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子同求官

嘉祐五年二月十五日,苏轼全家抵至京师,为解决住宿,他们租了一栋宅子。父子三人安顿下来,稍事休整,便开始了寻求仕途的活动。

苏轼和苏辙是殿试选中的进士。虽然进士代表着他们取得了任官的资格,但要真正做官,还得通过吏部的典选和注拟。典选和注拟皆为选官步骤,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进士的才能选出合适的人才担任合适的官职。

宋代任官制度大多承袭唐制,规定烦琐,程序复杂,甚至有人进士出身二十年,但因未通过吏部考试竟不能谋取一官半职,其严苛程度今人无法想象。

吏部选官,须通过四项考试,分别是身、言、书、判。

四项考试,又各有标准:

身:以礼貌丰伟为合格,长相不一定英俊潇洒、仪表堂堂,但也要过得去,歪瓜裂枣有辱朝廷命官形象。

言:以言辞辩正为合格,讲话要清晰流利,辩才无碍,做事情才有说服力。

书:以楷法遒美为合格,写一手好书法很重要。字迹俊美洒脱,做起官来都有自信,如蚂蚁爬出来的字迹亦有损朝廷尊严。

判:以文理优长为合格,判决书不但要有文采,更要以理服人。

苏轼和苏辙皆顺利通过考试。吏部选派苏轼为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两人皆辞不赴。主簿是文书一类的小官,兄弟俩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想要一个更高的起点来展开仕途。

再说苏洵,这年八月被任命为试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官为八品,是士大夫们看重的清职,做得好便有一定向上发展的空间,但苏洵对此职务未表现出半点热心,皆因为其中一个“试”字。正是这个字,让年纪已长的老苏自尊心受到了损害。偌大一把年纪还要被试用,他心理上是断断难以接受的。如若年轻十岁二十岁,这职位定可以让他心满意足,亦会不加考虑地接受。

苏洵拒不赴任,他给出的理由是这职位待遇差,薪水低,不足以让他养活家人。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

就这样,苏洵高不成低不就地在半空悬吊着,自是平添许多郁闷。但他心有不甘,希望的小火苗时时在自个儿腔子里上蹿下跳——他想拼尽全力,完成最后一搏,为自己争取到尽可能好的职位。现在这个形势,他并没有坐吃等死的理由。

以他的年纪,本就看起来时日无多,他更觉得紧迫,必须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尽快谋到合适的官职。

既然这般进退两难,心内却又不甘,唯一的办法便是放下身段,求取别人的帮助。

他鼓起勇气,用极尽诚恳的语气给丞相韩琦写信,诉说自己想要为国出力的愿望。

一介布衣,没有任何背景,他能做的大概只有这些了。当然,到这个时候,苏洵也越来越明白对于仕途来讲,才华仅仅是其中一项而已,而且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一项。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洵被任命为霸州(今河北霸州)文安县主簿,仍是不起眼的小官。得此任命,苏洵的情绪更为沮丧。

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在他被任命为文安县主簿的一个月后,翰林学士欧阳修出任参知政事。这是宋朝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即俗称的宰相,地位极为重要。除此之外,欧阳修还被任命担任提举太常修礼,专门负责礼书修订。

借此职位之便,欧阳修终于为苏洵谋得一个相对体面又合适的工作——修订礼书,这回总算合了苏洵的意,也是他喜欢和向往的工作,遂欣然就任。

自此,时年五十三岁的老苏才真正走上仕途。

嘉祐五年八月,仁宗皇帝下诏,要求举行制科考试。

制科是天子特诏才可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朝内大臣奏荐,相当隆重。每届参加考试者不超过五人,制科开考次数极少。两宋三百年历史上只举行过二十二次制科考试,考中的仅有四十余人,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称得上万里挑一。凡考中者,皆受优待,官员考中可以升官,百姓考中可以得官,更可免受边远地区之官职。

苏轼兄弟遇此机会,当然不愿错过。

按规定,参考者须由大臣举荐。苏轼和苏辙兄弟双双报名。哥哥的举荐人是名满天下的参知政事欧阳修,而弟弟的举荐人则是天章阁待制杨畋。此人声名不彰,但也是当朝重臣,文武双全,建树颇丰。

欧阳修在写给朝廷的荐状里对苏轼极力追捧,称其“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论议蜂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苏轼以其卓绝的才华和不凡谈吐,深为大学士所欣赏,以至夸起这位眉山青年来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制科考试比之贡举难度更大,纵使天才如苏轼,考后也心有余悸:“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又有不可测知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考试范围广、难度大,不但要求应试者有广博之学问、全面之才华,更要有深刻之观点。

为了全身心准备这次特别重要而又考察范围甚广的考试,兄弟俩决定找个清静的地方刻苦攻读,于是搬到怀远驿居住。怀远驿是官署,专门为进贡使节预备,条件比先前好出不少。但兄弟俩一心苦读,对生活境遇全不在意,每天食物不过“三白”。“三白”者,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大米饭,食之甚美,不觉艰苦。

