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将行动转化为身份

假如我跟你介绍了丽贝卡和弗雷德这两个人。丽贝卡跑步,而弗雷德是一位跑者。你觉得谁更喜欢跑步呢?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描述某人。彼得很老,斯科特很年轻;苏珊是位女士,汤姆是位男士;查理喜欢打棒球,克里斯汀是位自由主义者;迈克爱吃巧克力,杰西卡喜欢早起,丹尼喜欢狗,吉尔爱喝咖啡。这类描述使用了年龄、性别、观点和偏好等人口统计特征,让我们对这些人的身份和概况略知一二。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描述同一件事。例如,有“左倾”政治信仰的人可以称为“观点自由”,也可以被叫作“自由主义者”;一个非常喜欢狗的人可以称其“爱狗”,也可以被称为“爱狗人士”。这些变化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以上两个例子,后半句描述的是一类人群。如果有人被描述为“观点自由”,那就说明他们持有“左倾”的理念,但将某人称为“自由主义者”,就意味着此人归属于某种特定的群体或类型。也就是说,他们是特定人群中的一员。

分类标签通常带有某种程度的持久性或稳定性。分类标签并不关注某人曾经或现在的行为和感受,而是暗示更深层的本质,即此人的身份。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一直会是这样的人。

说某人“观点自由”,意味着此人目前持有“左倾”的理念,而使用“自由主义者”这个头衔,则意味着一些更加持久的东西。如果说某人“爱狗”,表明了这个人现在的喜好;而如果说此人是“爱狗人士”,则说明此人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永远都会这样。比如,对于可能被视为处于某种临时状态的事情(例如“莎莉没有把盘子收好”),如果使用分类标签(例如“莎莉是个懒蛋”)来表达,往往会显得更加持久或涉及本质。失败是件坏事,但成为一个失败者更糟糕。

举例来说,如果你被告知一个叫露丝的人会“吃很多胡萝卜”,把她描述为“爱吃胡萝卜的人”,会让听者认为这种习性更加稳定。听者会觉得,露丝在小时候会吃很多胡萝卜,将来会吃很多胡萝卜,即使有人试图阻挠,她也很可能会吃胡萝卜。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有没有人反对,这种行为都会持续下去。

从标签中得出的推论意义深刻,以至于人们通常会多加留心,将标签与所描述的行为区分开来。比如,在为客户争取宽大处理时,律师可能会说:“他不是罪犯,只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同样,一个球迷可能会说:“我只是爱看比赛而已,我可不是狂热爱好者。”

在以上所有的例子中,所用的标签都涉及一种特定的词性:名词。“观点自由”是形容词,“自由主义者”则是名词。说某人“经常跑步”,是将“跑步”作动词用,而说某人是位“跑者”,就是将动作(动词)变成了身份(名词)。

研究发现,在各种话题和领域中,将行为转化为身份,能够影响到描述者在别人眼中留下的印象。例如,听到某人是个“喝咖啡的人”(相比于经常喝咖啡),或者是个“微软系统电脑爱好者”(相比于经常使用微软系统电脑),听者就会推断这个人比较喜欢咖啡或比较喜欢微软系统电脑,将来更有可能维持这种偏好,即便与周围人意见相左,也很可能会坚持下去。

把一个基于动词的描述(例如“爱喝咖啡”)改成名词性质(例如“爱喝咖啡的人”),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的态度或偏好是性格使然,因此更深刻也更稳定。这是一个人身份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碰巧持有的态度。

将行动转化为身份,会影响到被描述者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这一原理有诸多用途。在简历中,相比于说自己“工作努力”,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会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把同事称为“创新者”,而不是称其“思想创新”,也很能让别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然而,这一原理的影响远非如此。除了影响人们的观念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中潜藏的思想改变人们的 行动 。将行动转化为身份的表达方式,可将行动表达为一种取得理想身份或成为理想自我的途径,从而说服他人扭转行动。

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有个积极的印象,想要把自己视为一个聪明、能干、魅力十足和卓有成效的人。对于积极运动、擅长知识竞猜,或是用冰箱里的食材即兴烹饪美味晚餐等技能,我们或许各有偏好,但总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想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因此,我们也会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契合自我印象。想要觉得自己拥有运动细胞吗?那就偶尔去跑跑步吧。想要感到富有或有地位吗?那就买辆豪车或者去异域度假吧。采取与眼中的自己相匹配的行动,规避不一致的行动,我们便能发出信号,将自己视为理想中的那种人。

