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带着这份智慧,想不想看看未来的模样?
主角:想啊,我想看看五年后会怎样。
导演:我们一起来看看。
主角:(对大女儿)女儿,找个男朋友回来!
大女儿(辅角扮演):好的,老妈。(转向团体)谁要做我的男朋友?
成员(ABC):我,我,我。
(大女儿选了A扮演自己的男朋友)
导演:女儿选择未来的男朋友,妈妈愿意提出意见吗?
主角:我支持女儿。
导演:你自己呢?
主角:去旅游。
导演:一个人吗?
主角:一个人。
替身:不行,好孤单,我要找男朋友!
主角:哎呀,这难为情,以后再说吧(看着大女儿)!
(角色交换,主角进入“大女儿”的角色)
导演:你希望妈妈找个男朋友吗?还是一个人?
大女儿(主角扮演):一个人就挺好。
导演:这是你真心的话吗?如果有个人对她很好,她可不可以去交往?
大女儿:妈妈这样挺好的!
导演:这是你要的吗?
大女儿:嗯,挺好的!
导演:你内心里最渴望的一幕是怎样的?
大女儿:平时各过各的,逢年过节一起吃饭就好。
导演:你还有什么要对妈妈说?
大女儿:谢谢妈妈这么多年的努力,我现在很幸福!
导演:来,再次进入小女儿的角色。
(角色交换,主角进入“小女儿”的角色。)
导演:是小宝吗?
小女儿(主角扮演):嗯!
导演: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情,你感觉怎么样?
小女儿:妈妈改变了,妈妈挺好的了!
导演: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会说什么?
小女儿:妈妈辛苦了,我爱你!
(角色交换,主角回到自己的身份,听两个女儿刚才所说的话。)
主角:(拥抱两个女儿)妈妈认为值得的,我愿意为你们做一切事情!
导演:两个孩子在你怀里,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角:真实、温暖、充实、有意义。
导演:在结束前,你还想和孩子以及自己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吗?
主角:女儿们,老妈我会用实际行动爱你们,相信我。
主角:(转向替身)你要相信这一切是会到来的,只是需要一些坚持!
(主角拥抱替身,弯腰答谢团体,演剧结束)
主角因为婚姻出现问题,将孩子交给父母养育,等到小女儿三岁、大女儿六岁才接回到自己身边。陌生的母亲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抗拒。由于主角不能很好地胜任母亲的角色,加上孩子成长过程中支持的能量不够,主角时常出现逃避行为。随着孩子不断地成长,主角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心越来越远,大女儿两年来几乎没有和主角说话了。随着岁月的沉淀与心灵的期盼,主角渴望靠近孩子,改善母女关系,成为真正的母亲。
演剧中,导演运用具象化技术将主角感受到的母女间如同隔着一堵墙的心理活动呈现在心理剧舞台上,让主角直观地看到母女间的阻碍。再邀请主角逐一进入两个女儿的角色去体会她们的感受。但主角一度被卡住,多次镜观仍无法找到移除心墙的方法。导演巧妙借用主角的内在文化与信仰,运用附加现实技术,运用探索到的伟大“佛理”智慧,帮助主角打通心结,主角得以找到走进女儿内心的方法。“佛理”的指引和音乐,让一路走得辛苦的主角得到滋养,团体的力量也给了主角动力,使得大女儿在角色中自发靠近主角。
在获得新的能量后,母爱的力量冲破了坚固的“墙”,主角坚定而温柔地走近小女儿,尽情表达压抑了十多年的歉意,和对女儿深深的爱。
五年后的景象,能强化主角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和信心,以及帮助主角评估未来情感的走向。最后,母爱回归了,女儿成长出理想的生命状态,主角也与自己达成和解,对自己温柔以待,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另外,由于主角前期难以进入角色,为了获得更多信息,帮助替身和辅角进入角色,导演只能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