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找准使用第二人称的时机

从更普遍的意义来讲,自我对话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你”这样的代词何时适合使用,何时则可能 适得其反

几年前,一家跨国科技公司请我帮忙分析其公司的社交媒体帖子,看看哪些有效,哪些效果不佳。在对数千篇帖子进行文本分析后,我们发现,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也就是说,使用“你”“你的”或“你自己”等第二人称代词的帖子,不仅收到的点赞更多,引发的评论也更多。

因此,这家公司对社交媒体战略进行了调整,在帖子中加入更多类似的用词,而随后的读者参与度也出现了大幅提高。

此外,这家公司还要求我对用户支持内容的文章进行类似的分析。公司网站上有关于如何设置新笔记本电脑或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的页面,我们想要看看,读者是否认为这些支持页面有效。

与社交媒体上的帖子相比,在用户支持页面上,第二人称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就是说,虽然第二人称能在社交媒体上增加参与度,但在用户支持页面却适得其反。

出于好奇,我们开始探索其中的差别在哪儿。

社交媒体帖子与用户支持页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帖子的篇幅更短,不那么详细,更有可能被游客访问。

然而,为了真正挖掘“你”这个词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你”和其他第二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中发挥的作用。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能从不同信息源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很难对任何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图像能够吸引读者,但使用适当的用语也能激发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你”这样的词语就像一个停车标志,表示这里含有值得注意的信息。

看到一篇题为《五大省钱诀窍》的帖子时,读者并不确定内容是否与自己相关。而加上“你”这个词,例如《帮 省钱的五大诀窍》,突然之间,这篇帖子就显得更加贴近个人了。即使信息本身没有改变,你也会认为帖子里包含的不是一般信息,而是对 有用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这个字吸引了注意力,增加了相关性,让读者觉得帖子在直接与自己对话。

然而,对于用户支持页面而言,因为客户已经访问了网站,所以吸引注意力并不必要。客户之所以访问支持页面,是因为他们有疑问或是想要解决某些问题,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内容之上了。

此外,虽然使用“你”可以表明信息与读者个人有关,但也可以传达责任或责备。与“如果打印机出了故障……”相比,“如果 没法让打印机正常运转……”这句话表明打印机的故障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户的错。仿佛问题不是出在打印机上,而是出在不能让打印机发挥功能的用户身上。

与此类似,与被动语态(“空间可以通过……被释放”)相比,主动语态(“ 可以通过……释放空间”)表明这项工作需要由用户来做。“你”这个词出现的次数越多,用户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你”这个词有助于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关注,但在用户支持页面上却适得其反,因为这个词可能暗示着错误或责备应由用户自己来扛。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正如我们在这一章中所讨论的,语言可以改变控制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即事情谁说了算,由谁掌控,由谁负责,无论是针对好事还是坏事。

如“你喂狗了吗?”或者“你检查过文件的截止日期了吗?”这样的问题,会给人指责的感觉。这些问题或许没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只是单纯为了获取信息,但却很容易遭到负面的解读,让人心中嘀咕:“谁说这该是我的责任了?”“我为什么没去处理呢?”

只需在措辞上进行细微的调整(“狗狗吃过晚饭了吗?”),便会减少产生不满的可能性。这样的问题关注动作而不是行动的执行者,不带有任何责备的暗示,即我不是在暗示这是 的职责,只是想知道事情做了没有,如果还没有,可以交给我。

这一点,对于“我想和你聊聊,但你没时间”这种说法也同样适用。这句话陈述的或许的确是事实:我们真的想要聊一聊,但对方的确没时间。然而,这样的措辞可能会暗示错出在对方身上。不仅说对方没有时间是件糟糕的事,还把谈话没能展开归咎于对方。

避免使用第二人称,而是换成“我想聊聊,但现在似乎不太合适”,这样的措辞不带有任何指责的语气。很明显,这件事不是任何人的错,我们表现出的是关心,而不是要求。避免使用带有指责性的“你”,有助于避免在不经意间怪罪别人。

包括“我”在内的第一人称代词也是如此。刚吃下一口饭,一位朋友的3岁孩子便抱怨起来:“晚饭不好吃。”

为了这顿饭的筹划、采购和烹饪,孩子的父母投入了大把时间,因此当然很失望。他们虽然希望孩子能觉得这顿饭美味可口,但事已至此,不妨将此作为一个机会,给孩子上重要一课。他们指出,“不好”和“不喜欢”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人不喜欢某样东西,并不代表东西不好。

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对观点的表达便会显得更像是对事实的陈述。“这是不对的”或“晚餐不好吃”,表明某件事情客观来说是不好的。但加上“我”这个字,就是在明确表达这句评论是个人观点,而不是事实陈述。

“我不觉得这是正确的”这种说法属于个人观点,不涉及别人是否同意。

人称代词中包含着责任。因此,是否应该使用,取决于我们想要对讨论的事情承担多大的责任。

例如,在展示一个项目的结果时,某人可以说“我发现……”,也可以说“结果显示……”。“我发现……”可以清楚表明工作是谁做的,即说话的人付出了努力也应该享受功劳。

然而,“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也会让观点显得更主观。没错, 的确得出了一些发现,但其他人是否也能得出同样的发现?还是说,你的发现是基于 自己 在项目中所做的选择得出的?由此可知,是否使用人称代词,取决于我们想要将赞美或指责归于谁,以及希望所说的话带有主观性还是客观性。 /awmO5ejTOQqpkTB2Q7fFprS8UkEptr12ECCpthSXRTQ8N+P5ZS9sKZHvupieH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