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和要求,是共同富裕的首要内涵,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富,而不是穷。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求的是物质更加丰富、精神更加富足和社会生活更加宽裕。社会生产力是渐进发展的,富和穷也是一个相对的此长彼消的概念。从富来说,2022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国民总收入119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
。从穷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如国际贫困标准,以极端贫困标准为例,1990年为每人每天1.01美元,1993年为1.08美元,2005年为1.25美元。目前来看,世界银行确定的国际贫困标准是每天1.25美元(“基本温饱”的低贫困线)和2美元(“稳定温饱”的高贫困线)。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按2010年价格为每人每年2300元,相当于每天1.6美元,加上“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与世界银行确定的每天2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基本一致的,是稳定温饱的生活状态
。
贫穷是万恶之源,富裕是古今中外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在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三民主义”等,无不体现着对富裕的追求。在西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A.C.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等著作,探讨了富裕、分配均等化、社会福利最大化等问题。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了未来社会美好的富裕蓝图,但由于不能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找不到实现新社会的革命力量,只能陷于空想。
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应用”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斯大林针对当时苏联流行的“怕人民富起来”的错误观点,明确地讲:“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
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富裕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实现中国富裕的根本途径,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实现富裕特别是共同富裕的广阔道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曾经陷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误区,生产力不发展,人们生活相对贫困,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对此,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并开启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富裕特别是共同富裕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针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艰苦奋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第二,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共富,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和要求,体现的是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过程和结果。共富与两极分化构成一对矛盾。
一部分人越来越富,另一部分人越来越穷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对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原始积累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占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他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本身既不像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像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
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表明了以下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前提,即“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小商品生产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分离,造成了拥有物质财富的商品所有者与拥有劳动力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出现了拥有物质生产条件的资本家对一无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力的购买,产生了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二是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的物质条件分离的永恒化,造成了劳动者对劳动力的不断出卖,维持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特别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造成了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和资产阶级财富的增加,促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基础的两极分化,具体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它表现为一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资本家,另一极是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在交换环节,它表现为一极是劳动力的购买者——资本家,另一极是劳动力的出卖者——雇佣工人;在分配环节,它表现为一极是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另一极是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的无产阶级;在消费环节,它表现为一极是不仅购买生活必需品,而且购买奢侈品,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生活的资产阶级,另一极是主要购买生活必需品,生活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的无产阶级。可见,两极分化全面地概括和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广大劳动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消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与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之间的分化,消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买方资本家与劳动力的卖方雇佣工人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以按劳分配代替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消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资产阶级的按资分配与无产阶级的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之间的根本对立,消灭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资产阶级的富裕与无产阶级的贫困之间的分化,从而能够实现共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全体人民的富裕,并非仅仅是一部分先富起来,其战略重点已经转向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一部分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公有制经济等多种多样的经济成分,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分配方式,等等,所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能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道路。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理应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