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十三年(617 年)的太原,处在突厥和流寇的双重困扰之下。
太原城中,最高长官是太原留守李渊。他每日军政之余,忙着和老朋友赌钱玩耍,没有多少时间去管一管儿子。
李渊的封爵是唐国公。这个爵号是承袭而来的,他祖上是关陇贵族,他的母亲和隋帝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姐妹。
李渊此时有五个儿子。长子李建成与老四李元吉、老五李智云留在河东,老三李玄霸夭折,在太原的,只有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从小就比其他孩子聪明、果断,也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不拘泥于一格,但不是个很守规矩的孩子,调皮捣蛋,有些匪气,常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总是令长辈们感到头疼。
来到太原以后,他的所作所为被很多人看不惯,因为他结交三教九流,如商人、道士、和尚、马贩子,还有一些形迹可疑的人,说是侠客,其实说不定是强盗、逃犯,都与他来往密切。
李世民才不管别人怎么说呢。他心里想的,别人可能永远也猜不到。
不但李世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父亲也一样不在乎,甚至还纵容儿子去败家。
因为,知子莫若父,这个儿子怎么样,李渊心里最清楚,曾经有两件事,让他明了这个儿子具有非凡的才能。
第一件事是李世民建议云定兴巧设疑兵。
大业十一年(615 年)四月,隋帝杨广出巡北塞。先前,实力强大的突厥一直臣服于大隋,后来却因为杨广君臣的边疆政策的失误,诱杀了突厥可汗的亲近大臣,使得突厥可汗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突厥可汗探听到了杨广的行踪,率领数十万骑兵准备劫杀杨广,但可汗的妻子却是隋朝的义成公主,公主紧急派人把这消息报给了杨广。
杨广接到消息,急忙逃跑,但没跑远,被突厥骑兵围困在了雁门城里。天下各州郡纷纷起兵去救援。
这件事,成就了李世民的第一次立功。
十七岁的李世民听说这件事,便去投军,归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帐下。
他们这一支人马开到离雁门不远的地方时,各路援军还都未到。靠他们这点人马,想击败突厥数十万骑兵,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突厥敢来围困天子,必定是判断我国各地军队不能及时救援。我军如今应该数十里虚张声势,多举旗帜,连绵不绝,夜晚则敲钲(zhēng)击鼓,胡虏不知我军多少,以为大军云集,定会闻风而退。不然的话,胡虏一旦派大军来迎战,敌众我寡,肯定支撑不住。”钲是古代一种金属制作的打击乐器,像是小型的钟,和鼓一起配合作为号令来使用。
云定兴听了李世民的建议,大为赞赏,立刻采纳。
突厥的侦骑果然报告可汗说,隋国大批军队已来到。
突厥可汗中了这疑兵之计,加上他国内又有情况,于是撤军而去,杨广才保住了性命。
第二件事是李世民从敌军重围中救出李渊。
李世民帮云定兴立了一功,却并没有随着云定兴发展,而是回到了父亲身边。李渊此时已被任命为太原留守,需要他去帮忙。
李渊到了太原,第一件事便是要对付“盗贼”甄翟儿。
这甄翟儿是外号“历山飞”的魏刀儿的部将,大业十二年(616 年)四月,率兵攻击太原,杀死了将军潘长文,太原形势吃紧,因此朝廷才派李渊来对付他。
李渊也算是沙场老将了,这一次遇到甄翟儿,却险遭不测。
李渊率兵与甄翟儿相遇于位于今天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的雀鼠谷,很不幸,他被包围了。
李渊只有几千兵,而甄翟儿据说有十万兵,将李渊围困了好几重。李渊左冲右突,就是无法突围,眼看就要丧命于此地了。
危急时刻,李世民率领一队精兵从外围杀了进来,就像一艘船划开水面那么容易,转眼来到李渊面前,说:“请大人随我杀出。”又掩护李渊杀出重围。
杀出去了,按一般思维就该赶紧逃跑,可是李世民整合一下队伍,又重新杀了回去。
敌军万万没料到李世民竟然还会再杀回来,张皇失措,被大杀一阵,李世民收获战果极多。
这一仗过后,虽然太原城外战乱不断,城里暂时还是一片太平之地。
杨广即位以来,追求奢侈淫靡的生活,在全国各地兴建宫室,又修长城,开运河,征调农民无偿劳动,造成大量民夫死亡。
杨广又三征高句丽,不但劳而无功,还牺牲了数十万将士。更严重的后果是,这场战争基本吞噬了大隋的国力,耗尽了民间的财富。被征调为前线军队运粮的农民,因为路途太远,很多死在路上;活着的,也因为车上装载的粮食吃完了而面临死罪,这些人只能铤而走险,扯旗造反了。
随后,各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起义队伍。历史学家王寿南统计,这段时期,全国有一定规模的起义队伍一共有七十四支,那些小规模的就不计其数了。
李世民结交了不少人,不过他知道,他们父子毕竟只是外来户,所结交的豪杰还很少。真正掌握更多豪杰的则另有其人。所以,李世民这条强龙,要主动去找地头蛇商量合作。这个地头蛇叫刘文静,本来是晋阳县令,因为与“反王之王”李密是亲家关系,被远在扬州
的隋帝杨广下令关在了牢中。
在太原郡的牢房中,李世民携带了些酒菜,与刘文静坐着闲聊。
趁着酒意,刘文静装作闲扯的样子,随口说道:“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恐怕不能平定。”
李世民心里透亮,知道这话是在试探他,马上说:“未必没有,只是凡人看不出来而已。我来探监,并非因寻常私人情谊,是想与您商量大事的。”
李世民接着问:“您有何高见?”
