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努力,记忆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好科学家们揭示的记忆规律,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学习和工作呢?我们从五个层面阐述。
无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都离不开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多肽等化学物质,特别是长时记忆,其本质就是生长出全新的神经突触,而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生长的原材料,则必须从各种食物中的营养里获取。因此,要想记忆力好,必须把营养基础打好,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均衡,都会影响记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标准——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看宏量营养素的比例,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能量占比。根据全世界营养学专家形成的共识,这三种宏量营养素是构成食物最主要的营养素,在饮食结构中有着基石一样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任何一种宏量营养素的比例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只有营养科学均衡、保质保量,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大脑的神经系统才会有健康运行的基础,人才能获得好的记忆力。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刊登研究报告称,睡眠能帮助人们记住大脑刚接收到的信息,尤其对记忆大量相似信息特别有效。睡了一觉的受试者,比不睡觉的受试者能更好地回忆起此前看过的词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刊登在《科学》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人睡觉时大脑仍在忙碌地工作着,强化自己白天做过事情的记忆,那些经历会在脑中飞快地重放。
研究人员让啮齿动物在白天学习以某种特定方式围绕一个圆形竞技场奔跑,通过记录和比对其大脑中部额叶前部皮质的表现发现,它们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中的图像变化比醒着时在竞技场绕圈时快六七倍。研究人员解释说:“睡觉时老鼠的大脑活动加速了,以巩固记忆。睡眠有助于神经元形成具体连接树突的分支,以促进长期的记忆;当我们学到新的东西,一个神经元会在一个特定的分支长出新的连接。想象一下,这就如同一棵树在一个特定的分枝上长出发芽的叶子(棘刺),而不是在另一个分枝上。”
2021年,法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索邦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在《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记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由大脑来决定哪些新的经验可以被储存以及被整合到已有的记忆中去,从而让记忆库持续更新。记忆形成于清醒状态下,是新经验连续的输入过程。睡眠则给大脑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即在没有外部刺激的干扰下分类和增强新编码的记忆。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巩固记忆,进而促进长期记忆的产生。换句话说,坎德尔发现的长时记忆存储机制,在睡眠状态下能形成得更快更好。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往事大多掺杂着某种强烈情绪。研究发现,当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效果会很好。杏仁核是“情绪的工厂”,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都出自这里。杏仁核用情绪来启动记忆,海马体则用情景和位置来启动记忆。当杏仁核和海马体联动时,就会将“情绪”与“情景”结合起来,形成“情景模式”,并留存在大脑中。
当我们遇到与上次差不多的危险情况时,记忆就会提醒自己多加小心,降低危险再次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在某个地方的草丛里被蛇咬了,差点丧命,这段恐怖经历和这个场景就会结合起来,这个人下次再经过这里,大脑会从海马体中调出情景记忆帮他识别出“这里有蛇”,同时,杏仁核会调出上次的恐惧情绪,让他感到害怕,提醒他赶紧离开,防止再一次受到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遭遇了自然灾害、他人伤害,或者经历人生重大变故时,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恐惧、厌恶、悲伤、愤怒、受挫等负面情绪会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会留下深刻而无法忘怀的记忆,严重时,这些不断浮现的记忆甚至会导致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诱发各类心理疾病。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记忆规律:尽量把知识放在一个特定场景中,跟特定情绪联系起来,一旦“情绪”跟“情景”完成了联动,记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举个例子,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千古绝唱时,你可以通过历史资料尽量还原文天祥当时的处境,感受他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场景,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为一朝之丞相,亲眼看着自己的君王被俘,宫里的妃子、宫女被强暴受辱,皇帝跳崖,群臣一个接一个地赴死,南宋军民遭到残忍的杀戮,自己却只能看着,什么也改变不了。
