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总是忘不了那一个巨大的蛋糕——洛口仓。洛口仓里储藏着极多粮食。在那个天下饥馑的年代,谁拥有了粮食,谁就拥有了扩军的资本。这洛口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黄土岭上。
李密对翟让说:“昏君远在吴越,海内盗贼蜂起,人民饥馑。明公有英杰之才,又有精兵劲旅,应该扫清天下,消灭群雄,岂能甘心在这草莽之间长做小贼?如今东都空虚,兵士缺乏训练,上下离心,留守的越王杨侗年纪幼小,手下各官政令不一,我料他们都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您应该率领大军,轻装前进,直扑洛口仓,一切皆唾手可得。然后您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一日之间可建百万军队,再后传檄四方,招揽贤才,精选猛将,推翻隋朝,发布政令,岂不是盛事一桩?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此机会万不可错失。”明公为古代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李密描述的雄图大略、胸中的一腔豪情并没有对翟让起多大的鼓舞作用,面对大事,翟让又退缩了,他说:“这是大英雄的事情,并非我所能担得起。我如今唯有听您之命,尽力行事。请您率军先发,我来殿后。”
大业十三年(617 年)春天,李密与翟让率领七千精兵奇袭洛口仓,攻破之后,打开仓门,任凭饥民取米,老弱妇孺,欢天喜地。
这个举动,获得了很多声望,海内名士、地方官员很多来投效。其中有一位大名士,叫祖君彦。李密久闻他的文名,大喜,奉其为座上客,军中的文书信札一概委托给他。
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听到洛口仓失守,命将军刘长恭率领步骑兵共二万五千人去征讨瓦岗军。当时洛阳人一直将瓦岗军视为乌合之众,以为很好对付,争着来投军,学士、富人、显贵的亲戚等都来了。
这支军队,器械精良,衣甲鲜明,旌旗耀目,看起来跟仪仗队一样。
两军在石子河两岸对垒。瓦岗军方面,翟让所部先出战,战况却有些不利于瓦岗军。
不料李密率领自己部下从侧面横冲过来,一下子就把洛阳军冲散了。
古时候打仗,一旦乱了队伍,就不好收拾了,洛阳军于是大败。
刘长恭等人脱下衣甲,混在乱军中才逃回了洛阳,他率领的军士死亡十分之五六,全部辎重器甲都留给了瓦岗军。
瓦岗军声威大震。
鉴于李密提议的几次军事行动计划都取得了良好战果,在瓦岗军中建立起了巨大威望,翟让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推李密为主,自己做他的部下,并给李密奉上了一个尊号——魏公。
李密一开始推辞,后来诸将强烈请求,李密还是接受了这个尊号,并且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在所辖境内宣布大赦。这些都是改朝换代的象征。
从此以后,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成了隋朝大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承受了来自隋朝的大部分军事压力,而其他起义的队伍则压力减小,纷纷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洛口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散不尽也搬不走,李密决定就以这里作为根据地,于是围着洛口仓建了一座城,周长四十里,这城就叫作洛口仓城。
李密又派遣房彦藻东进,接连攻下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至此,河南的郡县大多数都归李密所有了。
除此之外,虎牢关守将裴仁基和他儿子裴行俨也率部来降。
《隋唐演义》里说裴仁基的儿子裴元庆如何如何勇猛,是天下第三条好汉,其实裴仁基并没有一个叫裴元庆的儿子,裴元庆的原型应该就是裴行俨。裴行俨确实作战很勇猛,与薛仁杲等诸多历史上的猛将一样,有“万人敌”的称号。
裴仁基父子来投降,李密当然很高兴,但他更高兴的是得到了秦叔宝、罗士信,这二人随张须陀残部被裴仁基接管,非常受裴仁基器重。
除了秦叔宝、罗士信外,前来投靠的还有程咬金这员虎将。
程咬金是东阿人,骁勇,善用马槊,曾组织数百人保卫家乡,此时也来投奔李密了。后来他改名叫程知节。
李密从军中挑选了八千骁勇的战士组成自己的亲卫军,名叫内军,分为四队,每队派一名骠骑率领。
李密待秦叔宝非常好,让他和程知节都担任骠骑。李密常常夸耀说:“这八千人可以顶得上百万大军。”