李世民坦诚至真,刘文静岂能再装作不明白?于是也正色分析道:“如今暴君远在扬州,李密长围洛阳。各路强盗数以万计,大的占据州郡,小的藏匿山川,这些人如同上天准备的兵马,都在等待着真正的王中之王去收服统领。谁能顺应人心,谁就能平定四海。”
刘文静继续说:“如今太原周围百姓为躲避战乱,都进入了太原城中。我在这里当了多年县令,对其中的豪杰了如指掌,一旦集合起来,能有十万人。令尊率领的兵,也有数万人。有了这些人马,一言出口,谁敢不听?趁着关中空虚,长驱直入,筑牢根基,然后号令天下,半年之内,大业一定成功。”
李世民听了,大为欣赏,说:“您的话,太合我的心意了。”
于此,这两个手头一兵一卒都没有的人,却已经商定了大唐开国的战略路线图。
战略定下来了,李世民与刘文静结交的各路豪杰也组织得差不多了,可是,事情卡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李渊身上了。一切行动,都要他来领衔,如果他不同意怎么办?
李世民与刘文静商量,刘文静说,要说服李渊,希望只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裴寂。
裴寂与李渊是老玩伴,现在担任晋阳宫监。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他俩又聚在一起了,经常在一起赌钱、喝酒,没日没夜地玩。
刘文静与裴寂也是朋友,他知道裴寂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想了个妙计,当然这妙计需要李世民破点财。
李世民从私人口袋里拿出几百万钱,让人跟裴寂赌博,吩嘱他:只许输,不许赢。
裴寂赢了钱,大喜,自此每天跟着李世民一起玩,两个人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李世民于是将他的目的坦诚地告诉了裴寂,让他去劝说父亲。裴寂拿了人家几百万钱,没有理由不答应。
但是裴寂也没有把握,就想了个主意,先给李渊挖了个陷阱。
裴寂这个晋阳宫监,职责就是替皇帝管理着晋阳宫,手里掌握着大量美女资源,于是在一次与李渊喝完酒后,私自派两个宫女伺候李渊。李渊酒后乱性,竟然也没有拒绝。
好,这下李渊有把柄在裴寂手里了。
过了一阵儿,又一次与李渊喝酒聊天的时候,裴寂试探地说:“二郎在外面私养兵马,准备起事,这事您知道不?”
李渊不回答,似乎没听见。
裴寂又说:“正因为我私自派宫女伺候您,这事要是发作了,您和我都活不成,所以二郎才想起兵,目的是拯救您和我。”
李渊还是自顾饮酒,没有任何反应。
裴寂急了,说:“如今城门之外,尽是盗贼。就这样消磨人生吧,说不定哪天您人头就掉了。但如果现在起事,一定可以成就大业。这么多人都拥护您,您倒是说话啊。”
李渊把手里的酒杯举起来,对着裴寂让了让,送到自己嘴边,却又停了下来,半天才说了一句让裴寂摸不着头脑的话:“我儿如果真有这计划……该喝还是不该喝呢?”
裴寂他们不知道,李渊比他们想的更多。
李渊是个心计极其深沉,演技特别出色,江湖经验特别丰富的人,深得“韬光养晦”四个字的真髓。
隋帝杨广这人爱猜忌。此时有一个方士说自己懂得图谶等预兆,在杨广面前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杨广将海内姓李的人全部杀绝,杨广因此找借口杀了好几位姓李的大臣。
李渊当然也在杨广的怀疑范围之中。他有个外甥女,在杨广的后宫之中。有一次杨广召李渊,而李渊生病,未能成行,杨广于是问李渊的外甥女,“你舅舅为何还不来?”外甥女回答说是病了,杨广竟然又问了一句:“会死不?”
外甥女把这话辗转传给了李渊,李渊心里大为忧愁,知道皇帝明摆着是对他起了疑心。
李渊于是自毁形象,贪财纳贿,沉迷酒色,整天与裴寂喝酒、赌博就是具体表现。
但李渊心里真如表面一样颓废吗?当然不是。
因此,李世民在外面暗中拉拢豪杰、培养私人势力的事,他不但不制止,还稀里糊涂地支持;儿子说要用钱,他就给,而且不问用途。
不但如此,李渊自己也结交了不少豪杰。
实际上除了裴寂之外,另有一些人也劝说李渊起兵造反,可是李渊对这些话一概都是含糊应对,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就在李渊小心翼翼地观望形势的时候,他的辖区内又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