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6节
忠臣义士

泾原军发生哗变,围攻大明宫。唐德宗见安抚无效,便命禁卫军进行抵抗。

谁知这一道命令却如同石沉大海,并不见一兵一卒前来效忠。

原来,自从鱼朝恩死后,宦官不再掌握禁卫军,改由大臣领军。唐德宗选择的禁卫军主管是白志贞,这是个爱财又玩忽职守的家伙,接受了长安许多人的贿赂,把这些人的名字写进禁卫军的花名册。这些人领着军饷,却不在军队里出现,依旧在市场上做生意。

前泾原军节度使段秀实此时在朝中任职,听说了禁卫军中这大规模的吃空饷现象,急忙给德宗上书,提醒他注意这件事,但德宗并不重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下好了,到用的时候了,一个人都不见。

其实禁卫军中也不可能全是吃空饷的,肯定还有兵在,只不过风气已坏,士兵们互相观望,谁都不肯卖命而已。

德宗召不来兵,大为恐惧,又听说乱兵已经打开了丹凤门,只好急急忙忙带着少数妃子、王子、公主等人,准备从禁苑北门逃跑。

当时跟随皇帝的唯一大臣姜公辅倒是有些远见,劝德宗说:“陛下走后,乱兵如果推举朱泚为首,事情就麻烦了。请陛下紧急召来朱泚,带上他一同逃离。”

德宗慌张不已,说:“来不及了。”一行人打马飞奔,向咸阳方向逃去。全体大臣与绝大多数的嫔妃、王子、公主都没有接到通知,自然也就没能跟上。

乱兵们攻破丹凤门,来到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听说了皇帝已经逃跑的消息,有人大喊:“皇帝已经走了,诸位自己发财吧。”士兵们欢声雷动,冲入宫内的库房,搬运财物。长安百姓也跟在后面大发其财。很多人搞了一些东西回家,然后又来了,整整倒腾了一昼夜。也有人就在路上等着,专门抢劫这些人。这是一个交织着财富与暴力、狂欢与失望,彻底失去了秩序的夜晚。

泾原军闯下了这么大的乱子,当然得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一些头领与泾原军节度使姚令言连夜在一起商量怎么办。

姚令言建议:“现在需要一个极具威望的人出来主持大局。朱太尉正好在京城闲居,我们请他出来怎么样?”众人一致同意。

朱太尉就是朱泚。

又是朱泚,为何在这动乱之时,正反双方都想到了他?

因为,朱泚是李唐的大忠臣,曾经是全国节度使的表率,现在又是处境最尴尬的人。

幽州,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先后在这里担任节度使的李怀仙、朱希彩等人,都奉行割据政策。十一年前,也就是大历七年(772年),幽州发生兵变,士兵们推举朱泚为节度使。因为朱泚这人,体形魁梧,待人宽厚,每次作战得到的财物,他都分给部下,因此他很受将士们拥戴。

朱泚接手幽州以后,一改前几任对朝廷的态度,主动派弟弟朱滔带五千精锐骑兵去长安以西帮助防御吐蕃,这是自从安禄山造反以后,幽州兵马第一次为朝廷出力。当时的代宗皇帝大喜,重点嘉奖了朱泚一回。

大历九年(774年),第一次削藩战争之前,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等人紧锣密鼓地准备与朝廷作战时,朱泚本人亲自率领幽州精兵来协助防御吐蕃。他走到半路上生病了,手下将士请求回幽州,朱泚说:“如果我死了,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继续往长安前进。”这句话传到代宗耳朵里,他感动得不得了,说这可真是少见的大忠臣啊!

因此,朱泚到达长安时,受到了长安市民的夹道欢迎。代宗皇帝对他的赏赐,当时无人能比得上。

朱泚又主动表态,愿意长期驻守西北抵御吐蕃。唐代宗因此让朱滔担任了幽州留后。

此后,朱泚接替李抱玉,镇守凤翔,与郭子仪、段秀实等人一起,构筑了大唐的西北防线。

朱泚的这些效忠朝廷的举动,都是他自发自愿的。因此,李唐朝廷希望树立他为全国节度使的楷模,接连给他加官晋爵,让他挂了宰相的名,又给了他太尉的头衔。

到此时为止,朱泚在李唐朝廷里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但到了第二次削藩战争爆发,朱滔联合王武俊,南下救援田悦,与朝廷军队正面交手以后,朱泚的处境就尴尬起来了。

朱滔当时写了封密信给朱泚,想让朱泚在凤翔也起兵造反。他把这信封在一个蜡丸里,让一个人藏在发髻中,给朱泚送去。谁知这人半路上被马燧的巡逻兵抓住了,蜡丸也被搜了出来。

马燧把这封信连同送信人一同交给朝廷,德宗看了信,便把朱泚从凤翔召回长安。

朱泚并不知是什么事,见了德宗后,被德宗出示的朱滔的密信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喊冤,说自己绝对没有与朱滔合谋。

德宗倒也没怪罪他,说:“相隔这么远,你不可能与朱滔同谋,朕不会怪罪你的。”

话虽这么说,但德宗再也没将兵权还给朱泚。他只能头顶着那些高级虚衔,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在长安城里做个闲人。

因为朱泚曾经兼任过泾原军节度使,也算是老上级了,所以泾原军这帮造反的将士想推举新领导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泚。

