小受挫,就想退兵,这是白白放弃立大功的机会。”
李忠臣不听,还是走了。
马燧没走,率军扎下营寨,严加守御。李灵曜见了,果然不敢来攻。
李忠臣见马燧站住了脚跟,便召集打散的士兵,又返回战场。
此后马燧与李忠臣合力,接连取胜,又在汴州城外与李灵曜决战一场,李灵曜大败,退回城中,再不敢出来了。
接下来,田承嗣派侄子田悦带兵来救李灵曜,马燧与李忠臣合兵在一起,马燧为前锋,大败田悦,田悦军死伤无数。
李灵曜见援军来不了,便放弃汴州逃跑,最后被李勉的部将抓住,送到长安杀了头。
在这些战斗中,马燧指挥得当,身先士卒,又有劝阻李忠臣退兵的举动。所以,论功劳的话,马燧应该是第一位。
可是,马燧是个明智的人,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危险。他少年时的言论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燧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唐玄宗统治时期。花团锦簇的盛世之下,像马燧这样的官宦子弟,都选择了学文。
马燧也与几个哥哥一同读书。忽然有一天,马燧合上书本,长叹一声,说:“天下将有大事要发生了!在这种时代,大丈夫应该建功立业,救助天下,岂能做一个碌碌腐儒?”
从此,马燧在博览群书之外,特别留意兵法书。所以,他虽然不是正宗行伍出身,却也是个杰出的军事人才。
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留下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马燧这时正在贾循手下,秘密劝说贾循弃暗投明。贾循犹豫不决,以至事情泄露,贾循被安禄山派人处死。马燧又一次以其先见之明而事先逃脱,被西山的一位隐士藏匿起来,躲过了一次大难。
一个多月以后,马燧逃亡到颜真卿管辖的平原郡,终于回到了朝廷一边。
此后,历经辗转,马燧隶属于李抱玉部。
回纥帮忙打败史朝义后,在回国的路上大肆抢劫,不抢光当地财物不罢休。
路过李抱玉防地,李抱玉手下的各位将军都很头疼,只有马燧主动请求去与回纥交涉。
李抱玉很高兴,将与回纥打交道的事情全都交给了马燧。
马燧先是准备了一笔财物,贿赂路过的回纥首领,请求约束部下不要抢劫。
回纥首领收了礼,面子上不好推托,便给了马燧一面自己的令旗,说:“我部下如果有犯罪的,你直接处理吧。”
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场面话,你马燧要是敢杀一个回纥士兵,看看会有什么后果。
可事情就在于灵活运用,马燧拿了令旗,把死牢里的死刑犯提了几个出来,让他们穿上回纥的服装,对外宣称这几个犯了抢劫罪,当着回纥大军的面给杀了。
这下,回纥士兵个个心惊胆战,规规矩矩地离开了李抱玉防地。
仆固怀恩的反叛,马燧也早已预料到了,提醒过李抱玉多次,李抱玉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后来仆固怀恩真造反时,李抱玉一军应对从容。
这些叛乱都平定后,马燧先后出任郑州刺史和怀州刺史。他在这两任上,积极恢复农业,简化征税手续,取消了许多扰民的、苛刻的行政举措,当地百姓十分留恋他。
再后来,李抱玉镇守凤翔,派马燧担任陇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刺史。陇州西边有一条通道,大约有二百步宽,吐蕃每次入寇都从这里经过。马燧巧妙利用地形,或者从山上滚大石头下来,或者种树,只花了八天就把这条道路给堵死了。唐代宗听说这事,夸奖他能干,给他升了官。
大历十一年(776年)三月,河阳三城的驻军发生兵变,驱逐了主将。唐代宗接到奏报,紧急派马燧出任河阳三城主将。
马燧到任才五个月,就发生了李灵曜叛乱,马燧奉命带河阳军出征。这时的河阳军上下同心,在这次行动中立下大功。
但是,在攻破汴州后,马燧约束自己的兵士,命他们不许进城,把好处都让给淮西李忠臣的兵;攻克汴州的大功,也让朝廷算在李忠臣头上好了。
马燧深知李忠臣的为人,这时候去与他争功,无疑是自找苦吃。
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
李灵曜刚造反时,原来的汴宋节度副使李僧惠与军官刘昌表示自己忠于朝廷,朝廷派他们也参与了围剿李灵曜的战役。这时,李僧惠与刘昌也进城了,与李忠臣争功。结果,李忠臣趁两军会合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把李僧惠杀了,刘昌仅仅逃得一条性命。
李灵曜被消灭了,那么,李唐王朝是不是该继续收拾支持李灵曜的田承嗣了?
做不到!李正己这时候一心支持田承嗣;北边的李宝臣与朱滔又互相防备着,腾不出手打田承嗣;李忠臣等人互相观望,不敢领头打田承嗣。所以,皇帝攻打田承嗣的诏书下发以后,这几道的兵马最多就是武装巡游一番,向朝廷报告“我们在打”,其实是全线无战事。
田承嗣当然也很老到,又一次上书请罪,表态愿意效忠朝廷。虽然明知这是假话,可毕竟是给了皇帝一个面子。唐代宗毫无办法,只好再一次恢复了田承嗣的官爵,表示:你要是想入朝,就可以来了。
田承嗣当然还是不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不过,毕竟是打了许多仗,各道的地盘还是发生了改变。
最惨的当然是李灵曜,本人死了,他的汴宋八州被瓜分干净。
昭义道是第二惨的,损失了四个州,剩下的两个州虽然还叫昭义道,但是节度使被李抱玉的堂弟李抱真兼任,实质上是并入了泽潞节度使的辖内。薛嵩家族至此就退出了藩镇割据行列。
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是获利最大的一个。他先是在围攻田承嗣的行动中得到了德州,又瓜分了李灵曜的五个州,领地达到了十五个州,兵力十万,在关东各道中实力最强,邻居们都很怕他。
田承嗣虽然在东边损失了两个州,却在西边吞并了昭义道的四个州,共有七个州,兵力五万。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小有得利,也拥有了七个州,兵力五万。
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所得地盘虽然不多,却得到了汴州。这是大州,又是战略要地,此后他便驻扎在汴州。
李正己、田承嗣、李宝臣与襄阳的梁崇义,仅仅是名义上服从朝廷。朝廷在他们周边修筑一座城,增加一个兵,他们都会强烈抗议。唐代宗往往迁就他们而停止这些动作。
他们在自己的境内高度自治,筑城练兵、修缮器械,没有一日空闲。这几个藩镇虽然还是大唐领土,百姓们却觉得如同外国一般。
为了安定无事,唐代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代宗的性格就是能忍。不过,此时朝廷内却有一个人让他忍无可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