两兄弟在怀远驿相伴苦读,差不多有一年之久。

这一次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令他们仿佛又回到少年苦读岁月,心中好生一番感慨。

这是兄弟俩至为难得的相处时光。此后经年,两人各自为官,任地遥遥,想见一面实属难事;即便后来同在京师为官,有机会时常走动,但毕竟不是住在一处,再加上各有家室,各有公务和私事缠身,当然不如现在朝夕相伴,互动频密。

苏辙自小身体不好,经常闹病。时值北方八月,白天依然燠热难耐,但到晚上又有凉风骤起。某晚,苏辙起身想要找件衣服披上,苏轼正在读《韦应物集》,韦诗中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想到兄弟以后做官不免分离,遂有伤感涌上心头——二十余年朝夕相处,无一日不相从,但不久后却要挥手作别,踏上那遥远的旅途。

苏洵和程夫人一共生养三男三女,长子、大女儿、二女儿先后夭折,小女儿八娘不幸于十八岁去世,只余苏轼、苏辙兄弟,所以两人的亲情比一般兄弟更要浓厚许多。难怪苏轼感慨“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对此,苏辙也有同感,“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苏轼和苏辙不只是兄弟,更像是良师益友,他们从对方身上学到自身所没有的东西。苏轼在一首诗里称:“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而苏轼去世后,苏辙写给哥哥的墓志铭中则有“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之句,亦师,亦友,亦兄弟也。

兄弟情深,深不见底。

就在这一晚,二人做出“风雨对床”的约定:希望有朝一日,兄弟俩一起退休,重回故乡,对床而卧,共寝同食,在风雨之夜,吟诗作词,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

尚未出仕,二人已做退休之想。

也正是这般亲情紧紧地维系着兄弟二人,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

眼看大考将临,苏辙忽然病倒,连他也觉得以当下情形,一定无法参加这次制科考试,由此遗憾不已。丞相韩琦听闻消息,爱才心切,即刻奏明皇帝,言苏辙抱病,恢复需要时日,但苏氏昆仲才华过人,如果其中一人不能参加考试,实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朝廷也将损失优秀的人才,请求皇帝将考期延后。

仁宗惜才,人又通融,于是格外开恩,将制科考试向后推迟二十天,实在开了一个大大的绿灯。

经过规定的程序参加考试,之后又有严格的评选,兄弟二人不负众望,双双取得佳绩。制科共分五等,第一、第二等皆是虚设,苏轼获第三等,苏辙获第四等。施行了三百年的制科考试中,获第三等的仅有两人,苏轼即为其中之一。

得知此消息,连沉稳老练的举荐人欧阳修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连呼此为“盛事”。

朝廷诏书下,制词由时任知制诰王安石所撰,对苏轼大加褒奖:“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

《邵氏闻见后录》中有个故事,亦颇值得玩味。说苏轼中制科后,王安石问吕公著:“你觉得苏轼制科中所写文章如何?”吕公著大赞,王安石却不以为然,称苏轼文章全类战国纵横家文章,如果他是考官,必不录取。

这一年(1061年),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据曹皇后回忆,仁宗当日主持制科考试之后回宫,面露喜悦之色,对曹皇后说:“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两人者,苏轼与苏辙也。

制科考试结束后再调官,苏轼为大理评事,苏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此前苏洵曾被任命此职。

消息公布出来,立马震惊四方,比之前次父子三人初来京师时所引起的轰动更为强烈、更为持久。苏氏父子和他们的文章一朝成名天下知,从此广为流传,士人学子莫不争相效仿之。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记:“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苏氏文章成为考试的模板和风向标,要想得个较高的名次,拥有光明的前途,怎能不苦读苏氏文章?

苏家在京师的临时住宅立马又热闹起来,客人纷纷来访,门槛几乎要被踏破。有纯粹来一睹父子三人风采的,有请教写作文章方法的,有来传抄新作的,也有来拜苏洵为师的……访客绵延不绝,熙熙攘攘。苏氏父子倒也热情,不论尊卑,皆以礼相待。

苏轼新买了一座宅院,号曰“南园”,将全家迁此来住。这座宅子虽不算大,但幽雅古朴,野趣丛生,堂前有芦,砌下有竹,堂后有石榴树,遍植了各种花草,另有一口水井可以汲水浇花。

宅子里有小花园,旁则有高槐古柳,于开封这样的大城市里,“南园”确是难得的良宅,一家人都颇为满意。特别是苏洵,有了相对满意的官位,两个儿子又喜中制科,他可以放松地打理院子、侍弄花草,甚至还在庭前凿了一口方池,引水从假山岩鼻中流注池里。

到现在,苏家总算在京师真正地安定了下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不久,朝廷下诏,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按宋制,选派京官充任判官,称“签书判官厅公事”,故此一职务又称“签判”。

苏辙的任命尚未到来,哥哥即将远行,老父亲在京,正好由他来陪侍左右。

苏洵于日常的公务之余,开始续写此前未曾完成的《易传》,苏辙从此跟随父亲学习《易经》,以打发就任前无聊的时光。对《易经》的研究和学习,成为苏氏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n2tigFQPCWc8LC7jH2G8BLymGPLflH2ycbdH2Mho9JGuanuK8JOJwMDyeXCKx2q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