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夫人在世时,苏洵求仕游荡,与程夫人在一起的日子不多,常常忽略她的存在,亦并未感受到她的重要。听到她去世的消息,再回顾起与她结婚这二十余年,苏洵才发现,夫人于自己却是头顶的一片天。如今这片天坍塌下来,让他猝不及防,痛彻骨髓。
当年,程夫人以眉山巨室千金的身份下嫁苏家,不嫌苏洵家境清寒,不怕劳苦困顿,尽最大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结婚之初,苏洵游荡不学,青年时苦读诗书,壮年时外出求仕,对家庭的付出微乎其微,若不是程夫人勉力支撑,精打细算,苏家二子岂能受到良好教育,又怎有如今的出人头地?只可惜,她未能亲眼看到儿子们高中进士的盛况。
经过两个月的舟车劳顿,父子三人终于回到眉山。
他们进入家门,才发现屋宇倒坏,四处漏风,处处透着破败和凄凉,如今又添新丧,上上下下,尽是悲凉景象。
一家人相聚,却独缺程夫人。两个年轻的儿媳见到久别的郎君,想起慈爱的婆婆,又忍不住流下眼泪,哭声难止。
苏洵在京时就颇不如意,求取功名屡屡受挫,现在回到家来为老妻发丧,心情变得更为抑郁,加上年龄渐长,体格本就不如从前,遂生起病来。这次生病让他感觉精力大减,外表也开始苍老,他某日取镜自照,竟无法辨认镜中人。
镜中的他,头发散乱,目光呆滞,有如七十老翁。
对于女儿的死和妻子的死,他感觉生命无常,顿有心灰意懒之感,竟生出一切都是虚空的想法,于是闭门不出,也不与乡邻往来。
眼看着父亲日渐消瘦,苏轼兄弟疼在心里,便常常守在父亲身边,时时嘘寒问暖,与他聊天谈心,意欲解除他消极的情绪,让他重新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鼓励他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苏洵为程夫人寻到一块上好墓地,此墓地在邻县武阳安镇山山间的坡地上,旁边有一大井,名曰“老翁井”。山间清冽甘甜的泉水尽流此井,长年不竭。苏洵在井边筑了一个亭子,以此作为苏家墓地。
他写了一篇《祭亡妻文》,真挚、深切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激,并承诺他死后将回归故里,与妻子合葬,以求天长地久相伴于地下的世界:“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苏轼、苏辙二兄弟依礼守制。
这近三年的时间虽稍显漫长,但对于两兄弟来讲,却也是难得的清闲时光。他们已高中进士,不需再苦读诗书,亦可借此机会与亲戚和师友们会面,于是见了许多人,听了许多事,喝了许多闲酒,也欣赏了故乡美好的景色。
两兄弟向来与人和善、知书达理,深得乡亲喜欢,众人乐于与他们相见。以后离开眉山,奔走于仕途,与大家聚首畅谈闲聊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于是相见的众人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好时光。
除去走亲访友,他们兄弟还因中了进士而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因这责任感促使,他们还写信给当地的官员,直言民生疾苦,赋税沉重,希望能够降低人民的负担。
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守制结束。
苏洵与两个儿子商定,全家一起搬离眉山,到京师定居。之所以举家迁移,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两个儿媳甚年轻,长媳又怀身孕,需要照顾;其二是苏洵对于家乡的感情亦不深厚,特别是某些小人的嘴脸让他看透人情冷暖,便想要远远离开,直到死后再回来与妻子团聚。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老苏仍对仕途怀抱着一丝希望,苦读诗书多年,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令他心有不甘,还要做最后的努力。即使他不打算与二子同去京城,儿子们也不可能放心让老父亲独身一人待在这眉山小城孤独、凄苦地生活。
十月,苏氏一家人离开眉州。
此番离别家乡,父子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苏洵心中的无限落寞与苏轼、苏辙兄弟初入仕途的雄心万丈,有极为鲜明的对照。
豪气干云的苏轼立于嘉陵江上的船头,出口成章:“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再离家乡,与前次情形已大有不同。前次只是赴京赶考,内心有不安,有焦躁,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此次再去京师,苏氏父子已名满天下,得到朝中大员认可,于读书人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未来和希望在向苏轼招手。
两个媳妇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看着新鲜的一切,眼神中尽是好奇。思及可与夫君相伴相随,妯娌俩有说不出的幸福和欢乐。
这一次,他们选择了坐船赶路。舟中空间虽然狭小,但因有家人相伴而其乐融融。妯娌俩在一旁聊天叙家常,父子仨则是打牌、饮酒、联句、作诗,倒也轻松自在。路途漫漫,有一千余里,路上要耗掉很久的时间,他们也并不着急赶路,只是安心享受当下的欢乐,一路上阅尽美好景色。
大江奔流不息,水速时缓时急,两岸青山峭立,悬崖像是斧劈刀砍。路过三峡时,水势湍急,船体剧烈晃动,人在舟中不由得心跳加速。父子三人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也禁不住诗兴大发。只是这水路,他们就走了整整两个月之久,直到荆州登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三人共作诗赋一百篇,合为《南行前集》,只可惜这个集子未能流传下来。
长达六十日的水上漂浮,在狭小的船舱里待得太久,全家人都筋疲力尽。此时已是十二月中旬,年关将近,他们便决定在这荆州城里停歇一阵,稍事休整,等过完年再行路不迟。
趁着空闲时间,全家人常常结伴到荆州城里走走逛逛,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苏轼作《荆州十首》,有感怀、有抒情、有叹息、有雄心,写满少年心事,写满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意愿。
在荆州过完年,嘉祐五年(1060年)正月初五,一家人重新上路,这次改由陆路前行,又有诸多不同于水路上的感受。
凡经一地,苏氏父子必先感受此地人物风貌,了解此地民生境况。
过南阳时,他们拜访诸葛亮的隆中草庐,缅怀先人功业。经唐州(今河南泌阳等地)时,他们看到太守赵尚宽招揽流民,共修水利,化荒地为良田等项措施,深表感佩,作诗文赞之。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时,他们认识了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范纯仁时任许州签判,亲陪苏轼游览许州……这漫长的一路,苏轼看到了许多此前不曾明了的情形,了解了当下现实的民生,更生出了无限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