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忆的提取

纵观整个记忆研究历史,我们现在对记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按照通常的理解,记忆是由“记”和“忆”两部分构成,假如把大脑比作一个存储器,“记”就相当于存储信息,“忆”就相当于提取信息。科学家们则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以及工作记忆。

我们重点说一下工作记忆。这个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乔治·阿米蒂奇·米勒等人在其著作《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发明这个词的目的是方便将思维研究与计算机理论进行比较。如果我们把大脑理解成一台电脑,那么感觉记忆就是我们敲击键盘时,记录我们敲击位置的;短时记忆相当于内存;长时记忆相当于硬盘;而工作记忆则是内存加上CPU的整个运算与加工过程。比如早上起来,你要安排一天的工作了,那么你会把今天可能要做的工作内容,从你的长时记忆中调取出来,然后放到工作记忆的平台上,再按照重要等级,以时间顺序重新加工一遍,最后形成一份工作计划。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记忆过程相当复杂。因为记忆除了存储和提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叫作编码。也就是说,人在接触一个信息之后,要先把它做编码处理,再存到脑子里。而编码的方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信仰、偏见等,因人而异。而这些主观成分也导致我们的记忆过程并不是像电脑一样的工作过程,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比如,你在听一堂课时,被老师讲的一个话题深深吸引,即使日后没能想起老师讲课的具体内容,但对于这堂课的情境却能记忆犹新,这就是你对特定话题的偏好影响了记忆深度。因为这个话题让你产生了兴奋的感觉和想法,所以更容易记住。

但同时,记忆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人的感官和注意力的影响。比如,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会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情绪太过激动,焦虑和恐惧的体验让他们记忆犹新。这也是人类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对威胁生存的体验的敏感性。

实际上,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不是再现当时所经历的场景或细节,而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记忆进行重构,也就是说,人们的记忆是在“脑补”。就像记忆产生的本身不是简单刻录生活,回忆也不是重新激活人们大脑中过去的痕迹,而是二次创作。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人类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做过一系列经典的虚假记忆实验,揭示了产生虚假记忆的一个重要机制,那就是提问措辞中的语言暗示,这对记忆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她的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人类的记忆在语言暗示下很容易被篡改,虚假记忆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植入。这与巴特利特“幽灵之战”的记忆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后来,法国神经学家罗曼·布雷特对记忆的认知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改,他提出,我们大脑形成记忆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环境信息,而是主动建构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且用数学概率的方式去评估哪种关系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当然,我们大脑评估的方式是依据自己的固有经验,比如曾经发生过的,亲身体验过的,亲手做过的,这样一来,评估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也更有可能被大脑采纳,成为我们的理性决策。

2008年某地大地震中有一个幸存者,当年他只是一个8岁的男孩,如今已经是成年人了。据他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地动山摇,灯和黑板都掉在了地上,墙体裂开。当时教室里一片混乱,大家大哭起来,老师大喊,让大家钻到桌子底下去。当时他在桌子下面害怕极了,身体完全僵住,不停地喊“妈妈”,希望妈妈能听见他的呼唤。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幸运的是,教学楼没事。老师赶紧组织学生往操场上跑。他当时觉得自己的腿已经软了,并且尿了裤子,他说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住。

后来,尿裤子的毛病伴随了他很多年。只要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比如桌子晃一下、东西掉下来,他就会非常害怕,下意识地往桌子下面或者床底下钻,还会尿裤子,曾经地震时的画面会像放电影一样止不住地从记忆里冒出来。有一次外面刮大风,声音很大,他吓得躲在桌子下面不肯出去,裤子再次尿湿。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这其实跟我们记忆中的一种机制密切相关,那就是“情绪启动效应”。 m6dxwQjh4fWCtMEIDgg9BvhDH9e1bx5l38++acNeMGlyqQ+9ggwlwl1z7b8gov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