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北岸,秋风黄草,大军云集。
李三娘子把大部分人马留在盩厔,自己带着一万精兵,渡过渭水来与李世民会合。
姐弟相见,恍如隔世,两人都泪洒当场。
柴绍在盩厔一带遇到了李三娘子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她的情况,于是也立即赶往渭北。
战旗之下,历经生死考验的夫妻久别重逢,怎能不悲喜交加、涕泗横流?
于是在李世民军中,出现了古今仅有的一幕:夫妻二人各有自己的幕府(指挥部),各有自己的人马,共同听令于一人。李三娘子的这支人马,号称“娘子军”。
这位李三娘子,在李渊登基后被封为平阳公主。每次李渊赏赐各位公主,给她的和别的公主都不一样。可惜她寿命不长,只过了六年,就于大唐武德六年(623 年)去世了。李渊命在她的送葬队伍前后,增加战鼓军号、军旗、仪仗刀剑和披甲的虎贲卫士。掌管礼仪的机构提出了异议,认为妇女不应该有这些。李渊回答:“这些都是军乐,公主当年在司竹,亲自执掌军令,指挥大军,攻城略地,岂是寻常妇人可比的?怎么能没有军乐?”
接下来,李唐军队该合围长安了。
大业十三年(617 年)十月初四,李渊来到长安城下,大军合计二十多万。李渊命各军扎营,不得进入村落,不许骚扰百姓。
李渊本想不战而入,在城下劝说多日,城中始终不予回应。没办法,十月二十七,李渊开始攻城,到十一月初九攻克长安。
进城以后,李渊杀了城中主事的十来个人,其他的人一概不追究。
此时李渊才得到关于李智云的确切消息,原来早在李建成等离开河东以后,李智云便被当地官员押送到了长安,很快就被杀害了。
十一月十五,李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元义宁,而将在扬州的杨广改称为太上皇。杨侑是杨广的孙子,此时才十二岁。
然后,李渊替新皇帝拟定了一份诏书,封自己为大丞相、唐王,一切军政事务,都由大丞相处置,只有祭祀的事归皇帝管。
东自商洛、南到巴蜀,各路人马都纷纷表态归顺,李渊手下的文官回信每天都达上百封。
此时的形势是,潼关的大门一关,关东的各路势力进不来,东面的压力暂时可以不计。
但西北方向却有一股强大的势力,李渊每每视之为后顾之忧。
李渊还没想好对策,这一路人马却已经打上门来了。
这是薛举的人马,凶悍善战,可以说是一支魔兽军队。
薛举原是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富豪,面相凶恶,高大健壮,又精通武艺,骁勇无比。他在地方官府里还担任着官职,黑白两道通吃,雄霸一方,无人敢惹。
他造反比李渊还早,横扫陇西全境,人马有十三万,自称“西秦霸王”。
薛举特别残忍,每次打仗都杀光俘虏,且总要搞点花样,割舌头、割鼻子、砸成肉酱等,无所不用其极。他妻子也很残忍,爱鞭打下人,打的时候还嫌人不老实,把人下半截埋起来,露出上半截,方便她尽情抽打。
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号称“万人敌”。他不但狠毒,还下流,干了很多缺德事。
这家伙仇恨读书人,曾经把庾信的儿子放在火上烤。庾信,著名文学家,就是杜甫诗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里面的庾信。
薛仁杲每到一地,都大肆杀人,把别人的妻妾占为己有。他攻下秦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把城里的富人都抓来倒挂着,用醋灌鼻子,或者用尖木棍戳人家下体,逼着这些人交出财物。
所以,把薛举的人马称为魔兽军,一点都没错。
薛举本来的目标也是长安,谁知晚了一步,被李渊抢了先,心里很是恼火,便发兵围困扶风。此时他的军队号称有三十万,声势极大。
出征薛举的任务落在了李世民头上。
这一仗按说应该是一场大战,却不知为什么史书都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叙述战役的具体过程,只写了唐军大败薛举军,斩首一万多人,一直追到了陇山下才罢休。
薛举被这一仗打得丧失了胆气,本来都已经准备投降李渊,却被他的军师郝瑗劝住了。郝瑗讲了刘邦、刘备百折不挠,最终成就大业的故事来鼓舞薛举,薛举被郝瑗的这些话说得重燃信心,便加紧整顿军马,准备报仇。
隋帝杨广自从征高句丽失败以后,面对国内烽烟四起的局面,并没有改弦更张来挽救危局,而是选择了逃避。他命孙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把烂摊子甩给了这个十三岁的孩子,自己甩手去了扬州。
到了扬州,杨广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很荒淫。
杨广的禁卫部队大多是关中人,见杨广留恋扬州,不像要回北方的样子,于是大多都想叛逃,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着商量,毫不避人。他们互相串联,同党已有数万人。
杨广最倚重的大将军宇文述此时刚刚去世,他的儿子宇文智及鼓动这些禁卫军将士说:“你们逃跑,恐怕是自寻死路。如今上天要灭大隋,不如我们做一件大事,成就帝王之业。”
于是这伙人商量好推举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为首领,内外勾结,准备起事。
义宁二年(618 年)三月初十晚上,这伙人不费什么力气就攻入了内宫,活捉了杨广。
天亮以后,这伙人要杨广出去见一下群臣。出了宫门,杨广遇见了此次反叛的最高头领宇文化及。他家是受隋朝皇帝恩宠最深的一家,他也是造反造得最彻底,唯一一个用粗话羞辱杨广的人。
所有参与造反的人,见到杨广,毕竟还尊称“陛下”,只有宇文化及看到杨广出来,放肆地大声说:“怎么还把这东西带出来了?赶快收拾了。”这是明令杀杨广了。
这伙人又把杨广带回宫中。杨广叹息说:“我有何罪,竟然到此地步?”有人数落他说:“陛下抛弃宗庙,到处巡游;对外战争不息,在内奢侈淫乱;天下青壮尽死在疆场,世间妇孺都埋于沟壑;万民失业,盗贼蜂起;任用奸佞,听信阿谀;掩饰错误,拒绝良言。什么叫无罪?”
