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性、开放性概念,最初表现为“四个现代化”(1.0版),再演进为“小康式现代化”(2.0版),随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它又发展为“全面现代化”(3.0版)。全面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阶形态”,也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反映了它的内在逻辑。究其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全面现代化的中轴原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稍作展开。其一,“物”的逻辑服从“人”的逻辑。现代化具有主客体双重逻辑。从主体逻辑看,现代化表征着人的生产能力、自由个性的提升;从客体逻辑看,现代化表现为物质财富增长、社会关系理性化、科学技术发展等。马克思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双重逻辑,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形态,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的发展形态的变化: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现代性文明的显著特征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化尽管带来了人的解放与发展,但是,它是以物的依赖性、服从“物”的逻辑为前提的。“物的依赖关系”就是物的关系对人的支配与统治,核心是资本对人的统治。一般说来,西方现代化就是“物”的逻辑支配“人”的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从属于资本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了这一传统的现代性逻辑。尽管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在同一个世界历史时代,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
。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看,运用公有制、国家权力等防范资本物化逻辑,不以牺牲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追求物质财富增长、资本增殖,始终与社会主义执行的“历史转化任务”保持方向一致。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其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方位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统一。个人的全方位发展就是超越“片面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存在样式,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性、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全体人民共同发展不是少数人独享发展、大多数人不发展,而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共享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其三,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通过满足“人的丰富的需要”而实现的。全面现代化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条件或保障,“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彻底人道主义、共同体主义、和平主义等文明逻辑
。除此之外,它还遵循了整体性文明逻辑。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内容或范围角度看,全面现代化是一个“1+6+1”系统。第一个“1”指的是“人的现代化”。“6”指的是“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二个“1”指的是“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6+1”系统涉及三个类别:“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整体性(文明)逻辑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社会维度看,全面现代化涉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有机体之现代化。其二,从人的发展维度看,全面现代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其三,从文明维度看,全面现代化构建了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形成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总和即文明。工业革命是现代化运动的发端。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依此为经验基础,逐步形成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典现代性文明模式。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建立在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物质文明类型。以西方现代化为参照,全面现代化的整体性文明逻辑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全面性。现代性文明具有全面性,基本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二是关联性。文明系统诸要素及其发展变化都处在相互关联之中,这种关联性使文明系统具有“关系质”。关联性必然要求协调性。全面现代化之“全面”,不能理解为各个文明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关涉到各大文明内涵之间的协调推进。全面现代化是五大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三是整体性。如何评价系统中某个要素或领域的发展变化,一定要放在整个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中加以评价。可能某个要素或领域从内部来看发展效果不错,但从整个系统角度来看,可能不一定带来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甚至带来负功能。比如,无节制开发自然,也许在一时一地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所谓的物质文明成果,但侵蚀了生态文明,最终阻碍了整体性文明进步。全面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特征,无论是自身评价还是实践展开,都以提升国家文明整体进步为基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作为一种后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功,并且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智慧方案?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有效的战略路径即“全面协调现代化战略”。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规定性。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可以追溯到16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但直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才使得现代化实质性展开,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现代化普遍被界定为从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从“范式变迁”维度看,世界现代化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指18世纪以来的现代化,主要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主要推动力是技术创新、工业革命,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第二个阶段指20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一轮现代化,主要是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主要推动力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等,典型特征是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等。前者可以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后者可以称为“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是信息化、知识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第一次现代化阶段,有些发展中国家还没跨进它的门槛。中国总体上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中后期,但依然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与此同时,第二次现代化在中国又不断呈现。
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一般选择是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再进行第二次现代化。这既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是提供给后发国家的“经典现代性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现代性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而又形象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从政策角度看,中国选择的并不是先完成工业化,再进行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是同步进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实现“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从现代性逻辑看,中国选择了“全面协调现代化战略”,超越了“串联式”现代性逻辑,遵循了“并联式”现代性逻辑。概括地说,全面现代化战略体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非线性逻辑,超越了把西方“依次历时态”(即“串联式”发展)路径模式化的单一线性论。全面现代化战略坚持渐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渐序发展逻辑。全面现代化战略着眼于“弯道超车”,形成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的依附性发展。全面现代化战略充分证明了“存在多种通往现代性的不同路线”
,现代化是多选题,而非单选题。
中国全速奔跑在自己所创造的现代化赛道上。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展开极其重要。我们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再度青春化,使勤劳的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