当这一幕幕悲剧摆在你面前时,你或许能感受到文天祥的感受,也就能够理解他当时的想法——“我堂堂大宋丞相,怎能降服于屠我军民、碎我河山的异族他邦!与其苟且,宁肯一死,为国尽忠。”他的诗如果能让你的悲愤情绪涌上心头,相信多年之后,你也不会忘记此时的记忆。
联想的画面越有穿透性,场景越细致,尤其是对知识中所涉及的人物的感受越深刻,知识就越能记忆长久。
从所有关于记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记忆的内容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记得住。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对所需记忆的内容“死记硬背”,这绝对是一种笨办法。无论你用的是什么记忆法,只要是让你硬着头皮不断重复,那就尽量少用,因为这会消磨你的意志,压抑你的情绪,对所记忆的内容彻底失去兴趣。
在记忆的研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我们更容易记住故事,以及彼此有关系的内容。而且在提取记忆时,我们也是根据故事的逻辑骨架进行“二次创作”,故事的细节一般都会遗忘。反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逻辑骨架把细节编进去。既然记忆的规律就是这样,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个规律。接下来,我从理性认知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三种记忆方法:
第一,骨架记忆法。比如你要背诵一篇很长的文章,在记忆的过程中,可能内容会相互混淆,不是弄错了段落,就是弄错了对象,有时候背着背着就卡住了。这是因为后面记住的内容会干扰前面记住的内容。心理学上有“前摄干扰”和“倒摄抑制”这两个记忆效应,前者即旧知识干扰新知识;后者则是反过来。倒摄干扰可能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对这个问题,我们拿到文章先不要急着背诵,而是先仔细阅读,然后把逻辑骨架剔出来,将各种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各类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全部剔除,只留下“主、谓、宾”。接下来,把“骨架”拆开,再将“主、谓、宾”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排列成清单,将这个清单背熟。下一步,按照文章的逻辑,把拆下来的“骨头”拼回去,把原来的细节描写、各类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加回去,这样“一拆一装”,基本就能把文章记住了。
第二,链式记忆法。在所需记忆的材料之间架起桥梁,像连接锁链一样,把记忆内容一环一环扣起来,形成一个记忆链条,从而更快记住大量的内容。比如,现在要你按顺序记住以下单词:lag(落后)、flag(旗帜)、lash(鞭打)、flash(闪电)、lame(瘸的)、flame(火焰)、are(是)、flare(熊熊燃烧,闪耀)、flip(轻击)、lip(嘴唇)、flight(飞行)、light(光)。按照链式记忆法,我们可以这样把这些单词串起来:“落后的旗帜,鞭打着闪电,残废的火焰,是在熊熊燃烧,轻击着嘴唇,飞翔在光中。”虽然内容看似很无厘头,但却找到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串起来,再多的词你都能记住。
这里要说明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它们彼此连接。你甚至可以把自己当作主角,根据这些词汇编一个故事,把连接升级,因为故事有情节、有意义,能让人情绪高涨,假想是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就会记得更牢。连接完成后,你可以把假想的所有内容重新回想一遍,尽量还原刚才建立的连接,这样不会跟之前的连接产生记忆混淆。
第三,图像记忆法。大脑对图像的记忆效果要远超过对抽象符号(语言文字、数学符号等)的记忆效果。就左右脑的分工而论,人的右脑是个图像脑,具有非常大的图像记忆空间,比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空间大了无数倍。有句俗语叫“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单词”,这是对图像记忆效果的最好赞美。
举个例子,我们根据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在脑海里勾勒一幅图画进行记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太阳缓缓地从崇山峻岭中露出了脸。满天的彩霞把江水映得红红的,阳光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跳跃的音符。白衣翩翩的李白乘坐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他站在船头眺目远望,舒爽的江风和壮丽的山河使其心情舒畅之极。两岸不断传来的猿啼声仿佛在呼应他的心情。李白豪迈地大笑,高声吟诵着新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我们把“具体图像”和“抽象符号”相结合,也就是把我们需要记忆的知识跟具体的图像关联起来,那就是“核弹”级别的记忆大招,也叫作“记忆宫殿法”。就是在头脑里建一座细节完备的虚拟宫殿,设计一条游览路线,然后把你要记忆的信息跟游览路线上的主要景物绑定起来,这样你下一次游览宫殿的时候,便能顺着路线上的景物想起那些信息。很多记忆大师都是用这种方法记住了海量信息。此外,平时多画一画思维导图,或者记住某一段知识在课本里相对于一幅图的位置,也都能辅助记忆。
可能你也发现了,如果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和好奇的,那么即使记忆的次数很少,你也照样能把知识记住。相反,不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可能学了很久也记不住。因此,想要提升记忆效率,主动培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将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我上大学时,隔壁宿舍有个兄弟非常喜欢看美剧《老友记》,几乎除了上课就是一遍一遍地看这部剧,台词都能背下来了。后来,这位兄弟很轻松就通过了雅思考试,而且听力和口语成绩非常好。可他基本没背过单词,更没有刻意练习过听力。“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因为兴趣对于记忆力有增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