杨广又问:“我确实有负于百姓,但你们都可以算是荣华富贵,为什么要这样?今天的事,谁是头领?”又一人回答说:“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杨广最爱的小儿子赵王杨杲这时才十二岁,因为害怕,在杨广身边哇哇大哭。这伙人于是刀劈了这孩子,血都溅到杨广衣服上了,然后用杨广的丝巾勒死了他,死时五十岁。
这时候连口棺材都没有,萧皇后只好和宫女们亲自动手,用床板做了个小棺,将他和那个十二岁的爱子一同埋葬在宫内西院的流珠堂。大唐平定江南以后,改葬在雷塘,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司徒村。
杨广在扬州被杀的消息传来,唐王李渊哭得非常伤心,自责说:“我作为臣子,君父失道而不能救,怎能不悲伤?”
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后来者会用一两个字给他一个高度概括的评价,称为谥号。李渊毫不客气地给了他的姨表弟一个恶谥——隋炀帝。“炀”有一层意思是违背天理,虐待人民。
五月十四,小皇帝杨侑下诏,大意是:“天降大祸于隋,太上皇于扬州被害,我心里实在悲伤,形影相吊,不知所为。相国唐王,万民归心,做臣子实在是委屈他了,苍天也不同意。我今天要仿效古代贤王的故事,宣布退位。公卿百官,你们从今天起可以服务于唐王了。”
这只是表面文章,背后的故事,史书一概没写。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禅让不是傀儡小皇帝自己的决定。
小皇帝杨侑在让位后的第二年五月就死了,当时只有十五岁,几家史书都没有记载其死因。李唐给他的谥号叫隋恭帝。
五月二十,李渊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唐,建元武德。
李渊登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六月初十,薛举入侵了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李渊下令,以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命其率领八位总管,整军前去迎敌。
两军相遇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一带,这里有一座城叫高墌(zhǐ),位于今长武县城东北。
李世民分析形势,认为薛举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但远道而来,必定粮食不多,因此制订了一份“深沟高垒,不与争锋”的作战计划。全军固守高墌,深挖壕沟,加高城墙,不跟对方硬碰硬,等待敌方粮食接不上而撤退时,再寻找机会歼灭。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合理、很明智的策略,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了问题。
问题不在别人身上,正出在李世民身上,他病了,得了疟疾。
李世民躺下了,军队暂时由刘文静和殷开山指挥。
李世民不放心这二位,特意把他们叫来嘱咐说:“敌军远道而来,急着一决胜负,此时万万不可硬碰硬。你们只要不出战就可以了,等我病好了,看我为你们破敌。”
这二位退出来,殷开山却对刘文静说:“秦王生病之时,还这么操心,是担心你我不顶用。我们此时正应该奋力破敌,怎么能把敌人留给秦王去对付?”
刘文静犹豫不决,殷开山见他不回话,又催他说:“我们久不出战,恐怕敌军会轻视我军。即使我军不战,也要出击一次,让敌方看看我军的威风也好。”
经不住殷开山再三劝说,刘文静同意出兵了。
大军出城,在高墌城的西南排好阵型,等着薛举的军队从营中出来。
李世民在城中,听说刘文静等人率军出城,大吃一惊,急忙手写一封信,派人飞马去找刘文静,让他回军,却已经来不及了。
薛举的军队并没有从他们军营的方向出来,等唐军看见他们时,一下子就慌了——他们是在唐军的阵后出现的。
唐军措手不及,被迫接战。
双方在位于今长武县东北的浅水原大战一场,八位总管都败了,与刘文静等人一路狂奔回撤,只有刘弘基一军战斗到底,最后箭没有了,连刘弘基本人都被俘虏了。
李世民只好带着残兵退回长安。这是他的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惨败。
这一仗,唐军死亡过半,薛举命人把唐军的尸体收拢起来摆在一起,筑为京观来炫耀武功。
郝瑗劝薛举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唐军这一败,主力损失大半,正是乘胜攻击长安的好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确实,唐军大败的消息传来后,长安城里的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了。主力部队损失了一半以上,拿什么去抵挡薛举的这一支虎狼之师?新生的李唐政权,竟一时有了风雨飘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