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如果人们想要以某种方式看待自己,那么,将某些行为当作确认理想身份的机会,可以鼓励当事人做出相应的行为。而这,就是宾幼儿园研究的切入点。

请别人帮忙时,我们经常会使用动词提问,比如“你能帮忙把积木收好吗?”或者“你能帮忙洗碗吗?”,两个问题都使用了“帮忙”这个词来提问。但是,你也可以改变这个请求的措辞,把动词变成名词。例如,与其请求别人帮忙整理积木,不如试着用一个名词来代替:“你能不能当我的得力 帮手 ,整理一下积木呢?”这个简单的转变,将一个单纯的行为(帮忙)转化成了更深一层的东西。现在,捡拾积木不只是搭把手,而且成了一个机会:一个获得理想身份的机会。

有些家长或许觉得难以置信,但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视自己为一个得力帮手。虽然他们不愿倒垃圾或做饭,但成为一个帮手,为团队做出贡献,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积极身份。因此,将动词名词化或是换作名词来表达,就将一个单纯的行为(给别人帮忙)变成一个获取积极身份的机会(成为一个帮手)。对于我来说,捡拾积木变成了一个机会,可以向自己甚至他人展示我是一个好人。言下之意,表明我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一员。

“要我帮忙?好吧,我能勉强同意。但是,如果给我一个跻身‘得力帮手’之列的机会,那我就会不假思索地放下手中的蜡笔,帮你打扫卫生。”我们看到,宾幼儿园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做的。

把动词变成名词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孩子和打扫卫生的范畴。例如在2008年,研究人员便利用同样的原理提高了选民投票率。投票是民主体制的关键,也是影响国家运行方式的机会,然而,仍有许多人不愿参与到投票中去。就像帮助他人一样,投票也是一件人们知道该做但并不总能落到实处的事情。他们要么太忙,要么健忘,要么就是对候选人没有什么兴趣,谁的票也不愿投。

研究人员想要知道语言能否起到作用,为此,他们没有采用普通的沟通方式(鼓励人们投票),而是另辟蹊径地套用了“选民”的说法。同样,两种方式的差异似乎微乎其微,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把“投票”这个动词换成了“选民”这个名词而已。然而,这一招非常有效,使选民投票率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

将“投票”这一动作表述成一个获取“选民”这一正面身份的机会,能够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种行动中来。也就是说,仅仅把投票这一行为转化为一个表现自己积极特质的机会,就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想要得到人们的倾听?那就让对方做“倾听者”。想让人们承担领导的责任?那就让对方成为“领导者”。想让人们更卖力地工作?那就鼓励对方成为“优秀员工”。

这一原理,甚至可以用来鼓励人们规避消极行为。不诚实的行为会带来高昂的代价。例如,工作场所发生的犯罪,每年会给美国企业造成超过500亿美元的损失。

我们经常被鼓励遵守道德或是做正确的事情,然而,使用调动身份认同的语言,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相比于“不要作弊”,“不要当 作弊者 ”的说法,会使作弊欺诈的行为减少一半以上。如果作弊这件事与不理想的身份画上等号,人们的作弊概率就会相应降低。

想要禁止人们乱扔垃圾?那就把“请不要乱扔垃圾”的说法,换成“请不要当乱扔垃圾的人”吧。想鼓励孩子说实话吗?放弃说“不要说谎”,试着用“不要当说谎的人”这种更有效的说法吧。

这些原理甚至可以应用在自己身上。想要养成锻炼或跑步的习惯吗?那就不要说你爱跑步,而是告诉别人你是一个“跑者”,这样一来,跑步这件事便成了你的一种稳固而牢靠的“特性”,而坚持跑步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其实,将行动转化为身份只是一类更为广泛的语言应用的方式。这就是调动身份认同和能动性的词语。

对于这类词语,还有另外4种使用方法:(1)把“不能”换成“不”;(2)把“应该”换成“能够”;(3)与自己对话;(4)找准使用第二人称的时机。 ZNcEEzl9HCtplg/qlXN7sMO0k6e3dus2g/4uUD4+8boVfkN9+Wr2He9pJXTaIP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