商量好了以后,姚令言带着几百骑兵,立刻前往朱泚家里去请他。

朱泚家离大明宫比较远,在今天的大雁塔南边大唐不夜城那一块,所以等到朱泚接受邀请,从家里出来时,已经是十月初三的半夜时分了。

朱泚骑在马上,泰然自若,大队护卫人马手持火炬,如同星辰散布街巷。前面有人呼喊开道,警跸戒严。沿途观看的长安百姓成千上万。

朱泚来到大明宫,这天晚上就住在含元殿上。

第二天,朱泚发布了一道文告,说:“泾原军长期在边疆,不懂朝廷礼节,这次擅自进入宫城,惊吓到了皇帝,导致皇帝已经向西去巡游了。本太尉权且统帅长安城里的军队,各军将士和朝中百官,应立即向皇帝或者本太尉报到。三日之后,两地都不见名字的,斩首!”

话虽这样说,但大臣们聚齐以后,有人劝说朱泚赶紧把皇帝迎接回来,朱泚却一脸的不高兴,大臣们就明白朱泚的意思了,很多人偷偷地跑了。

但想逃离长安城,此时已经很困难了。原来,朱泚听了一个叫源休的官员的话,命令在各城门严加盘查,禁止官员、军士等人出城。

看来,朱泚的文告里给众人指出了两条路,实际行动上却把跟随皇帝的路堵死了,这是胁迫众人都要跟着他走了。

一些大臣见此情景,便假扮成商贩、奴仆等,混出城去寻找大唐皇帝。

但也有不少人愿意追随朱泚,其中名头最响亮的就是李忠臣。他在淮西被李希烈驱逐,来到长安,虽然待遇优厚,却因手中无兵而心里郁闷。因此,朱泚一招呼他,他马上就来效力了。

另一个名气大的是张光晟,他是个有名的义士。安史之乱中,哥舒翰在灵宝大败的时候,张光晟只是一个普通骑兵。他跟着败兵逃回,却看见马军主管王思礼因为战马中箭,掉下马来,便急忙把自己的马让给王思礼。王思礼问他的姓名,张光晟不回答。乱军之中,两个人很快就被冲散了。

王思礼凭借着这匹马,才逃得性命,回去见到了李隆基,此后官运亨通。

王思礼只记住了张光晟的相貌,多方寻找,自然寻找不到。

等到王思礼接替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使以后,有人在他面前告代州刺史辛云京的黑状,王思礼便准备治辛云京的罪。

辛云京听到这消息,大为恐惧,却又毫无办法。

张光晟此时在辛云京手下当兵,便对辛云京说:“我曾经帮过王公一点忙,如今使君您有难,我愿意去帮您说个情。”

辛云京喜出望外,立刻派张光晟去王思礼处。

张光晟到了王思礼堂下,刚行了个礼,还没来得及说话,王思礼就认出他来了,大喜,说:“哈,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吗?为什么相见得这么晚?”

张光晟说:“其实我知道您一直在寻访我。可是,我不来的原因,是耻于讨赏。”王思礼拉着张光晟的手,泪水直流,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您那时的帮助。我寻找你好久了,今天意外见到,太高兴了。”说着便拉张光晟与自己一起坐下,结拜为兄弟。

张光晟这才慢慢说道:“如果不是辛使君的事,我也不会来找您。辛使君其实是冤枉的。”便把辛云京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王思礼立刻回答:“按说辛云京的事,过错也不小,今天看在兄弟你的面子上,就不追究了。”

当天,王思礼就委任张光晟为自己手下的兵马使,并赠给了他许多钱财、宅院。

辛云京自然也感激张光晟,因此一出任河东节度使,就推荐他接替自己担任代州刺史。

张光晟后来也当上了节度使,负责防御回纥;再后来因主动挑起与回纥的争端,被朝廷召回长安担任文职,郁郁不得志,所以此时也来追随朱泚了。

禁卫军将士举白旗投降朱泚的也有很多。朱泚每天晚上派兵从禁苑出去,这些兵第二天从通化门大摇大摆地进来,源源不断。京城百姓不知真假,都以为朱泚的兵马数不胜数。

朱泚在凤翔、泾原的两位旧部将,本来是奉朝廷之命去攻击李希烈的,走到潼关,听说朱泚在长安主政,便率部回来投降了朱泚。

这些情况让朱泚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受天下人拥戴,自信心开始爆棚,加上源休老在他跟前说一些“李唐已经失尽人心,太尉您是天命所归”之类的话,朱泚便坚定了要做皇帝的决心。

此时唐德宗逃难在奉天,身边的护卫兵马很少。朱泚知道这个情况,于是派出了三千精兵,命泾原军大将韩旻带领,前往奉天,对外宣称是去迎接皇帝,实际上是去抓皇帝的。

朱泚满以为这三千精兵去捉拿唐德宗是手到擒来。谁知过了几天,韩旻带着人马匆匆回来,并没抓到皇帝。

朱泚火了,问韩旻为什么没完成任务。

韩旻也觉得很奇怪。他是半路上接到了姚令言的书面命令,很不情愿地退回来的,为什么朱泚竟然不知情?

朱泚把姚令言叫来一问,姚令言也大吃一惊,说自己并没有发出这样的命令啊。那到底是谁伪造命令,把韩旻召回来的? OzrglL/ClVIZIW0Dwmh3vN65ccNNiiW6RSTNEJbCQq1zduG92CtvBp12dncKJV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