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临近平定的时候,仆固怀恩出于自己的私心,在河北为李唐王朝埋下了几颗炸弹。
这就是四名投降了李唐的安史将领。他们瓜分了今天的京津冀全境和山东、河南北部。其中,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占领今北京市、天津市一带;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占据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市一带;昭义节度使薛嵩坐镇今河北省邢台市至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一带;而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则管辖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至山东省聊城市、德州市以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平卢方面,则如前文所述,侯希逸被推举为节度使。他当了节度使后,刚开始名声还不错,军政民政都很出色,但过了几年,就有些放纵自己了。他爱打猎,也爱建造佛塔,辖下的军民苦不堪言。这样过了六年,到了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平卢、淄青将士们再次军变,趁侯希逸出城的机会,关上城门,不让侯希逸进城。侯希逸只好逃到长安,在朝廷里担任了个官职。
之前推举过侯希逸的李怀玉深受将士们爱戴,将士们于是立李怀玉为主帅。代宗李豫没有办法,只好下诏任命李怀玉为代理节度使,并给他赐了个新名字——李正己。
李正己的辖区内,法令森严而公平,治安较好,赋税较轻,所以淄、青、齐(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沂(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密(治所在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海(治所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六州百姓也乐于受他的统治。
到了大历三年(768年)六月,幽州也发生了相似的事件。将领朱希彩、朱泚、朱滔共同杀了节度使李怀仙。朝廷派军去征讨朱希彩,竟然吃了败仗,没办法,只好任命朱希彩为代理幽州节度使。
朱希彩这人性格残忍,虐待士卒。到了大历七年(772年),幽州再次发生军变,军士们杀了朱希彩,却一时不知道该拥立谁。朱滔派人散布言论:“节度使这个位置,非得朱泚将军不可。”军士们于是稀里糊涂立了朱泚。代宗李豫也只好承认现实,封朱泚为幽州节度使。
这种军士们自发地或者被野心家煽动而驱逐或者杀死节度使的兵变,在安史之乱后成为多发事件。
著名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在其著作《唐代藩镇研究》之中列出了一份《唐代藩镇动乱年表》。根据这份年表,安史之乱前全国只发生过一次兵变,是因钱粮分配不公而引起的殴打长官事件,其性质、激烈程度跟后来的比,简直就不值一提。而安史之乱后,直到唐朝灭亡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一共发生了二百五十五次兵变,基本都是大规模的流血杀人事件。
所以,这就是中唐、晚唐除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之外的第三个特点——兵乱如麻。
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所说的:“军事化已经大规模实行。武将们行使大权,支配着地方行政和占有所有主要的战略要地。大批的人——可能超过75万——都武装起来。”在全国人口损失大半的情况下,军人的数量反而比以前增加了一半左右。
从此,军队成为影响大唐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力量。也可以说,大唐进入了一种丛林社会。
河北的四位节度使,与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互相通婚,结为实质上的同盟。其中,梁崇义的地盘在襄阳一带,兵力只有两万,因为弱小,在这几个节度使中,对朝廷的态度算是最恭敬的。他与李正己本都是朝廷将领,这时也都成了半自治的地方军阀。
唐代宗时期的藩镇割据,指的就是这六个藩镇。当时全国藩镇的数量时有增减,基本维持在四五十个。这些藩镇亦称为“道”,是“州”之上的行政机构。这些道的长官,有的叫节度使,有的叫观察使、防御使等,军政民事一把抓,都具有割据一方的便利条件。这最初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却作为战争的后遗症保留了下来,李唐朝廷此时已经无力改变。但绝大多数的藩镇,基本还算是服从朝廷的。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朝廷之间相安无事。
这六位节度使,在各自的地盘里自主任命文武官员,辖内的户口不纳入朝廷的统计,赋税不上缴朝廷,只是名义上臣服朝廷。代宗李豫不想生出事端,对他们姑息迁就,以至于这些藩镇更加嚣张跋扈。
这里面第一个不好管的,就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他在辖地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农耕等事都交给老弱去做,青壮年都入军籍,区区五个州的地盘竟然拥有十万军队。田承嗣从其中挑选了一万多精锐,组成自己的亲卫部队,称为“衙军(一作牙军)”。
大历八年(773年),田承嗣最先挑起了事端。
这时田承嗣已快七十岁了。他想要宰相的头衔,怕朝廷不给,于是想了个办法。
田承嗣一边给朝廷上奏章,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一边在自己的辖地内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立庙,称为“四圣”。
这种公然祭奠反贼的行为,自然会让朝廷大为光火。唐代宗派人去到田承嗣那里交涉,双方一通讨价还价。最后,田承嗣毁了这庙,而朝廷也赏给了他宰相的头衔。
唐代宗又把亲生女儿嫁给了田承嗣的儿子,本意是为了笼络田承嗣。不料田承嗣结了这门亲,对朝廷的态度反而更加骄慢了。每次朝廷的使者前去,田承嗣都会说些不满的话。
唐代宗有点忍不住了。
紧接着,田承嗣又做了更大的事。
大历八年(773年)正月,田承嗣西边的邻居、昭义节度使薛嵩去世。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的儿子薛平,此时只有十二岁,但这孩子很早熟、很明智,部将们胁迫他继承薛嵩的职务,他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坚决不干,最后想了个办法,把这事推给了他的叔父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连夜逃回了位于黄河边的故乡龙门。唐代宗于是任命薛崿为代理昭义节度使。
田承嗣看到这个机会,便想吞并别人的土地了。他收买了昭义道的一些军官。大历十年(775年)正月,这些军官按照田承嗣的授意发动兵变,驱逐了代理节度使薛崿,薛崿逃回长安。
然后田承嗣对外说是救援,其实是攻占了相州,这是昭义节度使的驻地。
昭义节度使辖下的其他州都是由薛崿的族人担任守将的,于是田承嗣派大将分几路出击,分别攻打这几个州。
朝廷接到这消息,派人来给田承嗣传诏,命他安守本分,不要侵占邻道的土地。田承嗣置若罔闻。
二月,田承嗣派人刺杀了镇守卫州的昭义将领。昭义节度使所辖的六个州,此时有四个落入了田承嗣手中。
田承嗣这样肆意妄为,他的邻居们和李唐朝廷能容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