新增了许多精兵,又加了几员猛将,李密的实力大涨,该向洛阳城和附近的另外几座仓库下手了。
隋朝在洛阳附近,除了洛口仓外,还有回洛仓、河阳仓,都储藏着极多的粮食。
此时洛阳城里还有隋军二十余万,于是围绕着这几座仓库,双方展开了连番拉锯战,互有胜败,但总体来说,还是瓦岗军稍占上风。
大业十三年(617 年)四月十九,李密率兵三万直逼洛阳城下,击败了段达等率领的七万隋军。同时他命祖君彦写了一篇很长的檄文,传到各个郡县,劝各个守官投降。
这篇檄文,堪称万古名文,其中最有名的两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这文章列举了隋炀帝的十条大罪,自古骂皇帝的文章,就数这一篇骂得最狠了。
就在此时,隋炀帝命两位将军率领关中兵驰援洛阳。听到这个消息,李密的幕僚柴孝和赶紧来找李密了,对他说:“魏公,眼下有个大好机会。关中的兵被调出来了不少,关中必然空虚。关中山河险要,利于固守,秦汉都在那里成就了大业,如果您命翟让守洛口仓,裴仁基守回洛仓,将军您自己率军西进,夺得长安,借助那里的地理优势先扎下不败的根基,然后再回头来平定河南,大业一定能成功。这是天下逐鹿的时代,动作一定要快,如果被别人抢了先,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密回答说:“这确实是上策,我也考虑很久了。但我军都是山东人,谁肯随我入关?况且诸位大将都是强盗出身,留下他们,互相不服气,一定会比个高下。如此的话,就危险了。”
李密不听柴孝和的妙计,坚持留在这里与隋军缠斗,结果不久在阵前被一支流箭射中,躺在营中养伤。隋军夜袭,杀伤李密军士大半,李密的左右司马都战死了。李密只好放弃回洛仓,又回到洛口仓。这是大业十三年(617 年)四五月间的事。此时,李渊父子刚刚在太原举起义旗。
然而李密的顽强真不是吹嘘的,这年六月他又出兵了,这一次大败东都兵并夺回了回洛仓。
此时,全国的形势一片大乱,但显然洛阳是最重要的,因此对其他地区的强盗们,杨广暂时先都不管了,而是把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向洛阳了。
七月,杨广派王世充率领江淮精锐,命另外三位将军从不同地方各率所部,一同去支援洛阳。
这位王世充将会是李密的强劲对手。他本是西域的胡人,姓支,借住在长安以东的新丰,后来父亲死了,随母改嫁,就用了继父的姓。他的相貌与中原人有明显区别,《隋书 ·王世充传》说他“卷发豺声,沉猜多诡诈”,头发是卷曲的,说话像“豺”的声音,性格深沉多疑而诡诈。
王世充会算卦,善于诡辩,又是个阿谀奉承之人。他担任过江都宫监,替隋炀帝管理行宫。每次隋炀帝到扬州,他都察言观色,又是献铜屏风,又是献江南美女,把皇帝伺候得很高兴,大受隋炀帝恩宠。
王世充还喜欢读兵书,很会用兵。他在扬州,率兵平定了很多强盗,大股小股的都有。
王世充还很会表演。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的时候,他也率兵去勤王。远水不解近渴,他离得太远了,但他还是做出一副心急如焚的样子,一路上昼夜不解甲,哭哭啼啼。这些表演,最后他都巧妙地让隋炀帝知道了,隋炀帝更加认为他是忠心耿耿的。
但他真是忠心耿耿吗?恐怕不是。他看到隋朝江山快要不保了,就暗地里勾结豪强,树立私恩,率军平定叛乱后,将缴获的物资都分给属下,以此来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势力。
大业十三年(617 年),山东、河南发大水,每天饿死的人都有数万。徐世勣劝李密赶紧夺取黎阳仓,李密便命徐世勣等人前去,顺利攻取了该仓。至此,隋朝在中原的几个重要仓库都被李密纳入囊中。李密军的粮食更充足了。
九月,王世充等人终于到了洛阳,与城中的兵合起来十几万人。隋炀帝遥命各军都受王世充统一指挥,去洛口攻打李密军。
自此,隋朝末年最纠结、最跌宕的一场大戏——李密与王世充的连年大战正式拉开大幕。
两军在洛水两岸对峙,发起大小数十战,不分胜负。
到了十月二十五,李密终于取得了一场胜利。
先是王世充率军夜渡洛水,与李密交战。李密军大败,主要幕僚柴孝和落水淹死。李密的大部队向东败走,王世充穷追不舍,李密却率领内军直扑王世充大营,王世充慌忙回军救援,被李密趁机痛击,斩首三千多人。
这一仗杀得王世充不敢再出战。洛阳城里的越王杨侗派人去慰劳他,王世充觉得非常惭愧,于是再次来挑战李密。十一月初九,双方在石子河又大战一场。
这一仗与击败刘长恭的那一仗颇有相似之处。先是翟让迎战,败退回来,王世充挥军追击,李密命王伯当与裴仁基从两侧抄其后路,自率中军正面冲击,王世充大败,向西逃跑。
这场举世瞩目的中原大战一开场,形势就对李密很有利。眼看就要消灭王世充了,这时,瓦岗军中那一颗隐藏的炸弹却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